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家曾经的国货路老宅,位于近国货路海潮路口。</p><p class="ql-block">上海市内的马路多以国内地名命名,但老南市的许多路名则不是。其中,国货路、海潮路都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来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上海实业界提出在上海举办“中华国货展览”的申请,得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并以“策进工商,提倡国货”为宗旨,责令工商部联袂上海总商会筹办,由张定璠、赵晋卿、虞洽卿等60人组成筹备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新普育堂大门</p> <p class="ql-block">随即,中华国货展览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考虑到既然是“国货”展览,必不宜在租界内举办。当时上海的慈善机构“新普育堂”的董事长陆伯鸿提议,愿意提供新普育堂的房子和场地给展览会使用。</p> <p class="ql-block">新普育堂是1911年几家慈善组织合并后在陆家浜南的地方新建起来的,从天空俯瞰,它是座“山”字型的“红房子”,落成于1913年。“红房子”东西两侧分别为三层楼房,中间是大教堂,楼前有一方宽广的操场,正是举办大型展览会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普育堂是中国人创办于清同治年间的一个慈善机构,最初设在上海老城厢的文庙附近。</p> <p class="ql-block">文庙魁星阁</p> <p class="ql-block">现在上海文庙附近的蓬莱路上还有普育里</p> <p class="ql-block">普育堂一改以前民间善堂的传统,除了把老弱病残者作为救济对象外,还设立习艺所,收留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儿童进习艺所,再以习艺演出的收入扩大救济面。</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末,普育堂的资金积累日益增多,救济对象和范围继续扩大,原有的房宿不敷使用。正值1912年清帝退位后,民国的上海亟需营造一番新气象。</p><p class="ql-block">当时陆伯鸿结合市民拆城修路的呼声,提出了由他出资在上海建造一条环城电车,但拆下的城墙砖块归他处置。</p><p class="ql-block">1912年7月31日,上海县城开始拆城填壕筑路。次年,完成从小东门经老北门到老西门的北半段,由于介于华界与法租界之间,并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命名为法华民国路,简称民国路(今人民路)。1914年,又完成从小东门经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到老西门的南半段,命名为中华路。</p><p class="ql-block">陆伯鸿则利用城墙的墙砖在老城大南门外的陆家浜南面,也就是现在的国货路北面的土地上建筑了新的“山”字形一排三层楼“红房子”,后又建筑一些二层楼房,统称为“新普育堂”,一度成为远东最大的留养类慈善机构。围绕“新普育堂”左右的两条马路也分别得名为“普育东路”和“普育西路”。但是唯独“新普育堂”前一条由煤屑铺成的小路没有正式命名,人们就叫它煤屑路。</p> <p class="ql-block">新普育堂建设之前的附近区域</p> <p class="ql-block">这条煤屑路东起沪军营路,西至沪杭车站路(今南车站路),并向西延伸到斜土路(制造局路口)。因为这条路是参观中华国货展览会的必经之路,为配合展会,拓宽重筑为柏油马路,并在展会期间正式把沪军营路到车站路一段定名为“国货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11月1日下午2时,“中华国货展览会”隆重开幕,南京国民政府多位要员专程来沪参加。</p> <p class="ql-block">中华国货展览会开幕盛况</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亲自行升旗礼,工商部长孔祥熙行启门礼。谭延闿、胡汉民、宋子文、蔡元培、吴稚辉、马相伯、王一亭等政界要人出席了开幕盛典。</p> <p class="ql-block">展会外景</p> <p class="ql-block">在“中华国货展览会”会场门口,搭有一座中国传统样式的红漆大牌楼,上盘金龙,显得富丽堂皇,牌楼之后镶有“物华天宝”四个金字。大门处有孙中山的巨幅遗像,内设游艺场。开幕后三天,日夜演出京戏,梅兰芳、程砚秋等名伶登台献艺。