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有3000余年文明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镇江的风景名胜无处不体现着自然与人文、山水与文化的交流与融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山之雄、焦山之秀、北固之险、南山之幽”,以“江、山、寺、洞、泉、林”景观俱全而著称,形成了优良的风景名胜体系,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来到镇江,我依次游览了“三山一渡”(金山、焦山、北固山、西津渡)四个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其江山之浩气,山河之壮丽,风景之独特,犹如一副壮丽的山水长卷,至今记忆犹新,久难忘怀。 <b>金山风景区</b>: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部,“镇江三山”名胜之一,始建于东晋,高44米,周长520米。金山景点甚多,风景幽绝,形胜天然,并充满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br> 古代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赞誉。宋朝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的诗句,就是对当年金山的写照。金山寺建筑风格独特,依山而造,殿宇厅堂,亭台楼阁,椽木栋接,相比相衔,丹辉碧映,加上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使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的奇特风貌。 <br> 金山闻名天下,除了它有在长江中“一岛中立”的特有位置外,最主要的是它有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南朝时期,金山即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极其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超度天下亡灵。唐代以来,金山寺高僧倍出,成为长江流域的著名寺院,被喻为“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金山寺成为天下僧人参禅悟道的思想地方。 到了宋代,由于有佛印、道月等大师的经营,金山寺成为文学泰斗、达官显贵的必到之处。宋代以来,苏东坡金山留玉带、岳飞金山访道悦、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等,经过话本小说家们的加工创作,成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经典故事,代代相传,不断完善。 到了近现代,作为反映男女爱情婚姻自由的经典题材,《白蛇传》以空前的频率反复传播,“水漫金山寺”,使金山寺一塔独秀、金碧辉煌的特有形象,深深地扎入了亿万观众的脑海里,金山寺成为人们旅游的一个首选目的地。现在的金山风景区由金山寺、天下第一泉、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文宗阁、金山文化广场等组成。 <p class="ql-block"> 我到达镇江之时,清明节刚刚过去,正是春光明媚,风光无限的好时光。进入金山风景区,沿着“金泉桥-百花洲-塔影湖-芙蓉楼-天下第一泉-金山寺-慈寿塔-七峰亭”的线路,畅游了金山这个自古被誉为“江南名胜之最”和“京口三山之首”的奇妙胜境。</p> 穿过金泉桥,经过云根岛,走过塔影湖沿岸栈桥,一路来到芙蓉楼和天下第一泉所在之处。 芙蓉楼,坐落于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篇而成为天下闻名的名胜古迹。现楼为1992年重建。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泠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亦称中泠泉为第一,自此得誉“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曾一度迷失,后于清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迭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地四十亩,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柳荷相映,十分秀丽。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泉后有亭,取“以水为镜”意,名“鉴亭”。此亭后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光绪年修。解放初于池南再建,亭内八角重檐,双层立柱,直径7米。1980年又重新治理整修。 中泠泉前有古茶楼,又名水陆堂,几经毁建。解放初筑为两层,1980年后重修。现茶楼辟为“天下第一泉文化展示馆”,楼下壁间南侧嵌有沈秉成书“中泠泉”石刻,北侧为张秉成“中泠泉记”及薛书常、陈兆熊书“中泠泉辨”石刻。楼上设“王公祠”以纪念王仁堪。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南朝时始称金山寺。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御笔亲题“江天寺”名并赐“江天禅寺”匾,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金山寺山门牌坊上悬挂的“江天禅寺”匾,是1982--1985年间伪造的。 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闻遐迩。金山寺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在佛教禅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为中国著名古刹,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寺。 我国的寺庙布局,大多是在中轴线上前后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和藏经楼等。而金山寺的建筑则具有独特的风格,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椽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一种“寺裹山”的奇特风貌。