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观展笔记(上集)

魏林

声明:这纯粹是我个人观展的记录,里面难免有很多疏漏和错误,更不可避免有我自己的很多感想甚至是异想,如有不当,请大家不吝赐教!<div><br></div><div>致谢:</div><div>志愿者张燕等多位老师的精心讲解。</div><div>刘晓波老师的订正。</div><div>以及后续给予修正意见的各位老师。</div> 2021年9月28日,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2022年1月9日闭幕。<div><br></div><div>1921年中华民国政府派瑞典科学家去仰韶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的开始,今年100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艺博推出了这样一个重磅的展览。</div><div><br></div><div>展览主题“华夏之华”中的第二个“华”字寓意深刻。其一,华,花也,美好,亦可借西阴文化之“花”。其二,华,精华;其三,华,文德,即礼乐教化,与帝尧有关。</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要整明白一个地区的文化,首先要弄清楚该地区的地理形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策展老师非常贴心,一上来就给了一幅山西地形图,非常清楚地呈现了山西的地形以及与黄河、与陕西、与河南的区位关系。不过这里需要提示一下,晋、陕、豫三省的区位划分是近代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山西位于我国的心脏位置(注意,是心脏位置,偏左上,不是简单的中心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西古时曾经称为河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是非常典型的利用“山川形便”来进行行政区划的省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西的西边是吕梁山,东边是太行山,两个山脉之间的黄河支流——汾河峡谷里,从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也是五个非常重要的早期文明起源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横向从北向南有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行山虽然纵贯南北,但它中间有八个通道,称为太行八陉(xing),离我们最近的是最北面的军都陉,军都陉最里面一个驻军关口就是居庸关(从居庸关向西依是上关、石峡关等,都还有遗存)。西边黄河上也有黄河十渡,因此,与外界的交通非常便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南边,黄河L型转弯处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还有天然的盐湖,形成了非常丰沃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成为了历代文明的核心地带。。。。</p> 本次展览,并没有像一般博物馆成列采取年代顺序,而是根据山西的文明渊源和特点,把展览分为了六大部分:<div>文德幽明——史前文明</div><div>瑞节信玉——玉器(特别是礼玉)</div><div>道生器成——青铜器(特别是晋系的青铜器)</div><div>万流归一——文化融合。其实不光是这一节,在整个展览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div><div>汉唐奇迹——石刻艺术</div><div>画妙通神——绘画艺术</div><div><br></div><div>很显然,这里并没有展览山西的古建筑,我想可能是和展览场地限制有关吧。。。。</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第一部分:文德幽明——史前文明<div><br></div><div>山西境内史前文化遗址资源丰富,充分显示了山西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展签上做了详细说明。这里顺便说一下,本次展览,由于展厅位置的限制关系,观展路线可能稍显杂乱,但这六部分的展签做得非常好,跟着这六个展签的脉络走会非常清楚,所以我把展签都直接放到这里,可以随时参阅。</div> <div><br></div><div><br></div> 首先,是旧石器时代(一万年以上),石磨的出现,说明了农耕文明开始形成。 蚌壳穿孔装饰品,旧石器时代(一万年以上),柿子滩遗址<div><br></div><div>说明了精神文明的出现。