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流连结古 (1)</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21.7.30</b></div></b></h1> 今天就要离开结古镇,趁着半天时间参观玉树州博物馆和结古寺。<br> 博物馆是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位于结古镇中心,总建筑一万多平,从设计到完工历时五年。 博物馆的设计将藏族文化中的坛城意向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高耸的金色转经筒主体结构正对城市主轴线,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建筑细部的门头、屋檐、窗台等也处处体现藏式匠意,传承转译藏式韵味,整体建筑表达出神秘、深邃、粗犷、奔放、绚烂的康巴文化特征。 馆内共有三个展区:序厅、自然展区和人文展区。序厅有三江流域大型沙盘,特别的生动直观;自然展区分三江源自然生态展和可可西里展示中心;人文展区分为历史厅、民俗厅和宗教厅。 从阿里回来,曾对藏传佛教有过浅显了解,这次再访玉树,对四大教派加深了感性认识。就像海浪拍打在沙滩上,一次次冲刷之后,总会有些什么留在沙滩上。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 “前弘期”起始于公元7世纪中叶,以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汉唐文成公主,将佛像及佛教引入藏地为标志。公元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弘扬佛法,在藏地建立起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剃度藏族僧侣出家,标志着佛教在藏地正式植根。 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灭佛,结束了藏地佛教的“前弘期”,也使吐蕃王朝分崩离析。 吐蕃进入“百年无法”的黑暗期,但有藏•饶赛等三位吐蕃比丘驮负着《律藏》等典籍辗转逃到青海河湟地区,在白马寺(距西宁30公里的平安镇)驻锡静修,并收当地牧童穆斯萨巴受戒,确保这一支脉的佛法一直未断,也因此保留了佛教的火种。 <h5>“半间寺院”----白马寺</h5> 公元10世纪前叶,西藏听闻青海河湟仍有佛法戒律在传承,便派人前来受戒,返藏后,建寺修塔、弘扬佛法,使西藏中断了近一个世纪的佛教得以复兴,开启了辉煌的“后弘期”时代:公元11世纪以后,形成了不同的佛教派别,使佛教完成了“本土化”过程,标志着藏传佛教的真正形成。 索南同志告诉我们,玉树位于青南高原腹地,是整个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这里曾是内地、蒙古及西域出入西藏的交通要道。藏语里,玉树州首府结古镇即为“族众兴旺”和“物资集散地”的意思。 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玉树成为整个藏区藏传佛教最传统的区域,甚至比西藏的很多地方都保留有更纯正、更完整的藏传佛教体系。 青海现有藏传佛教寺院670余座,玉树州就占了三分之一!<b>宁玛派</b>在青海的大多数寺院都集中在玉树和果洛境内,且都建在山林深处交通不便之处;<b>噶举派</b>在青海共有寺院105座,其中103座在玉树;<b>萨迦派</b>在青海现有28座寺院,全部都在玉树州;<b>格鲁派</b>寺院在玉树州共有23座,并遍布玉树州的六个县。 <b> 宁玛派:</b>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派别,尊莲花生大师为创始人,“宁玛”意为“古旧”。宁玛派初期并不重视寺院的营建,所以没有“本寺”。很多人认为西藏第一寺桑耶寺应算作宁玛派本寺,但实际上桑耶寺由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共同主持,由此也能看出桑耶寺在藏传佛教中超越教派的崇高地位。 <p class="ql-block"> 从教法仪轨的历史渊源看,宁玛派是以佛法“前弘期”的旧译教传经论为基础,吸收和保留了大量藏地原始苯教的形式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前弘期”经典。</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宁玛派处于藏传佛教理论创建的探索和蓄力期,还未顾及与当政治势力进行结合,因此未能形成政教合一的寺院集团,也从未建立过掌管藏地的地方政府。宁玛教派僧人都带红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p> <b>噶举派:</b>“噶”意为佛语或师长的言教,“举”意为传承,“噶举”是“口授传承”的意思,表示该派所修密法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故而得名。