全国各地送来机器、纱布、绸缎、服装、日用百货、图书、工艺品,以及南北干货、应时水果等等展品13000余种(13271种),上海特别市政府各局也将各种统计报表、工作计划、工作成绩、实物等陈列展出,甚至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也布置陈列室,展示了该行的业务状况。</p><p class="ql-block">展览会到1928年元旦闭幕,为期整整两个月。一时间,来这里购物的上海市民把新普育堂围得水泄不通,小小的煤屑路上整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展览内景</p> <p class="ql-block">人们发现煤屑路上的“国货”并不比“洋货”差,价格却相对还要便宜。会后“爱用国货,抵制洋货”,一时成为上海市民的风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货路曾经是上海第一条长途汽车线路沪闵线的起点站。</p><p class="ql-block">在更早些年的1923年1月1日,沪闵公路通车。2月1日,沪闵南柘长途汽车公司运营的沪闵长途客运班车开通,汽车总站(起点站)就叫沪闵南柘汽车站,设在斜土路东延伸段上,即后来国货路的西口。</p> <p class="ql-block">沪闵线总站,照片上国货路已经有了有轨电车轨道</p> <p class="ql-block">沪闵线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沪闵线公共汽车的广告</p> <p class="ql-block">沪闵南柘路,是该公司在1920年发起筹建的连接上海-闵行-南桥-柘林的汽车公路。后来,从斜土路制造局路到车站路的那段路就被称为沪闵南柘路,现在叫斜土东路。</p> <p class="ql-block">沪闵南柘汽车总站位置</p> <p class="ql-block">线路的停靠站,从国货路出发,经土山湾、漕河泾、惠灵(在新龙华马家宅,今上海南站处)、吴家巷(今上海中学附近)、钱粮庙(今老沪闵路华泾路附近)、颛桥、北桥、到闵行。</p><p class="ql-block">沪闵线公共汽车的开通,结束了上海到闵行只能经由黄浦江水路交通的历史。沪闵线的起点站后来移到了客流更为集中的老西门。</p><p class="ql-block">再后来,起点站移到了徐家汇,沪闵线也改称了徐闵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货路还曾经有有轨电车行驶。上海南市的电车始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也是那个陆伯鸿,受托筹建华商电车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设于南市沪杭车站路(今南车站路)。</p><p class="ql-block">1913年8月11日,华商1路有轨电车通车运营,自小东门至高昌庙。线路从小东门经外马路-沪军营路-南车站前路-高昌庙路(半淞园路),设小东门、大关桥、董家渡、薛家浜、沪军营、火车站(沪杭铁路上海南站)、高昌庙(近高雄路江边码头)等7座车站。途径沪军营路国货路东口。</p><p class="ql-block">为招徕乘客,华商公司的电车在车头上安装了绿、白、红三色电灯,谐音“陆伯鸿”,这个噱头使乘客为之大增。</p> <p class="ql-block">开往高昌庙的1路电车行驶在东门路</p> <p class="ql-block">1918年1月13日华商4路电车开通,从高昌庙到老西门。线路从老西门经中华路-尚文路-黄家阙路-车站路-南车站后路-南车站前路-高昌庙路,设有老西门、尚文门、地方厅、火车站、高昌庙等5座车站。后线路延伸,增设南阳桥站。线路距离国货路最近处仅200米许(沪军营路海潮路口)。</p> <p class="ql-block">沪杭铁路上海车站(南站)</p> <p class="ql-block">同年2月1日,华商2路有轨电车开通,线路从小东门-老西门,中华路半环城。</p><p class="ql-block">1933年,环中华路南半城的2路和环民国路(现人民路)北半城的3路电车并轨,3路电车形成了圆线(环线)。9月20日华商2路电车的线路也改为圆线,形成由南阳桥始发,经肇周路、中华路、黄家阙路、车站路、国货路、外马路、东门路、中华路、方浜路再至肇周路南阳桥的2路圆路的线路走向。为有别于3路电车的环城圆路,2路电车也称“外圆路”。</p> <p class="ql-block">华商电车线路及停站</p> <p class="ql-block">这条线路的设站为:南阳桥、老西门、尚文门、地方法院、沪军营、薛家浜、董家渡、关桥、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尚文门,返回南阳桥。自此,有轨电车的正线通过国货路,且在国货路两端分设了车站:地方法院站和沪军营站。