</div> <p class="ql-block">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三皇五帝”传说中,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尧都安邑”之说,对应地点都在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陶器上发现了一些问题符号。例如,文。。。。这些文字符号,是早于甲骨文的。。。。 器物的右侧阴暗部分是“尧”字。。。推测与帝尧有关、甚至这里可能是帝尧的都城。。。。为啥不把这个壶转个角度放,这样两个字都能看见。 <div>去了多次都不是道背后有个“尧”,所以之前的图说我是这么写的:下图里的说明有点不完整,容易引起歧义。图里左边可能是“文”字,右边推测是“尧”字,带尧字的文物没来,下次去山西博物院的时候找找。在这里不得不吐个槽。。。</div> 庙底沟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300-5800年<div>最具代表的就是陶器上的“花”纹。</div><div>下图,抽象的鱼纹</div> 彩陶盆,“花”纹<div><br></div><div>研究陶器上花纹的专家王仁湘老师认为,所有的“花纹”其实都是鱼纹和鸟纹的变形和抽象的结果。。。。这可能也是一种研究思路吧。。。</div> 彩陶罐 单扳彩陶瓶,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距今5300-5000年。<br><br>一是加强了对口的保护(加厚),也有说是生殖崇拜。。。<br><br>这个纹样,如果说它不是花,真是有点说不过去。。。 彩陶瓶 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繁盛时期,重组与融合了多种文化区系,以彩陶器上面绚烂的“花”纹为主要艺术特征,影响范围极广,东至沿海、西至甘肃青海(齐家文化)、北至内蒙、南至长江。。。<div><br></div><div>下图说明了各种类型花纹在各地出现的情况,说明了山西与各地的交流、甚至是影响很大。</div> 陶寺遗址,是临汾盆地中数百处中原龙山文化遗址的代表。距今3900-4300年。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城墙、宫殿、高等级墓葬等。。。<div><br></div><div>下面这件是锅灶一体。。。。</div> <p class="ql-block">陶鼓,新石器时期。同一地区还出土了其他多个乐器,说明了在夏商周之前,该地区就已经有了礼乐的雏形,礼乐是文明的代表。意义非常重大。</p><p class="ql-block">鼓的下部还有浮雕的绳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有专家认为:陶鼓附近还同时出土了鳄鱼的鳞片,因此,这个就是蒙鳄鱼皮的鼍鼓。</p><p class="ql-block"><br></p> 彩绘陶盆,上面有龙的形象(龙头在右上角,白色,口中吐出一个麦穗)。陶寺遗址类似龙盘一共出土四件,其中保存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保存最完好,那件是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div><br></div><div><br></div> 一般陶器上有彩绘的,多半是礼器,没有彩绘的才是实用器,因为彩绘在加热或者沾水很容易褪色。。。。 小口高领陶瓶,龙山时代,4000年左右,清凉寺墓地。 深腹斝(jia),4000年左右,陶寺遗址<div><br></div><div>没有彩绘,多半是实用器。尽管是实用器,但能进入高等级墓葬的,估计当时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弄得上的吧。。。。</div> 陶鬲(li),陶寺遗址出土 第一章节总结:陶器上花纹逐渐成熟,龙盘的出现,反映出阶级、城邦和信仰的产生。 第二部分:瑞节信玉——展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的玉器 以上展言已经把玉在历史文明中的作用说得详细,听了几次讲解,我能记住的大概有两点:1、玉器大体上分两类:佩玉和礼玉;2、礼玉的运用和佩玉的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制。。。 玉鸟,商晚期。长3.3厘米,属于佩玉一类。 绿松石腕饰,陶寺文化,公元前2300年-1900年。除绿松石外,上面还有仿贝壳的石料。明显的外来物品。 礼玉,说白了就是天子或者巫师与天地沟通的玉料器物。<div><br></div><div>古人对于礼器的运用有着特别明确的规定。《周礼》里面,对天子的礼玉制度说得很清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个六器的句式,居然在输入法里有现成的,看来这已经是文物接的基本常识了。。。