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吟诵,<br><br>一起寻找古诗词的另一半灵魂。<br><br>依字行腔,<br><br>平仄格律带我们领略诗词的意境;<br><br>依义行调,<br><br>高低长短带我们捕捉诗人的心境。<br><br> 文汇小学吟诵工作坊“遇见吟诵,对话诗词”吟诵展示第一期——《蝉》,我是吟诵人周营营。 这首诗具体的创作时间不可考,传说是作于唐太宗的一次宴会上,根据清人沈德潜评价此诗“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来看,这首诗当是入唐后所作。 看这首诗的吟诵符号图和吟诵图谱,我们可以知道整首诗的平 仄格律和高低长短。<div> 开头的两个入声字“月落”读得高而短促,与后面的“乌啼”形成强烈对比。月落时分让作者心惊,天就要亮了,而忧愁此时涌向心头。末句的入声字“客”点出了愁归羁旅的主题,短读,有一种哽咽之感。“啼”字拖长,有乌鸦长啼之意,感觉作者的愁思无限。“愁”字拖长,有一种愁绪绵延之感。“钟声”拖长,有一种悠扬、余音不绝之感。<br> <br></div>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将蝉的两根触须比喻为帽带,又借赞美蝉的高洁象征自己。 本诗的主题是“羁旅情愁”。仓皇流落的作者泊舟于姑苏城外的枫桥旁。这种漂泊不是宦游,而是逃难,所以特别的凄凉,但是,文人毕竟是文人,文人逃难的背后还是有他的精神追求在。“钟声”表达出了这样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孤独、凄凉、漂泊和无助,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时刻,可是,这也是修心的时刻。在这寒冷的夜里,体会着人生谷底的滋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有所坚持,不肯放弃。痛苦的代价也正说明了理想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