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素秋菊花月,金风送爽,天阔雁飞,云淡气清;新乡九州厅,群贤毕至,骨干咸集,共襄教研。</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我们明白了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课堂语言,因为“教师语言是一种智慧”;第二天,我们重新树立了把专业做到极致的信念,因为“教师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听评课,因为专业化听评课需有不同的观察纬度;第四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因为“漠视也是一种伤害”;第五天,我们对小说教学认识有了变化,因为“小说阅读有变与不变”;第六天,我们萌发了教师写作的冲动,因为“用文字可以码出生命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七天,我们将撑起一支“学习”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p><p class="ql-block"> 今天,递给我们这支“长篙”的是专家校长、专家老师杨玉民。杨老师的报告,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性问题,下面分层进行阐述:</p> <p class="ql-block">一、深入探讨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 </p><p class="ql-block">1、不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随意化;碎片化知识教学,违反了学习规律。</p><p class="ql-block">2、过度解读文本,超越认知水平;拓展思想内容,偏离语用目标。</p><p class="ql-block">3、教师讲解过多过细,挤占语文实践活动;倾尽全力研读文本,很少关注助学系统。</p><p class="ql-block">4、只注重理解内容,运用语言文字相关技能训练不够。</p><p class="ql-block">5、分析讲读课文脱离语言,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p><p class="ql-block">6、不恰当地讲些文学和学习上的抽象概念,对语文学习方法方面指导甚少。</p> <p class="ql-block">二、深刻认识语文的课程特点:</p><p class="ql-block">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以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结合以上分析,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统编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p><p class="ql-block">1. 强化目标意识 夯实基础目标;</p><p class="ql-block">2. 强化目标意识 找准核心目标;</p><p class="ql-block">3. 强化目标意识 落实语用目标。</p> <p class="ql-block"> 三、深刻理解语文的核心内涵:</p><p class="ql-block">(一)注重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目的指向比较多,但是杂乱的知识堆积形不成思维能力,解决不了语文问题。要在,也只能在阅读实践中培养,独立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二)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大部分课文你如果让学生多读几遍,内容并不难理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一个是理解涵义,一个是揣摩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内容写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三)丰富语言经验。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个性化情感体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语言经验,进而发展听说读写能力。</p> <p class="ql-block"> 所谓语文的方式,就是学习语言的方式,也就是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实践活动的方式。以阅读教学为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诵读、品味、赏析,生成语感,积累语料,学习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在此同时,我们学习的文本,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的堆积,而是典范的、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的言语成品。因此学生必然也受到范文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操的熏陶感染,正是对汉语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阅读教学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觉得最难的有两点: </p><p class="ql-block"> 一是对教材的解读难。即教师本身在备课时,自己就发现不了课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方面的精妙之处。</p><p class="ql-block">二是教学设计难。哪怕是看到了课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方面的精妙之处,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即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这些精妙之处。如何发现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精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 余映潮老师强调优秀的教学创意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深刻体会。二是反复认真的斟酌,思考,提炼与修改的构思过程。三是有带有时代的教学理念的支撑和与课文有关的丰厚的参考资料的支撑。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学习的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事实上,当老师们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之后,唯有 “更浅出”的教学,将那些不是语文或关于语文,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换句话说,老师教的简单轻松,学生学的有趣愉快了,教育的内卷化也就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时间飞快,三个多小时就这么不经意的过去了,大家都还意犹未尽!杨玉民老师用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我们,初中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撑着“不断学习”的竹篙,向教学更深处漫溯,也定会满载一船“收获”的星辉,在知识斑斓里自在放歌!</p> <p class="ql-block">拍照:牛冰琪 杨伟</p><p class="ql-block">文字:王军慧 王昆鹏 </p><p class="ql-block">编辑:李纯洁 王月琴</p><p class="ql-block">校对:刘少敏 甄淑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