<div><br><div>下图:齿型璧。一般玉璧都是圆形,在外缘做成齿状的比较少见。</div></div></div> 三璜连缀玉璧,清凉寺出土,龙山时代,4300年。<div><br></div><div>设计非常巧妙,单片是璜,连起来就是璧。在玉资源匮乏的山西,这样的充分利用设计,显得非常巧妙。</div> 线图看得更清楚。同时,还有四连的。。。。 玉琮,龙山时代,距今4300年左右。清凉寺出土。礼地的。这个还好记,天圆地方。<div><br></div><div>说点题外话:这个玉琮,总体看,远不如良渚的玉琮加工精细,上面基本没有装饰纹样。比它还要早1000多年的良渚玉琮上的细如发丝的神面线刻,是怎么雕刻出来的?还是无法理解。。。</div> 玉琮,太原赵卿墓出土,春秋。这件上面有浮雕刻纹,是非常粗犷的。这已经距今不到3000年的,加工精度也就是这样了。<div><br></div><div>也有学者认为,春秋墓葬出土的玉器,比如玉琮,不能排除当时人把玩古玉这种可能性。</div> 玉圭,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1900年。长21厘米。用于礼东方。 <p class="ql-block">这次展览里没有璋,这是网上的图片。玉圭和玉璋感觉很难区分,听到一个说法:半圭为璋,半璧为璜,这个是器型的不同。所谓半圭,是纵抛一半、还是横断一半?需要求教。</p> 玉璜,陶寺遗址,公元前2300年-1900年,长10.3厘米。用于礼北方。 玉组佩,西周。组配更是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地位。<div><br></div><div>中间两个半圆形的,是璜(半璧为璜,看起来很直观);下面两边的两个是琥。</div><div><br></div><div>这两件是否就是作为礼器的玄璜和白琥。如果是,那么礼玉和佩玉的界限在哪里?需要再求教。</div><div><br></div><div><br></div> 线刻神面玉戚,边上带齿的叫做戚。龙山时代,4000年。这么精细的刻纹,应该是一种礼器吧。 这是上面玉戚的正反面神面的线描图。 人首神兽纹玉戈,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曲沃县北赵晋侯墓。长36.2厘米。戈是权力的象征。<div><br></div><div>杜鹏飞副馆长认为,上面的纹刻不是人首,而是一只神鸟,站立、尾巴内卷。跟鸟尊的鸟如出一辙。大家可以仔细的看看。。。</div> 玉梳 玉立人,商晚期,公元前13-11世纪。曲沃县北赵晋侯墓。高9.7厘米<div><br></div><div>人龙合体,是交通上天的代表</div> 玉兽面,陶寺遗址,龙山时代 玉神面,龙山时代,曲沃羊舌墓地<div><br></div><div>这两块玉,明显不是本地产的,反映了山西和其他地区的商贸交流。</div> 玉虎,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曲沃县北赵晋侯墓。高5厘米。 玉虎,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曲沃县北赵晋侯墓。 玉马,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曲沃县北赵晋侯墓。 玉盘龙,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曲沃县羊舌墓地。长4.2厘米。 关于琢玉的技术特点,零星听说的一点:西周的特点叫“一面坡”,用阴线衬托阳县,阳线是主体;到了汉代,就成了“汉八刀”。。。具体是怎么回事,还没弄太明白。。。 玉鸮,商晚期,公元前13-11世纪。 上面两张是侯马盟书。山西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div><br><div>所谓盟书,是当时各国之间建立的战略同盟,如果毁约,是会受到诅咒的。一般盟书签署后,一式两份,一份买入地下,接受天地监督;一份自己保留。春秋时期盟书一共出土了400多件。其中也发现了同一个国家,参加签署了不同的盟约(严重失信的做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特点。</div><div><br></div><div>侯马盟书,是赵国牵头来对付三家分晋前的晋国的。是非常珍贵的史料文物。用朱笔写成,也是极具历史价值的艺术珍品。</div><div><br></div><div>其他精美玉器还有很多。。。。侯马盟书把这一章节推向了一个小高潮!</div><div><br></div><div>歇口气,准备进入更加精彩的青铜器章节。。。。</div></div> 第三部门:道生器成——主要是介绍晋国风格的青铜器<div><br></div><div>进入展品之前,先粗浅介绍一下青铜器命名规则(可能也是用于其他文物?):</div><div><br></div><div>有铭文的,按照铭文里人名来命名。比如下面会看到的晋公盘。很显然,有铭文的文物,信息精准、史料价值更高。</div><div>没有铭文的,按照器物的花纹(或者形状)命名。