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诞生在北宋前期的成都交子,是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交子作为一般交换媒介到最终成为国家货币,所经历的不断发展创新过程,无不凝聚着无数先民的智慧。交子之所以能华丽转身成为国家货币,却与北宋无冕女皇刘太后执政期间给予支持分不开的,其功绩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娥剧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刘太后生平</b></p><p class="ql-block">刘太后原名刘娥(968年—1033年),祖籍太原,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在宋太祖时期任虎捷都指挥使,在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宋太祖开宝元年刘娥出生之时,母亲庞氏曾梦见明月入怀,醒后便生下一女,取名刘娥。</p><p class="ql-block">刘娥出生不久,刘父奉朝廷之命出征太原,在路上病逝。庞母在无依靠的情况下,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寄居娘家。后庞氏病逝,寄人篱下的刘娥除读书识字外,还学会了一手击鼗(类似拨浪鼓)的谋生技艺。十三岁时,庞家将她嫁给一名叫龚美的年青银匠,龚美带她来到汴梁谋生。在京师,善于结交朋友的龚美与襄王府官吏张旻交好。</p><p class="ql-block">二年后,因生计艰难,龚美打算将刘娥卖掉。这时襄王府指挥使张旻得知此事,并禀告了襄王赵恒(后来的真宗),并打动了他,刘娥被招进王府。在这之前,赵恒曾对左右侍从说:“蜀地女子多才有智慧,我想寻求蜀地女子。”赵恒见刘娥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容貌出众,年龄相当,非常喜欢,倍受宠爱。</p><p class="ql-block">因襄王乳母秦国夫人生性严肃不苟,对此事很不高兴,将情况告诉了皇帝,宋太宗闻听皇子与出身微贱且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厮混,大怒令将刘娥赶出王府。不久,又为赵恒赐婚,娶了宋朝开国功臣潘美之女。赵恒不敢违抗,又难舍刘娥,遂将刘娥秘密安置在张旻家中,还修馆舍让她居住。就这样两人因诚挚相爱,幽会来往,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至道三年,皇帝赵光义病逝,皇位传与赵恒(真宗)。</p><p class="ql-block">真宗继承皇位后,征得乳母秦国夫人允许,刘娥被召入宫。景德元年正月,刘娥受封为美人,此时刘娥芳龄30岁,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和真宗生活在一起了。刘娥自与真宗相爱和入宫后,为不虚度光阴,她将精力投入到博览群书,研习治国理政及琴棋书画上,使得才华出众。加之聪慧温柔,更获得真宗专宠,在宫中地位仅次于郭皇后之下。她因在京城无亲,经得真宗恩准,让前夫龚美改姓为刘,继承刘家香火,做了自己的兄长。</p><p class="ql-block">大中祥符二年正月,真宗封刘氏为修仪。大中祥符五年正月,宋真宗又封修仪刘娥为二品德妃。景德四年四月郭皇后逝世,皇后之位空缺,宋真宗想马上立她为后,刘娥知道自己既无子嗣又出身低微,为被免遭到朝中群臣反对,并极力推辞。这时朝中大臣提出册立宰相沈伦的孙女为皇后,真宗不悦,索性让皇后位置空缺。</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刘娥身边的侍女李氏,一日梦到仙人下降为子,真宗和刘娥知道后大喜,想出了“借腹生子”的计谋。李氏得到真宗宠幸,终怀龙胎,在龙子出生三个月前,真宗宣布刘娥怀孕,这为册封刘娥为皇后创造了条件。大中祥符三年四月,李氏生下一子(即后来的仁宗)。</p><p class="ql-block">因皇后位置空缺已久,中书门下平章事请求早日确立国母事项,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德妃刘娥被宋真宗正式册封为皇后。这时刘娥44岁,步入了人生的不惑之年,黄袍加身的她正式摄入赵宋王朝政坛。刘娥天性机警聪明,衣着简朴从不追求华丽,并胸怀大志,通晓书史。经历的朝廷大小事,能记住所有原委本末,真宗离不开她,外出巡视带她随行,批阅奏章侍随在旁。天禧四年二月真宗生病,不能临朝听政,上呈到皇帝的奏章均由她处理。</p><p class="ql-block">乾兴元年二月,皇帝宋真宗病逝,由12岁的太子赵桢即位,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朝中军国大事并由她处理。刘太后自天禧四年二月(真宗生病)至明道二年三月退位,共主政北宋朝廷14年。