这种奇异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唐,宋,元,清各朝建筑的艺术精华和主要特征。为此,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点。 金山寺自东晋至今,历经沧桑,屡有兴废。清咸丰年间,毁坏严重,光绪年间重建。民国37年(1948年)4月又遭火灾,大雄宝殿、藏经楼、妙高台等殿宇房屋三百余间同时被毁。1985年动工重建大雄宝殿,1990年建成并举行了大殿落成及佛像开光仪式。重建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庙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重檐,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红色廊柱,黄色琉璃瓦,内外是精美的彩绘,把殿堂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 妙高台,又称晒经台,位于大雄宝殿后山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宋元祐元年(1086年),寺僧佛印凿岩创建,原在山巅,几经兴废,面积约190平方米。如今的妙高台为1991年慈舟法师主持重建。 金山有法海洞、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的石像,现在的石像为1978年重塑。传说法海确有其人,他所住的洞原被白蟒所盘踞,于是法海和白蟒斗法,取得胜利,占有了此洞。明朝人把这一神话故事和杭州西湖的神话相联系,形成了完整而优美的民间故事《白蛇传》。许仙被囚和《水漫金山》故事的流传,使金山寺名播四海。<br> 慈寿塔,矗立于金山西北峰,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为金山标志。最早的慈寿塔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双塔倒坍后,在光绪年间重建现塔,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游人登塔凭栏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 江天一览亭,又名留云亭,位于山巅妙高峰,慈寿塔西侧。宋朝始建,因亭高留云故名。清康熙帝游金山时书“江天一览”四字,勒石亭内。咸丰三年(1853年)亭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复建,时两江总督曾国荃临摹康熙帝题字复刻石置于亭内,改名“江天一览”亭。解放后曾多次整修,后碑毁,1977年重新勒石亭内。 七峰亭,位于金山西北半山腰,原为七峰阁,为纪念南宋爱国忠臣岳飞和爱国僧人道悦而建。解放后改建为亭,六角木柱。1979年重修,并悬亭匾。 寺因山得名,山因寺灵秀。位列“京口三山之首”的金山,果然名不虚传,游之甚慰。游完金山风景区,我紧接着赶往焦山风景区游览。 <b>焦山风景区:</b>位于镇江东北面的长江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镇江三山”名胜之一。焦山上古木参天,掩藏着许多石刻、古碑以及寺庙等众多景点,是万里长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焦山高70.7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正所谓“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被誉为“江中浮玉”。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游人慕名而至。 游焦山,需先至象山游客中心,乘摆渡船约5分钟抵焦山码头登岸。登岸后,多数人是由定慧寺先向西游览,然后顺时针绕一圈。而我觉得那样会人多拥挤,便反其道而行,沿着“定慧寺-行宫-碑林-万佛塔-盆景园-桂花园-定慧寺”的线路,避开了大量游人,一路顺畅的饱览了焦山胜景。 乘摆渡船至焦山码头登岸后,首先经过一座仿古石桥,迎面便是一座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牌额正面篆刻四个大字“焦山胜境”,背面也有四字“汉晋遗风”。 继续前行不远便是焦山大门,也是定慧寺山门。进入大门,只见朱漆彩画,一对石狮镇守大门。门旁左右悬挂着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一副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显得古朴典雅。山门内迎壁就是对联的横披“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而在佛教上则有清平世界的意思。 由“海不扬波”亭向东,只见一株八百年古银杏树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即定慧寺。“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据传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当他来到焦山之时,被这人间仙境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药炼丹,济世救贫,并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当时的皇帝闻其贤,曾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婉拒,后人为纪念他,将其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 由定慧寺东行,走过一排枫树,只见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枫杨挺拔秀丽,这里便是乾隆皇帝南巡时逗留的行宫“观澜阁”,现为焦山佛学院。 行宫为两层建筑,五十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故名观澜阁。楼上下东、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潮汹涌,白云飘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乾隆行宫旁边就是焦山碑林。