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马明德</b>(1915--1969),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安徽省滁州市人。193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同年赴美留学。1939年获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飞机制造厂工程师,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1949年后,历任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空气动力试验室主任。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60年代负责筹建了我国最早投入型号试验的中超音速风洞和大型低速风洞。</p> 马明德6岁至10岁在北京<font color="#167efb">笃志小学和崇德小学</font>读书。从1925—1929年又在家塾学习古文、算术和英语等课程。他从1929—1934年在北京四存中学和崇德中学念书。<div>上图为北京市鲁迅中学。其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于1901年创办,创建初期名为笃志小学。1913年中华圣公会使用部分庚子赔款,将笃志小学在原基础上扩建为四年制中学,并更名为私立笃志女子中学。扩建后,学校与崇德中学(今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燕京大学同属圣公会系统,每年高中毕业生可保送至燕京大学读书。</div><div>由于这里是原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的旧址,加之鲁迅先生1923-1926年曾在女师大执教,所以在1999年被北京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北京市鲁迅中学。<br></div> 1934年马明德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font color="#167efb">1938年毕业于交大机械系航空门</font>,获学士学位。同期毕业的共11人:钱寿华、<font color="#ed2308">马明德</font>、蒲良梢、胡旭光、常抚生、张汉钟、王礼堂、沈珑、陈佳禔、程国印、赵沔。<div>1938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1939年获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随后,去美国东部达来威尔州新堡城的伯伦克飞机工厂实习。国难当头时他毅然回国,同年11月回到上海。1940年6月,马明德在新婚的第五天离开上海,携妻子蒋祖绮辗转经香港、海防,前往位于滇缅交界处的垒允县,参加了中美合办的杭州飞机厂组建工作。<br></div> 1935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飞机制造厂——中央飞机制造厂于浙江杭州创建,系中美合资的大型企业。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8月14日“中杭厂”遭日军轰炸,战斗不断南延,中央飞机制造厂几经辗转迁至云南,于<font color="#167efb">1939年在中缅边界的瑞丽境内垒允建厂,称为中央垒允飞机制造厂</font>。<div><br></div><div>右图为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于1939年7月1日开工投产,中美领导人合影。其中前排左二为该厂中方第二任监理邢契莘。第一任是王助,第三任是钱昌祚。他们被称为“中国飞机制造业三杰”。</div><div>1927年至1932年,邢契莘曾经任东北航务局及东北联合航务局总经理,哈尔滨江北造船厂厂长(当时称为东北造船所)。<br></div> 1940—1942年 马明德任云南省垒允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工程师组长。<div>该厂后被日机炸毁,当时因军需紧急,又因垒允自身条件所限,故于1941年5月在缅甸八莫设立发动机厂。<br>马明德又转往设在缅甸八莫的航空发动机装配厂并负责发动机试车工作,从土建工作开始,1941年10月10日试车台安装完成,举行了落成典礼,他得到厂长的表扬。<br></div> <div>1942年3月,日本向东南亚地区侵略,香港、海防、新加坡相继失陷,缅甸仰光成为侵略军的目标。1942年6月,航委会决定解散垒允厂。<br></div>垒允飞机厂已不复存在,当地在遗址一角建立起一座汉白玉纪念碑,以铭记这一制造厂对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以及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div><br></div> <div>1940年11月,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厂址选定在贵州省毕节市大定县(现名大方县)城以南14公里处的羊场坝镇乌鸦洞。对外公开的名称又叫“云发贸易公司”。</div><div><span style="line-height: 1.5;">厂房就在大溶洞里,两个大溶洞,一个叫乌鸦洞,还有一个叫清虚洞,。加工车间就建在乌鸦洞,洞的宽度和深度都超过100米,洞高约60米,建的厂房有三层,底层是各类仓库,中层是机工车间,上层是总装车间。</span><br></div><div>工厂建成后,由蒋经国出任名誉厂长。第一任厂长是清华留美高材生李柏龄;第二任厂长王士倬是清华大学教授、钱学森的导师,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就是由他主持设计建成的;第三任厂长为顾光复。</div> <div>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4月日寇攻陷缅甸仰光,马明德不顾长途跋涉的困难,自愿带领数十名熟练技术工人从八莫撤退回国,直奔贵州省大定发动机制造厂,到厂后他虽被任命为机工科技士。