地方法院(也称上海地方审判厅,简称地方厅,后为江苏省上海第一监狱)位置为解放后上海第一看守所。</p><p class="ql-block">在老西门地区的华商电车可以与英法商5路、6路有轨电车衔接,沟通法商的17路、18路无轨电车,方便了南市乘客的往返乘车。一时,老西门、南阳桥一带成了华界和租界的电车换乘枢纽,呈现了一派繁华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当年老西门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的拍摄角度都是从南车站路往国货路拍的,大约是国货路1930年代和1970年代面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八一三抗战,沪杭铁路上海南站被轰炸损毁。经过车站的华界电车线路轨道也受到破坏。</p><p class="ql-block">上海沦陷后,南市繁荣的电车交通惨遭蹂躏,电车线路、机车设备、公司资产被日军侵占。南市的电车建设成果损失殆尽,4条华商电车线路均被迫停驶。</p><p class="ql-block">上海沦陷期间,南市的电车轨道被进一步拆毁破坏,铁轨被日军拆除,钢铁被用作了“战略物资”。</p> <p class="ql-block">日占期间沪军营路被拆毁的电车轨道痕迹</p> <p class="ql-block">国货路上有轨电车轨道的痕迹在笔者孩童时代还仍然遗存着。</p><p class="ql-block">自此,国货路、海潮路一带再无公共电车、公共汽车行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国货路上终于再次重现公共交通踪迹的时候,已经是</span>38年之后了。1975年10月1日,89路公交汽车开通。</p> <p class="ql-block">1988年的国货路街景,89路起点站</p> <p class="ql-block">从89路起点对街,由东往西视角</p> <p class="ql-block">89路起点站设在国货路海潮路口,线路从海潮路-田林路。1991年12月,南浦大桥建成,东段从海潮路延伸至南浦大桥。2000年前后,西段由田林路延伸至合川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货路新普育堂的建筑和附近比较像样的建筑后来被用作过多座学校的校舍。先是正面的主建筑(若瑟大教堂)中设立了一心中小学,东侧为圣心女中。</p> <p class="ql-block">怀鸿小学位置</p> <p class="ql-block">新普育堂在国货路的对面,建了一所医院,门牌为国货路236号。二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坡顶黛瓦。建筑的正面是空地(后来的操场),背面对着国货路,与新普育堂“山”字型建筑的正面隔街相对。建筑一层二层的正面和背面都是走廊,中间为房间。走廊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很宽畅的大楼梯沟通一楼二楼。房子有一个假三层(没有窗户的)。二楼正中的三间房是医生办公室和手术室。</p><p class="ql-block">这幢房子后来也改成了学校。先是在一楼设立了儿童识字晚班,以后将对面的一心中小学并入,取消中学部,于1946年改名为怀鸿小学,二楼则成为圣心女中(归大同中学)的校舍。</p><p class="ql-block">1953年在教育大发展中,怀鸿小学和另外几所学校合并,校名改成了国货路小学。二楼一半也划归了国货路小学。在操场东侧设有附属国货路幼儿园。</p><p class="ql-block">笔者曾于1964年到1970年就读于国货路小学。家里有长辈曾就读于怀鸿小学。</p> <p class="ql-block">国货路小学的校舍(从人物照片中裁出)</p> <p class="ql-block">文革以后,因教育需要,徽宁路第一小学和陈家桥民办第一小学也并入了国货路小学。国货路小学成为当时地区内规模比较大的小学,规模最大时,含二处分校共有70多个班级。</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也面临市场化大改革。在此背景下,由教育局出地,物资局出钱,将国货路小学在国货路236号的校舍拆除,建设了物资大楼。现在这幢大楼叫东物公寓。</p><p class="ql-block">国货路小学从国货路236号校址迁出后,与车站路第一小学合并,搬到了位于车站支路90号的车站路第一小学的校舍,校名还是叫国货路小学。1992年时,国货路小学还有17个班级。车站支路校舍与大同中学毗邻。后来,大同中学需要用国货路小学在车站支路的这处校址扩建运动场(这块地的权属本是大同中学的),国货路小学的师生遂并入车站路第二小学。国货路小学的校名自此不再使用。