例如,下面会出现的鸟尊、兽面纹龙首提梁卣等等。</div><div><br></div> 青铜器展厅 青铜器里面,有一半以上的器物都是和酒有关的。酒是祭祀的重要材料。可以说,没有酒就不能开展祭祀活动。就先从酒器看起吧。。。<div><br></div><div>鸟尊,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晋候墓地113号墓,禁止出境文物,位列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的首位,可以说是山西博物院的图腾。只在清华展览了15天,现在已经回到了山西。<div><br></div><div>它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也不多说的,在这里说一段文物背后的故事:</div><div>上世纪80年代,山西盗墓活动非常猖獗,这件鸟尊就是在一次盗墓的爆破时被炸得粉碎!考古人员从盗墓废弃现场一点一点的筛出了这些碎片,经过几年的筛分、拼接,最终才复原了这件艺术珍品。</div><div>这两天刚好看到一位圈友在玩1000片的拼图游戏,反复提醒大家,要玩1000片的拼图,必须得提前吃上降压药!想想这些考古人员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玩儿几年的拼图,这得有多强的心理素质、多大的脑洞?!敬佩!</div><div><br></div><div>各位看官注意到没有,这件器物虽然叫做鸟尊,其实它并不是普通的鸟,应该是某种神兽,它的臀部是大象的头、大象鼻子成为了鸟的尾巴。。。。古人对鱼、鸟的崇拜显然高于其他动物,咱们现代人认为威猛无比的大象,在当时的设计师眼里,只配给神鸟当个屁股,而且还是被鸟毛给遮住的。。。。</div><div><br></div><div>顺便说一句,有专家认为鸟是晋国的图腾。</div><div><br></div><div>也有专家说,尾巴装反了,象鼻尖应该朝外。。。我倒是觉得,既然大象和鸟都能有机地组合到一起,鼻子朝里朝外好像也不那么重要了吧。。。</div><div>严肃的说,从前面玉戈到这里的鸟尊,尾巴都是内卷的,所以尾巴朝外的说法可能不太成立。。。</div><div><br></div></div> 一个展览上,个别展品展期与展览不同,也属于行业惯例,清华艺博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得很好,清楚地表明了鸟尊的展期,并且为了避免歧义,没有把鸟尊印刷到宣传页上。<div><br></div><div>即便如此,也还有一些小插曲发生。在鸟尊刚离开后的一天,几位大爷大妈来到了青铜器展区,大声抱怨鸟尊离去,大呼上当。。。我忍不住安慰他们:现在剩下这些也都是臻品。。。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可不比鸟尊低。。。。。很显然他们并不认同,依旧大声抱怨着,愤然而去。。。。。<br><div><br></div><div>其实我没瞎说,这次展览的很多文物都是精品,越看越有意思。比如,下面这件。</div><div><br></div><div>兽面纹龙首提梁卣(you)。商晚期,公约前13-11世纪。通高34.8厘米。</div><div>求教:所谓通高,是指到提梁的顶端高度吧?</div></div><div><br></div><div>这件卣,在众多的精美器物了,显得挺低调,开始几次并没有太注意,只是觉得提梁两端的龙头比较萌。。。</div><div>后来经过讲解老师的仔细引导,才看明白,这个神兽面是嘴朝上的,顶上的两个开口是牙齿,中部的两个圆钉是眼睛,下面是两个U字形的耳朵。。。都一次见到仰面朝天的神兽!太神奇了!</div><div><br></div><div>还有个细节,在两个犄角之间,有一个蝉纹。</div><div><br></div> 这次展览还有几件卣,顺便也一起看了吧。<div><br></div><div>凤鸟文提梁卣,西周,公园前1045-771年,通高23.5厘米。<div>哪里是凤、哪里的鸟,下次再去细看。。。</div></div> 目云纹提梁卣,西周,公元前1046年-771年。通高25.7厘米。<div><br></div> <p class="ql-block">鸮卣,上晚期,公元前13-11世纪。通高19.7;厘米。两边有装提绳的贯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太萌了吧。</p> 饕餮纹提梁卣,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曲沃曲村出土。通高20.5厘米。 凤鸟纹带盖提梁卣,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大河口墓地出土。通高20.2厘米。<div><br></div><div>三层满花。<br><div><br></div><div><br></div></div> 出土文物的命名,好像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看着几件卣的名字就可见一斑。