<br></div><br> 羊场坝清虚洞。 洞中有一个很大的天窗, 可以看到天空。 翻砂厂、 螺旋桨厂等配套工厂就准备建在这里。 <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20日,蒋介石巡视发动机厂,召集员工训话于清虚洞前。</p> 当年羊场坝航发厂施工扫尾工程 <div>就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当时聚集了一批民国航空精英,其中就有后来和马明德一起服务于哈军工的胡广家、欧阳昌宇和夫人俞咸宜以及<span style="line-height: 1.5;">梁守槃。</span></div><div>上图为梁守槃。</div> 上图为国立交通大学重庆九龙坡校舍。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div><br></div><div>1940年秋,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重新建立。校舍暂借重庆小龙坎无线电厂在小山坡上的宿舍改建,依山而筑,邻近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中央工校。校长由交大老教授徐名材兼任,具体事物由校长秘书陆家珍主持,教务处注册和课程安排由汪圭保负责安排。专职教授除曹鹤荪、张钟俊及英文教师等外,多为兼职教授(有中大、重大的教授)。<br></div><div>1942年10月,分校由小龙坎迁入九龙坡,并改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br></div> 国立交通大学渝校礼堂,档案馆资料图。<div>在整个重庆大后方办学时期,交通大学极力延聘从欧美各国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来校执教。其中,既有茅以升、倪俊、陈章、徐承燠、薛次莘、柴志明这样的资深学者,<font color="#167efb">也有曹鹤荪、季文美、许玉赞、岳劼毅、马明德等30岁左右的一批年轻学人。</font>他们此前大多在海外深造,拥有哈佛、麻省理工、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伊立诺大学、密执安大学、英国特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柏林高工、意大利都灵大学等名校学术背景。其中仅交大1934届毕业留学归来执教母校的就有11人之多。<br></div><div><br></div><div>1942年10月,马明德到交大重庆九龙坡航空系任教。在重庆交大先后开出《应用空气动力学》、《飞机性能设计》、《发动机动力学》。他讲课生动,深入浅出,有问必答,平易近人。</div><div><br></div> 上海交大图书馆。<div>1945年日本投降后,全家随交通大学迁回上海,任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教授。</div><div>1946年马明德翻译了美国V.L.Mal1eev著《机械设计》,以后又陆续开出新课《发动机设计》、《喷气发动机原理》。课余愿和同学交往。由于内战升级,物价不断上涨,马明德先后在光华大学、大同大学、兵工学校和商船学校兼课,以维持生计。讲授课程多达八九门,每周最多达30学时。<br></div> <div>1949年9月,马明德调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为解放近海岛屿,他与岳劼毅等研究出一种惯性驱动的潜水爆破装置。<br></div>上图:1949年9月华东军政大学军事科学研究室成立合影。<div>首期13位专家教授,图中左起为:沈正功、周祖同、马明德、何乃民、钟以文、张述祖、金家骏、鲍廷钰、任新民、江潮西、岳劼毅、赵子立、张禄康。<br></div><div>1952年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整体迁往哈尔滨,成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主要成分之一。</div> 1953年1月,马明德随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到哈军工报到。当他被任命为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教授会(即教研室)副主任时,自愿兼任空气动力实验室主任,他坚信风洞实验室是研究空气动力学和设计飞机的极重要手段。 1953年上半年,空气动力教授会拟定了先建两台直径为1.5米的回流式低速风洞和一座80毫米×80毫米的吸入式超音速风洞的规划。<div>马教授非常高兴,亲自动手绘制低速风洞总图和纵向三分力台式天平总图,并决心自己动手设计制造具有钢铁桨毂之木质风扇(工程难点)。</div> <div>1955年,在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后,两个风洞实验室设计完成,专家们格外地兴奋和喜悦,实验室墙壁上刻石留念,这意味着哈军工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的风洞实验室,未来一片光明。<br></div><div><br></div>FL-1风洞实验室 这两台1.5米低速风洞从绘图、加工、安装到试车,总共花费了一年零四个月。其中一座的实验段是开口的,称为1号风洞;另一座是闭口的,称为2号风洞。1955年1月8日,由空军工程系唐铎主任主持空气动力实验室的开幕典礼,并在实验室墙壁上刻石留念。刘居英副院长到会祝贺并给马明德等七人通令嘉奖。这是哈军工建成的第一座大型实验室。其后,在苏联专家和马明德指导下,1号风洞及时给第一期学员开设八个空气动力教学实验课。 刘居英副院长到会祝贺并给马明德等七人通令嘉奖。 FL-2风洞实验室 1956年10月9日,马明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庆观礼代表,在北京接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div>80毫米×80毫米超音速风洞(简称为3号风洞),该风洞于1956年初安装试车成功。此外又根据教研室苏联顾问的建议,制作了两台直径为0.75米、截面为八角形的闭口、开路式木结构低速风洞。这两台风洞(简称4号和5号风洞),先后开设九个不同内容的教学实验课。