</p> <p class="ql-block">以上国货路小学建制变迁信息中,许多是来自国货路小学老师和学长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国货路,普育东路口从西往东看</p> <p class="ql-block">原来国货路小学位置的门面房子,也成了一个名叫昕兰的口腔门诊部。只有国货路236号这个门牌,还在继续沿用。</p> <p class="ql-block">图中街对面白色街面房子,便是国货路小学原址位置的昕兰口腔门诊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说回新普育堂的“山”字形红房子。这座建筑先后有蓬莱中学占用了东楼、普育中学占用了西楼,主楼则曾被上海市机电一局党校占用。</p> <p class="ql-block">机电一局党校</p> <p class="ql-block">2000年7月,普育中学并入蓬莱中学。2002年以后,蓬莱中学与林荫中学等学校合并,蓬莱中学校名被撤销。</p><p class="ql-block">机电一局党校位置,和原来蓬莱中学、普育中学的位置,在拆除后新建了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p> <p class="ql-block">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大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1956年,新普育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上海市育儿院”,1964年更名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直到2001年。</p><p class="ql-block">2012年,在原儿童福利院1号楼内建立了上海民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上海民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同时,整个儿童福利院成为“公益新天地园”创意园区。</p> <p class="ql-block">公益新天地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幼时国货路的老宅,是在新普育堂的东侧,离开普育东路一条马路处,在国货路近海潮路的一段。老宅外靠国货路街面的位置有几家商店,先是一家米店,再往东是一家叫“东南一”的烟纸店,这两家店一直营业到1986年地块动迁。早先在海潮路街角上还有一家“太和堂”中药铺,在1950年代关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货路小学的学长赠七绝一首怀念母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长河历落月偏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梦里红楼何处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忆我当年国货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风万里最情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比国货路,海潮路的路名来得更为悠久。海潮路的北端曾经是一条河,叫陆家浜。陆家浜上曾有座桥,叫海潮寺桥。跨过海潮寺桥到对面,曾有一座寺庙,叫作海潮寺下院,或叫海潮寺。海潮寺是它的俗称,其大名叫留云禅寺。留云禅寺一说又称上海庙,与虹口提篮桥的下海庙相对应。海潮路的路名即来源于海潮寺。</p> <p class="ql-block">留云禅寺上海庙所传为临济宗法脉。同样,虹口的下海庙也是一座临济宗的道场。</p><p class="ql-block">海潮路原先叫海潮寺路,再早则叫海潮寺桥南街。海潮寺的东边一条马路,即留云禅寺的正门所在,就叫留云寺街。留云寺的门牌号是留云寺街78号。留云寺街后又叫留云寺路。</p><p class="ql-block">当年的陆家浜,从黄浦江(今南浦大桥处)往西北,经外陆家浜桥(外马路)、安平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图上所对的街道叫平安街,但是百度百科称此桥为安平桥,是否桥名有误,暂无从考查)</span>、里陆家浜桥(里马路,后中山南路)、万宁桥(草鞋湾路、南仓街)、海潮寺桥,从西陆家浜桥(又名中道桥)处迤西,经普安桥,在今迎勋路处南折,至今徽宁路处西拐,经剪刀桥,与陈家港汇合。经放生桥、义庄桥、三官桥,至斜桥处与肇嘉浜汇合。陆家浜从西陆家浜桥北折通榆木泾(今江阴街),并与护城河相接。上海开埠后,西商从今迎勋路处开掘新河道,使陆家浜西延伸至斜桥,直通肇嘉浜。原迎勋路南迤西的一段则改成徽宁浜。