<br>1、据说卣都有提梁,既然这样,为什么名字里都还要加上“提梁”两个字?<br>2、四件器物里,三件有盖,可名字只有一件包含了“带盖”字样。。。。 <p class="ql-block">龙形觥(觥筹交错的gong),也叫船型觥,也叫鳄鱼觥,商晚期,公元前13-11世纪。非常特别:</p><p class="ql-block">1、这种器型可以说的孤例。后半部很可能原来有嵌入的木柄。</p><p class="ql-block">2、上面有龙形纹,头上的两个小犄角正好和纹饰的龙共用。</p><p class="ql-block">3、两侧后部是龙纹,前部(图的右侧)是鳄鱼纹。鳄鱼古称为鼍(tuo)龙。该地区当时水草丰盛,据其他证据显示是有鳄鱼的。</p><p class="ql-block">4、两边有钮,可以穿绳悬挂,便于从下部加热。</p> 鼍龙(鳄鱼)纹 后部细节,有点黑 从这里能窥探到一点点内部的细节。。。不知道以后是否有机会打开盖子看看? 夔龙纹兽形铜觥,商晚期,公元前13-11世纪,通高21.7厘米。 猪尊,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晋候墓地113号墓,通高22.4厘米。<div><br></div><div>这个展柜之前是展示鸟尊的。相比之下,文物的精美程度差了不少。我的一位朋友倒是想得开,说反正都是动物,差不多,猪比鸟还值钱呢。朋友的说法倒是有一点是有道理的,我查资料时发现,尊一般是指大尺口高圈足的酒器(咱们一般概念的尊,像大杯子一样),也把动物形状的青铜器称为“尊”或者“牺尊”。石钊钊的讲座也是这样说的!</div><div>另外,这件猪尊的墓主人是鸟尊墓主人的夫人。</div> <p class="ql-block">一般器物上开孔的目的就是为了穿绳提挂,这个盖子上为啥要穿绳?求解</p> 晋候壶,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曲沃晋侯8号墓出土。通高68.8厘米。器型非常大,还有活动的套环,可见铸造工艺的精良!<div><br></div><div>根据前面所说的青铜器命名规则,就可以看出,这件文物有铭文(而且是晋候)而且有明确的出土墓葬,因此文物价值非常高!</div> 壶与鉴,春秋,公元前770-476年。出土时就是在一起,推测可能是冰镇酒用的。鉴放满水可以当做镜子使用。 <p class="ql-block">鸟盖人足铜盉(he),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曲沃晋候31号墓出土。通高34.6厘米。</p> 用奴隶形象做器具的足 倗伯簋,西周,公元前1046年-771年,通高22厘米。 凤鸟形铜建筑构件,战国-西汉,公元前5-1世纪。公安机关移交。<br>器型巨大,这得多大的建筑物,才能驼得起这么重的屋顶构件? 雁鱼铜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通高55.3厘米。类似的雁鱼铜灯,好像在不少博物馆看过。。。古人的设计智慧结晶。 晋公盘,春秋,公元前770-476年,口径45厘米。公安机关移交。好在上面有一段铭文,记录了此盘的来历。这是晋文公嫁女儿时的嫁妆,铭文大致也都是有套路的,先歌颂爷爷、再歌颂父亲、然后歌颂自己,最后才提及让女儿好生辅助她的老公看好天下。<div><br></div><div>盘子里面的小动物在注水时还可以转动,个别小乌龟的头还能伸缩!铸造工艺极其精致。</div> 盘子里的动物有阳雕的(比如此图里的蟾蜍和鱼),还有立体的、后装上去的。。。。 图的中下部有一个像小补丁的圆片,放大看应该是荷叶,上面还有蜗牛等爬行动物。。。开始以为是补丁,怎么都想不通,给晋候做的器物上谁敢留这么明显的残次?仔细看了几次才看到了更小的细节! 铜牺立人擎盘,战国,通高18厘米 刖人守囿车。刖人是受罚被砍掉一条腿的人(在小车的最右侧,忘了拍特写,此图里是虚的)。囿是动物园的意思。这可能是一个首饰盒,车轮和小门都可以活动。开始出现青铜的日常生活器物,说明经济发展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听说青铜器本来是锃光瓦亮的,现在是氧化了,才呈现为绿色。所以青铜器古时也称为“金”或者“吉金”。<div>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展厅里一片闪闪发光的金色器具是啥景象。</div> 这个尾巴下面是个老虎 在展厅的一个边角上,有一个不起眼但非常重要的展柜,这里展示了青铜器铸造的模具,这是该地区青铜器生产的实物证据。<div><br></div><div>下图为“模”</div> 这个是“范” 现有“模”“范”这两个字,之后,才有了模范这个词并沿用至今。。。。 <p class="ql-block">上集暂时先写到这里,需要补充、更新的内容还很多。尽快完善。已经背相机去把后面三个部分的图片重新拍了一次,希望高清图能带给大家更多细节。阅读下集,请点击文章右下角作品集“华夏之华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