<br></div><div><br></div>风洞旧照 1957年朱德元帅视察FL-5风洞。 <div>在6号风洞建设中,急需的紧缺材料与设备的供应和加工,都得到陈赓院长和黑龙江省委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马明德和纪士坪又十分重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坚持强度计算和实验,所以工程进展较快。1959年9月6日,6号风洞进行首次通气实验。<br></div><div><br></div>上图: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哈军工空气动力学实验室。 1956年底,陈赓代总参谋长考虑到学校研究跨音速空气动力之需要,同意哈军工向民主德国定购第二座近音速风洞,并于1960年5月安装在哈军工(简称7号风洞)。在马明德的指导下,该风洞在1963年9月被改造成跨音速风洞,M数达到1.2。这是我国高等院校的第一座大型跨音速风洞。 <div>1960年10月,马明德开始集中力量抓8号风洞的第二阶段建设。1963年8月,8号风洞――当时全国最大的低速风洞,试车成功,最大风速达到60米/秒。同年9月,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8号风洞题词:“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br></div><div><br></div>上图:哈军工8号低速风洞 <div>1964年初,聂荣臻元帅提出组建空气动力专业组(编号为第十六专业组),钱学森为组长。下设理论和实验技术两个分组,马明德兼实验技术分组组长。<br></div><div><br></div>上图:AG600飞机在气动院FL-8风洞进行试验 1964年叶剑英元帅视察超音速风洞。 <div>在经验不足、人手不足、资料不足、财力有限的困难条件下,</div><div>哈军工风洞群的建设正是当时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教授会岳劼毅、马明德等教授基于自身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前瞻性思考,立足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实际作出的大胆实践。<br></div><div>从1953―1965年,经过12年的努力,在哈军工共建成大小风洞8座,从而构成了一个拥有从低速、跨音速到超音速整个速度范围的兼顾教学和科研的风洞群。这是我国风洞发展史上第一个以研制飞行器为主的配套风洞群,是我国风洞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br></div><br><div>上图:哈军工风洞群。</div> 6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的飞机、导弹纷纷上马,大家争用大型低速风洞。1965年4月,决定把哈军工风洞群中的6号、7号和8号风洞组成空气动力实验研究室,主要进行生产实验,由六院和哈军工共同领导。这说明马明德1953年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和空气动力应用前景的预见和采取的行动是十分正确的。<div><br></div><div>哈军工分建后103空气动力实验研究室独立成立627研究所,归航空工业部管。后来又建成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div><div><br></div><div>上图为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哈尔滨老区。<br></div> <div>从1956―1958年,马明德主讲《飞行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完全选自国外新教材和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此期间,他编写了《飞机空气动力计算》、《飞机纵向安定性和操纵性》、《飞机横向安定性及操纵性》等教材共38万字。这是建国后当时最新的飞行力学教材。<br></div><div>1961年和1962年,马明德为新建立的气动专业讲授飞行力学课,并编著了讲义《飞行动力学》。<br></div><div><br></div>上图:马明德教授编写教材。 1964年马明德兼任空军工程系副主任,抓全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年末,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5年12月被任命为军事工程学院空气动力研究室主任。 从1964年开始,马明德教授招收研究生,进一步亲自培养空气动力专业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 <p class="ql-block">其中有1964级研究生刘德华(中排右一),1965级研究生赵志根(中排左二)、顾立行(女,前排右一)、李正煊(后排右一)。他们研究生毕业后,都成为航空工业科学研究领域的技术负责人和骨干。</p> 马明德教授的学生撰写的纪念文章。 参考资料:<div>1、为我国空气动力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马明德教授 作者:纪士坪 光明网 2006-06-02</div><div>2、马明德(空气动力学家、原哈军工教授)_百度百科_files</div><div>3、追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厂 - 道客巴巴_files</div><div>4、乌鸦洞的辉煌与沉沦:中国航空发动机之梦从这里开始-看点快报_files</div><div>5、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_files</div><div>6、穿越时空的回忆_中央垒允飞机制造厂往事_谭立威</div><div>7、哈军工纪念馆 哈尔滨工程大学</div><div><br></div><div>本篇资料来自网上,衷心感谢原作者!</div><div><br></div><div>谢谢欣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