期间,她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遏制朝廷党争,结束扰动大宋朝的“天书运动”,坚持不懈整治腐败,澄清吏治,整顿社会风气,设置学田办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改变茶法,减免赋税,鼓励垦田,治理水患新修水利、发行交子等政绩卓著,上承了宋真宗时期的“咸平之治”,下启了宋仁宗后来的“仁宗盛治”,将北宋社会经济发展推向了鼎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娥垂帘听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刘太后对交子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北宋真宗“咸平之治”,川峡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商品流通相匹配的铁钱不能适应需要,出现了钱荒,催生出新媒介——交子。任何事物的存在,总要经历发现、发展、成熟的过程。交子也一样,从早期代替铁钱流通的支付工具,到成为广泛流通的国家信用货币,是与刘太后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真宗时期,益州私交子在官府支持下,经过富商的不断创新,其货币职能逐渐完善,在商品交换中发挥出价值尺度、交换、流通职能,成为川峡四路代铁钱流通的支付手段。这一时期交子的信誉,是由十六富商联保,凭借整体的实力而运行,抗风险能力较最早“私以为市”的交子信用保证功能大大提升。但这些富商必定是商人,经营活动必然以利益最大化为自的。</p><p class="ql-block">由于交子铺发行交子是以客户提供的“硬通货(铁钱或金银)”为前提条件,存入硬通货在先;当需要硬通货时,再用交子到富商处兑换等额的铁钱,这时每贯只需扣除30文作手续费。交子铺户自收到铁钱起,到商户用交子兑换铁钱止,因不是在同一时空段实现,这就自然形成了周转期,必然使一定数量的铁钱沉淀并闲置在钱库里。这样的日积月累,交子铺户就从中摸索出规律,只要留足可供正常周转的铁钱数量,多出的部分就可挪用于购买田产、房屋等不动产的投资,来寻求新的生财之道,对超越自身的其它社会责任不会考虑得太多。</p><p class="ql-block">当不可抗力因素(如战争、大的自然灾害等)发生时,交子这个特殊交换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就反映得特别敏感,出现挤兑在所难免,这时持有交子者必然会在第一时间找交子铺兑现。当交子出现集中兑付时,必然出现正常周转的铁钱库存不足,那怕对挪用铁钱购置的邸店、房屋、园田、宝货等财产进行变卖,一时也难以变现。</p><p class="ql-block">交子不能兑现,铺户信誉就会受损。对可能出现不能兑现的信用问题,朝廷官吏早有认知,在大中祥符末,薛公为益州转运使时,建议朝廷设立益州交子务,对交子进行发行和管理。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稳定,交子运行正常,没有引起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春季,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岷江流域)、梓州(三台为中心的涪江流域)、利州(广元为中心的嘉陵江流域)发生旱灾,物价翔踊,影响到人心安定,朝廷派大臣吕夷简和曹仪乘驿站车马前往赈济抚恤。出发前夷简等奏请宋真宗同意,所到之地慰问官吏、将校,同时提审在押囚犯,与地方长官等查清案情从轻进行判决;百姓愿意拿出谷物救济饥民的,按照原规定分等级加以酬奖。可见川峡地区这次旱灾之严重,造成交子挤兑在所难免。恰遇这年担任益州路的最高行政长官赵稹任期到,朝廷选派寇瑊接任。寇瑊上任,对交子出现挤兑不能兑现的情况进行整顿,强制关闭交子铺,并“诱劝交子户王昌懿等,令收闭交子铺,封印卓,更不书放。对外县有交子户,并皆诉纳,将印卓毁弃讫。下达益州今后民间不得置交子铺的禁令。就这样,益州交子被禁三年。</p><p class="ql-block">这期间皇帝宋真宗生病,朝廷事务均由刘皇后处置,应该说刘后对川峡地区因交子停用,给贸易带来的不便十分清楚。天圣元年寇瑊任期到,刘太后特选派熟悉益州情况,曾在大中祥符年间担任过益州路转运使的薛田接任(薛田曾在景德年间担任过梓州路中江县令)。</p><p class="ql-block">薛田上任,通过对蜀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更进一步认识到交子的重要作用,并上奏朝廷请求交子改为官办。太后根据薛田上奏,下诏益州路与转运使共同商议。薛田与转运使张若谷接诏后,商议认为:“废止交子不再使用,那么贸易就不方便,谨请求朝廷设置交子务,不允许民间私造”,将商议结果再次上奏朝廷。太后看过奏书,更深入地认识到交子的重要。为稳妥起见,又下诏梓州路提点刑狱使王维明,与薛田、张若谷一道再次对交子利弊进行商议。三人会商后的意见,与上次田、张商议结果完全相同,并上奏请求恢复交子,得到太后同意。朝廷诏令准从薛田等的上奏,并下达同意设立“益州交子务”的诏书于天圣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历1024年1月12日)到达成都,由新成立的“益州交子务”代朝廷管理交子,庚即朝廷又“仍乞铸益州交子务铜印一面,降下益州,付本务行使,仍使益州观察使印记,仍起置簿历。”</p><p class="ql-block">交子这个交换媒介因由朝廷赋权,依例规定每二年一界,到期以旧换新,每界以125.634万贯为额,发行面额一贯至十贯10种,于“天圣二年二月二十日(公历1024年4月1日)”正式在成都发行。