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 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焦山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有人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 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其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塔身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 <div> 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br></div> 焦山,山峰高耸,天堑幽深,怪石嶙峋,花卉争妍,香色迎人,很堪观赏。1953年政府在山麓地带新辟了焦山公园,园内设有假山、水池、曲桥、渡亭、花房、果园、苗圃、菊坛、松径、竹丛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机勃勃,苍翠欲滴。著名的有桂花园、盆景园、鹤园等特色园林。 桂花园,位于枫杨广场东侧,分为桂花品种区,观赏区,品桂咏桂区。目前已植桂花四大类:金桂类、银桂类、丹桂类等十个品种五千余株。 盆景园,位于焦东园区,占地总面积约8500平方米,由陆地、水体、小岛三部分组成。园内通过造园手法,创造便于研究、创作、收藏、展览盆景,营造适宜养护管理的环境,提供游览与盆景制作者欣赏观摩、交流盆景及技艺的专类园景观环境。 鹤园,位于观澜阁南侧,四面环水,是根据王羲之与仙鹤的历史传说而建成的园林。园内供养着孔雀、和平鸽仙鹤、梅花鹿等。 游完焦山风景区,仍从定慧寺山门外轮渡码头乘渡船返回象山码头游客中心,结束了当日游程。次日,我接着游览了北固山风景区并至西津古渡夜游。 <b> 北固山风景区</b>:位于镇江市东侧江边,“镇江三山”名胜之一,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形成犄角之势,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历代诗人墨客如沈括、苏轼、米芾、陆游、辛弃疾等,都在北固山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主要景点有:甘露寺、北固楼、多景楼、“天下第一江山”石刻、铁塔、祭江亭、试剑石及太史慈墓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这首著名词句就是对北固山景观的真实写照。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br>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组成。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是北固山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为风景最佳之所。景点主要集中在中峰和后峰,两峰相连,虽多有岔道,但北固山并不高大,游览中不会感到很辛苦。可沿“8”字形的主要道路游览。 进入景区,我是沿着“8”字形游道下面圆圈的左半边上山的。线路为:东吴古道-甘露流芳广场-多景楼-甘露寺-祭江亭-“天下第一江山”石刻-铁塔-太史慈墓-试剑石-凤凰池。一路观胜景、寻古迹、听故事,不仅畅游了北固山,而且收获了不少历史与人文知识,实乃不虚此行。 多景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相传为三国时期孙权母亲吴国太就是在这座楼上相婿的。现楼创建于唐代,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在底层门上,有米芾手书的“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多景楼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长江中下游三座名楼。 北固楼,又称北固亭,六朝时,梁武帝萧衍登临此山,挥笔题下“天下第一江山”,并作《登北固楼》诗。尤其南宋著名词人、镇江知府辛弃疾,登北固亭并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后,更使得北固楼和北固亭广为人知,名扬天下。 登上北固楼,可“一览众山小”。观长江碧水,蜿蜒东去;望镇江市景,壮丽辉煌。 狠石,又名“石羊”,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而现在见到的狠石,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镇江市碌碌巷(今绿竹巷)南荒场路口移来,经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只无角伏羊。 甘露寺,坐落在北固山后峰之巅,因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而得名。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古往今来,来镇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此一游,寻访当年刘备招亲的遗迹。 赤壁大战后,刘备借东吴的荆州不还,周瑜向孙权献计,以其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诱刘备来京口联姻招亲,趁机扣为人质,以讨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促使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到甘露寺相亲,吴国太一见到刘备“两耳垂户,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极为满意,使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传说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现所见为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而建,他还把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这样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 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问。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凌空之势,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宏开鹫岭”碑刻,为明代米万钟所书。