海潮寺桥是陆家浜口开始的第五座桥。1926年,陆家浜干流填筑为陆家浜路。</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上的桥:外陆家浜桥、安平桥、里陆家浜桥、万宁桥、海潮寺桥</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填埋以后,陆家浜路历次拓宽。后来海潮寺路改名叫了海潮路,留云寺路则改名叫了柳市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那留云寺,还是颇有些故事。留云寺创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又称海潮寺下院,位于上海城小南门外。最初是杭州海潮寺住持显振和尚(俗姓叶,字智能)来沪所创,作为杭州海潮寺的下院。显振法师便是海潮寺下院的开山祖师,第一代住持。</p><p class="ql-block">以下内容主要来自百度百科之“释应乾”词条。</p><p class="ql-block">显振和尚是一位佛教奇人,他童年出家,修持勤苦,戒行精严。后来礼杭州海潮寺普照和尚为师,得传临济法脉。先是由于杭州海潮寺毁于太平天国兵灾,普照和尚发愿募化,修复殿宇。经过多年努力后,至临终还有大雄宝殿未能重修。显振和尚继承师父的遗志,积数年之力,于同治三年终于将杭州海潮寺的大雄宝殿重新建成。</p><p class="ql-block">建好杭州海潮寺的大雄宝殿,显振和尚到了上海,经营海潮寺下院。下院最初仅有茅屋数间,十分简陋。显振和尚再度托钵四方,寒暑不辍。传说他在上海募化时,每天早上经过道台衙门,他在门口站一阵子,敲几声木鱼,念几声佛号。有一天道台回衙,见门口有两个脚印,印上有血迹,询问门卫,门卫禀道∶“有一化缘和尚,不论冬夏寒暑,每天赤足来此敲木鱼念佛号,现在天寒地冻,他十趾冻裂,故而留下血迹”。道台深为感动,出面邀请豪绅富商共襄善举,兴建海潮寺下院的庙舍。</p><p class="ql-block">光绪元年(1875年)观月和尚到了上海,依显振法师,剃度出家,法名密通。密通法师协助其师显振督管建庙工程。显振法师智能圆寂后,密通法师观月承其衣钵,继任海潮寺住持。</p><p class="ql-block">留云寺在观月手中经过多年努力,增购邻地,扩建殿宇,并由北京请得《龙藏》一部,终于建成一座崇楼广厦、十方丛林的大道场,改名叫做留云禅寺。但民间还是俗称其为海潮寺。</p><p class="ql-block">留云寺占地十余亩,殿堂寮舍数百间,是清末民初上海有名的佛教道场之一,挤身当时上海的四大丛林。</p><p class="ql-block">近代好多名僧(如圆瑛、持松等)初到上海时,都在留云寺挂过单。</p><p class="ql-block">观月和尚是应乾法师的师父。应乾和尚法名广印,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回到留云寺,担任执事,先为清众,后为悦众,继为维那,协助其师观月和尚管理寺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奉师命在寺中创设留云高等小学,免费招收贫民子弟入学,施以初高等小学教育。造福贫民子弟,得到地方人士普遍的好评。</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的时候,全国各地、各宗派到沪传播佛教的僧尼骤增。留云寺所处的地段属华界的闹市,佛事十分兴盛,堪称上海之首。</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密通法师观月老和尚圆寂。应乾法师即以临济宗44世法嗣的身份,继任留云寺住持。他继任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与天童寺住持敬安和尚(八指头陀释寄禅),发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中华佛教总会成立大会在留云寺召开。大会选出敬安和尚为会长。佛教总会所需经费,大部分由留云寺应乾法师捐助支援。</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月霞法师创办华严大学,一度从原有校舍被驱赶(原舍在哈同花园)。应乾法师伸出援手,让华严大学全体师生到留云寺暂住学习。后又联络杭州海潮寺住持虚孔和尚进行三方合作,月霞法师负责教学,杭州海潮寺提供房舍,经费则由留云寺独力负担。华严大学培育出数十位佛门法将。后来弘化一方的常惺、慈舟、智光、霭亭、戒尘、了尘等,都是从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毕业的。</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一年(1922年)《上海指南》中留云禅寺词条</p> <p class="ql-block">观月老和尚在世时,留云寺已经很具规模。