噶举派始于玛尔巴大师,中经米拉日巴,形成于达波拉杰,故又称“达波噶举”。 <p class="ql-block"> 噶举派强调通过实修沟通个体本性和宇宙神秘本体之间的联系,实现“佛我合一”、“我佛一体”、“即身成佛”的境界。噶举派提倡苦修、注重实际体验,强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非凡的意志,这对藏传佛教的风格和藏族信徒的气质有着极大影响。历史上,噶举派实力雄厚、派系庞杂、繁多,支系最多,有“四大八小支派”,其中一些支系曾直接控制过西藏地方政权,或为独占一方的势力。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所以也被称为“白教”。</p><p class="ql-block"> 人们通常会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带给他们安宁和富足,当最后发现这只是一个奢望,而又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寄托的时候,就会迫切地需要信仰。</p><p class="ql-block"> 在宗教中,你只要信奉,就能得到救赎,哪怕生前痛苦,死后也会有机会升入天堂,甚至获得灵魂的永生。这让已经对生活无所期盼的人纷纷投向宗教的怀抱,而宗教的权力就会与统治者嫁接,实现融合的“神权”。</p><p class="ql-block"> 因此,除了实现“佛我合一”,其实我们看到,噶举派已经开始尝试“佛政合一”。</p> <b>萨迦派:</b>“萨迦”意为“灰土”,得名于主寺建于一片灰白色岩石的山坡上,萨迦派由昆·贡却杰布于1073年建成萨迦寺而确立。萨迦派实行家族内的血统承传,包括当地政教两权都集中在昆氏家族手中,贡却杰布的孙子萨班·贡噶坚赞更是在藏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发兵攻掠金朝、西夏,带金戈长矛直指青藏高原,并以强硬态度邀请萨班·贡噶坚赞前去凉州会谈,萨班·贡噶坚赞毅然携侄子八思巴前往,以宗教领袖身份签订了附降纳贡协议,保全了雪域藏地生灵免遭涂炭,这也是西藏第一次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为藏地归入中国版图、藏民族融入中华大家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萨班·贡噶坚赞去世后,他的侄子八思巴继承法螺和衣钵,成为萨迦派第五任教主,八思巴使元朝皇帝忽必烈皈依了藏传佛教。之后,又以元朝“国师”和“帝师”的身份,统领全国宗教事务,最早在西藏建立“政教合一”的行政体制,结束了青藏高原长达4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由于萨迦派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文珠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div> 这个还真是很牛的!从俯首称臣到成为精神领袖、统领上层建筑,不知道是八思巴的魅力还是宗教的力量?</div> <b> 格鲁派:</b>“格鲁”意为“善规”,以倡导严守戒律而得名,创始人为宗喀巴大师。公元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创设举行了著名的“祈愿大法会”,标志着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正式形成。甘丹寺为格鲁派的根本道场。 明朝末年,格鲁派势力崛起,与当政噶举派冲突日益加剧,为了寻求政治力量支持,格鲁派上层首领与盘踞青海的蒙古人结成联盟,将其势力引入西藏。这时期,“达赖”和“班禅”最初的名号形成,清人入主中原后,格鲁派借满蒙关系求得清政府的扶持,在五世达赖阿旺罗桑时期取得了西藏的统治权,此后300年,成为藏地最后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宗教政权。 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原名罗桑扎巴,出生在今天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的地方。这地方在吐蕃时期被称为“宗喀”,宗喀巴大师成名后,藏族人为表达对他的崇敬,尊称他为宗喀巴。由于宗喀巴大师及其追随者均佩戴黄色僧帽,故格鲁派又被俗称为“黄教”。 格鲁派的地位当然不言而喻,走遍藏地,格鲁派的寺院可谓遍地皆是,信徒者众。就我自己而言,格鲁派的知名寺庙我去的也最多: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