明重修甘露寺,米万钟书此赠之。米万钟是大书法家米芾的后裔。 祭江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古称北固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尚香听说刘备病逝白帝城后曾在此祭夫投江,故称祭江亭。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固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铁塔,又名“卫公塔”,北固山重要文物,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 阿倍仲麻吕诗碑,铁塔西侧立有《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曾在中国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太宗受命其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东渡途中其写下的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已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该诗碑为1990年建造。 长廊,一条连接着清晖亭的长廊通向山顶,红褐色的长廊在两侧绿树的庇护下,显得古色古香。相传,三国时期,孙权为谋取荆州,以招亲的名义将刘备骗至南徐。甘露寺相亲时,孙权派大将贾华伏兵于长廊内,后被吴国太叱退了伏兵。现长廊为1993年复建。 中山纪念林塔,位于北固山中峰,塔基为正方形,大理石、混凝土结构。塔高3.56米。1930年春天,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逝世五周年,镇江各界人士数万人组成造林大军,在镇江的土地上种植了大面积的树,这次造林活动,对城市的保护和美化效果甚大。为了纪念这次爱乡的壮举,镇江人民特于孙中山先生的忌日,建造了中山纪念林塔。 鲁肃墓,由于战乱,原墓地已经不知所踪,此墓为近代所立,是鲁肃的衣冠墓。与东吴猛将太史慈墓相毗邻。据说鲁肃墓在我国有三处,一处是江苏省镇江市墓址;一处是湖南省岳阳市墓址;一处是湖北省武汉市墓址。<br> 太史慈墓,太史慈是东吴大将,有勇有谋,屡建战功。年轻时曾用奇谋截取州官方文件化解地方之危,因而声名大噪。孔融因仰慕,经常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后来黄巾围攻孔融,太史慈突围讨救兵解了围。后投靠刘繇,与孙策肉搏于神亭,勇冠三军。太史慈被孙策军生擒,当太史慈被押到孙策面前时,孙策解开太史慈的绳索,并且说服了太史慈投靠吴阵营,太史慈后来平定刘磐之乱,协助孙权创立政权,深得孙权的信任,孙权把南方全部托付给他。死后,孙权将他厚葬在北固山中峰下,以示优恤。 试剑石,位于北固山中峰西面山脚下的凤凰池内,又名恨石,高约一米,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为争夺荆州之地,表面是亲威,实际上勾心斗角。试剑石,就是当时两人内心不和的写照。 凤凰池,位于北固山大门左侧,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上召选儒生。古时池水经甘露港通江,春夏潮水满池,可泊船。后滩涨,甘露港湮没,池亦渐小,尚可资荡舟。池中有亭,名凤凰亭。民国时,亭池年久荒废。解放初曾修整,“文化大革命”中又被省船厂占用,逐渐湮没。1984年始规划恢复,并已凿池引水。 游览完北固山,镇江三山的游程也就圆满结束了。而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西津渡景区,因听说其夜景独特且富于魅力,于是待夜幕降临后,我来到了西津渡,游之果然如此。 <b>西津渡景区:</b>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的历史。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渡口文化旅游景区,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赞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西津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西津渡古街现仍保留有许多历史遗迹,如昭关石塔、观音洞、待渡亭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 处。 待渡亭,为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 <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西津渡标志性建筑,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为元朝皇帝武宗所建。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因此人们每从塔下走过一次,便是一次对佛祖的顶礼膜拜。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p> 在昭关石塔旁边,是宋朝修建的观音洞。洞门外立着一座三层铜鼎,据说是为古人过往西津古渡时祈求平安而修建。200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p class="ql-block"> 我选择夜游西津渡,既受夜景魅力之吸引,亦为镇江小吃所诱惑。夜晚的西津渡古街,可谓灯红酒绿,各种小吃琳琅满目,香气四溢,刺激着游人味蕾。锅盖面、蟹黄汤包、延陵鸭饺......几样美味品尝下来早已口饱肚圆。众多小吃中,我最难忘的是中国十大名面之一、有“江南天下第一面”之誉的镇江锅盖面,尤其那只小锅盖,一直刻印在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西津渡已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这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了令人难以言喻的活力。西津渡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胜怀古,观光旅游。</p> <p class="ql-block"> 夜游西津渡后,经过一夜休整,即告别镇江,继续驾车北上。下一篇,我们扬州再会!</p> 图文/编辑:穷游老憨<div> 2021.10 西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