应乾继承观月老和尚建设留云寺的遗志,在担任住持期间,先后又在寺内增建房舍二百余间。继而又在上海市区内兴建弥陀寺、天乐寺,作为留云寺的下院。在留云寺不远处,上海城大南门内光启南路西侧有一座接引禅寺,也是临济宗法脉。</p><p class="ql-block">当时,北到复善堂街(现东江阴街)、南到陆家浜、西到桑园街、东到留云寺路(现柳市路)整个街区,都是留云寺的范围。常住僧人达四百余人,云水堂挂单的僧人最多时有两百余人。</p><p class="ql-block">应乾法师还主持铸造了一口两千余斤重的大钟,悬挂于留云寺天王殿的楼上。这口大钟,成了留云寺的一大特色。在民国年间,留云寺佛事极盛,也有助于应乾法师用以支持寺内建设及社会慈善事业。</p> <p class="ql-block">南市的老留云禅寺</p> <p class="ql-block">对于社会慈善工作,应乾法师除了创办留云高等小学,收容贫童施以义务教育外,每当社会上有灾害发生,留云寺捐款赈灾,从不落人之后。应乾法师还曾在留云寺办过佛学研究社,请谛闲法师主持,为寺内常住讲授佛学。也请其他高僧大德到寺中讲经。</p><p class="ql-block">应乾法师于1925年11月25日圆寂。应乾和尚去世后,由弟子大法(德浩)、从善等先后继任住持。1931年,从善法师退隐,由大悲法师继任住持。</p><p class="ql-block">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寺院毁于战火。天王殿被焚,佛像被毁,藏经楼所藏《龙藏》及其他藏经皆化为灰烬。寺中那口两千斤重的大钟,因炮轰导致钟楼坍塌,大钟从楼上坠下,裂了两条大缝,声音遂哑。从此僧众星散,寺院逐渐衰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困难时期,出了个悟明法师。</p><p class="ql-block">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之“悟明法师”、“悟明长老”词条中与留云寺相关条目。</p><p class="ql-block">悟明法师生于宣统二年(1910年),俗姓李,名林泉,法名仁恩,曾任留云禅寺知客、副寺、监院。</p><p class="ql-block">1944年春,大悲和尚从留云寺和宁波天童寺先后退居,选定悟明法师与另三位法师(心缘、岫真、定耀法师)一同接续从善、大悲、志宽三位大和尚之法脉。大法兄心缘法师任留云寺住持,二法兄岫真法师任监院,悟明法师与三法兄定耀法师以监院名义,负责管理弥陀寺。至此,悟明法师已身兼接引寺﹑云居寺(江宁名刹)﹑弥陀寺三个寺院的“住持”与“监院”职务。</p> <p class="ql-block">悟明法师</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悟明法师还协助掩护过情报人员。</p><p class="ql-block">悟明法师1946年于接引寺创办“明仁慈善会”,办理各种慈善事业,创立冬令“施粥所”,赈寒衣、济米粮,救贫民,每日施粥二千人。冬季,更受聘担任“上海第五施粥所”主任,而“施粥场”即设在留云寺之广场。1948年悟明法师38岁时,在接引寺成立“过境部队特约诊所”。上海社会局有鉴于法师承办“施粥所”的成效,遂改聘法师任“上海市第一施粥所”主任,每天在留云寺收容四千名难胞,供给一餐早粥。</p><p class="ql-block">1949年,悟明法师泪别好友赵朴初先生,前往台湾。</p><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表明,留云寺在1937年遭战火损毁后并未废弃,而是继续开展救济众生的活动。1944年,心缘法师接替大悲法师任留云寺主持。而悟明法师则是继承了心缘法师的法脉。1949年悟明长老去了台湾。</p> <p class="ql-block">1947年留云寺规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悟明长老在台北建“护国大悲院”。1960年创建了千霞山海明寺,成为海明寺的开山祖师。</p><p class="ql-block">1976年悟明长老晋任日月潭玄奘寺住持,1986年当选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悟明长老还是世界佛教僧伽总会理事长,是佛教界德高望重的人物。</p><p class="ql-block">2000年,悟明长老到访大陆的全国政协,提出了希望恢复留云寺祖庭的意愿。事情落实到上海市佛教协会。考虑到留云寺的历史地位和悟明长老在台湾佛教界德高望重的社会影响力,上海市佛教协会集合众议,决定恢复留云寺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那个时候留云寺的旧址已经无法恢复了。</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大部分寺庙佛事锐减,仅维持了非常有限的宗教活动。