这时的官交子,有北宋朝庭信用作背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货币。交子因具有面额大、重量轻、携带方便、使用安全等优点,便利了“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万百贯”的商贸往来,受到富商大贾的欢迎,为推动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仁宗剧照</p> <p class="ql-block">天圣二年二月二十日发行的官交子,开创了人类信用纸币之先河,较欧洲瑞典银行1661年首发纸币早637年;较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始发银单,后来改为印刷品后被公众所接受,成为真正的纸币早了670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薛田剧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后世对刘太后的评价</b></p><p class="ql-block">纵观刘太后的传奇一生,特别是在参政听政期间,能把握住国家发展的脉络,顺应历史潮流,建章立制,积极推行一系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新政,对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在支持交子成为了国家信用货币的举措上,刘太后的贡献应该说是巨大的,在我国、乃至世界金融货币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项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的举措,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影响深远,不愧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代女主。</p><p class="ql-block">因刘娥垂帘听政期间喜用帝王服饰,加之皇帝年少,担心朝庭安危,至死不愿还政于仁宗,引得朝野非议。宋之后,刘娥、李宸妃、及仁宗间的恩怨纠葛,迅速被民间艺术化,如元代杂剧《抱妆盒》、明代戏曲《金丸记》,尤其是后来《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广为流传,把刘太后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妖魔化,与历史中的刘皇后相去甚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为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太后,下面引用史家对刘娥的评价供参考。</p><p class="ql-block">《宋史》评价刘娥:“当天圣、明道年间,天子年轻,母后临朝称制,而内外肃然,纲纪得以树立,朝政没有大的缺失,奸邪的人不能肆意妄为,是谏官用人得到的结果。”《宋史》又评:“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p><p class="ql-block">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评价刘娥道:“往者大行皇帝嗣位之初,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p><p class="ql-block">民国历史学者蔡东藩评价刘娥:“彼刘美人以色得幸,专宠后宫,亦何尝不自私欲所致乎?幸刘氏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其事郭后也以谨,其待杨妃也以和 ;即宫中侍儿,得幸生子,饰为己有,迹近诡秘,但上未敢欺罔真宗,下未忍害死李侍,第不过借此以攫后位,希图尊宠,狡则有之,而恶尚未也。然后世已深加痛嫉,至有狸奴换主之讹传,归罪郭槐,归功包拯,捕风捉影,全属荒唐。”蔡东藩还评到:“刘太后生平,有功有过,据理立说,实属过浮于功。垂帘听政,本非宋制,而彼独创之;兖冕为天子之服,彼何人斯,乃亦服之。设当时朝无忠直,不善规谏,几何而不为武后耶?史官以贤后称之,过矣。”</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思想史学者胡适评价刘娥:章献刘后乃是宋史上一个很有才干的妇人。真宗晚年,她已预闻政事了,真宗死后,仁宗幼弱,刘氏临朝专政,前后当国至十一年之久。李宸妃本是她的侍儿,如何敢和她抵抗?所以宸妃终身不敢认仁宗是她生的,别人也不敢替她说话。刘后死后,方有人说明此事。当时有人疑宸妃死于非命,但开棺验看已可证宸妃不曾遭谋害,况且刘后如要谋害她,何必等到仁宗即位十年之后?但当时仁宗下哀痛之诏自责,又开棺改葬,追谥陪葬,这些大举动都可以引起全国的注意,唤起全国的同情。因民间戏曲、小说逐渐改编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狸猫换太子》,数百年来,不断演绎,经久不衰,刘娥的形象也在民间被定格成了“一代奸妃”,与历史上的刘后相去甚远。</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