1952年,圆瑛、赵朴初代表中国佛教界出席亚太和平会议。同年10月和12月,圆瑛法师和虚云法师还分别在上海举行了水陆道场讲经法会。1954年12月,上海佛教协会成立。留云寺在定耀法师住持下,艰难维持了一些年。</p><p class="ql-block">留云寺的庙址曾被上海台板制材厂、董家渡地段医院等单位占用,1960年许,笔者在母亲陪同下前往地段医院就医,医院边上小门中还有和尚出入生活,但寺庙已经没有了法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十年浩劫开始以后,这所寺院就整个废弃了。后来在这个地块又建造了商业建筑和住宅。</p><p class="ql-block">鉴于这种情况,2000年上海市佛教协会决定将留云寺移址于正复建中的南翔云翔寺。2004年,位于南翔人民街100号的留云禅寺落成,占地15亩,一寺二名。悟明长老为留云禅寺题写了牌匾。南市老留云寺的传承和早先庙里的佛宝从此都迁了过去,归在新留云寺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南翔的新留云禅寺</p> <p class="ql-block">悟明法师所题留云禅寺匾额</p> <p class="ql-block">悟明长老2011年7月19日以102岁高龄在台湾圆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留云寺不论是寺内的僧众还是寺外的民众,都仍继续称留云寺为云翔寺。除了庙门口的匾额和庙门边上的说明牌,其他一切标记均称之为云翔寺。</p> <p class="ql-block">新留云寺内景</p> <p class="ql-block">除了那块匾,只有山门外的这处说明提及了留云禅寺</p> <p class="ql-block">庙内庙外所有的标记均是云翔寺</p> <p class="ql-block">前访庙里的知客和尚,问他海潮寺,答曰没有海潮寺。进一步问他为什么云翔寺又叫留云寺,他则熟练地把留云寺原来叫海潮寺、在抗日战争之毁于战火、后来与云翔寺二寺合为一寺的来历,原原本本地诉述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新留云寺内都是新建的古迹,公开展示的物件,无论留云寺的还是云翔寺的旧物,都基本没有的了。</p> <p class="ql-block">新留云寺内唯一看上去比较古朴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倒是在山门外的古镇老街上,有两口南北朝时期的古井,值得一看。一对砖塔,是仿古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留云寺外古井</p> <p class="ql-block">留云寺外砖塔</p> <p class="ql-block">2015年八一三纪念日,《上海观察》把海潮寺的被毁列入了“唤起上海浴血记忆35个抗战地标”之一。(网上道客巴巴搜索“35个抗战地标”,其中第22项即是上海庙海潮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海潮路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商业,却有海潮路第一小学(在国货路北)和海潮路第二小学(国货路南)两所学校。</p><p class="ql-block">现在,在海潮寺曾经的区域内,有一座怡华大楼。大楼底层一证券公司,门前有一对颇具年代的石狮子。有人猜测,这对石狮子可能是海潮寺的旧物。</p> <p class="ql-block">证券公司门前的一对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国货路、海潮路,早已旧貌换新颜,在昔日曾经的辉煌上开创着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今日海潮路上,高层住宅林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撰七绝一首,赞海潮寺、海潮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卷藏泥胎逸绛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旧图故纸觅残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门移得南翔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但有精魂在海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图片无注明者均为网上公开资料或作者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