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两天发生的事情让我在思考:一直觉得大炜老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更好的成长,但自己却无法把老师的东西用出来。</p><p class="ql-block">我想根本原因是:老师的方法只是觉得好,但却不在生活里去运用,或者说运用得少。</p><p class="ql-block">从而导致一遇到事情,还是固有的那套模式在运转。</p><p class="ql-block">昨天,跟孩子们做游戏也是用的原有的那套模式。</p><p class="ql-block">整个过程不会思考:自己参与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更好的发挥团队作用,如何更好的跟队员配合等等这些核心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还是沿用过去的模式,按照自己喜好参与到游戏中去。</p><p class="ql-block">虽然跟以前相比有些进步,但背后的本质没有太多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昨天,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己也去反思了。</p><p class="ql-block">既然如此,应该不会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吧!</p><p class="ql-block">但习性、或者说自我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今天我又一次在同一个问题上出错。</p><p class="ql-block">这两天,孩子因为做内务、打扫卫生上不够认真,寝室、厨房、学习室被老师取消使用权。</p><p class="ql-block">如若想要换回这些使用权孩子们需要团队讨论出可行性方案,最后孩子们讨论决定:选择锄十平方的地换回所有的被取消使用资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所以,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观察孩子锄地情况,检查锄地结果。</p><p class="ql-block">但是,在过程中有孩子提前锄完地就申请回学堂。</p><p class="ql-block">最初我的处理方式是:让孩子回去,但是回去需要开门钥匙。</p><p class="ql-block">问团队伙伴要,但团队伙伴钥匙是大家一起挣的,需要团队其他人同意。</p><p class="ql-block">最终,其他伙伴觉得如果钥匙给了这个伙伴,他们自己就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所以,那个孩子决定不给他钥匙。</p><p class="ql-block">那么,后面的伙伴对提前锄完地的孩子的处理方式是:不允许提前回去的,需要等所有成员锄完地才可以回家。</p><p class="ql-block">见了伙伴的处理方式,我觉得自己最初的方式是错的。</p><p class="ql-block">所以,也就认同了伙伴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孩子提前回家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个背后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方式是让孩子更有团队精神。</p><p class="ql-block">因为当自己做好了,团队成员没有做好时就需要跟团队成员一起承担后果,一起去接受由此而来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但是,大炜老师听了我们处理这个事情的思路时。</p><p class="ql-block">立马开始骂我们不负责任,想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帮助孩子成长。</p><p class="ql-block">猛然一听,有点不理解,但是仔细思考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什么叫团队合作?</p><p class="ql-block">对于孩子而言,在最初挖地时就没有团队合作,而是各行其道,各干各的。</p><p class="ql-block">既然是这样,他们干完活就可以回去。</p><p class="ql-block">因为在社会法则,包括生存法则里都没有一个团队里,如若有组员干完活要等其他人团队干完了才可以回家。</p><p class="ql-block">就如在单位里,小组负责某个项目,需要所有成员一起来完成这个项目。</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肯定有些工种会提前完成,有些可能会延后。</p><p class="ql-block">难道会因为有人没做完,其他人就要一起陪着他干完为止吗?</p><p class="ql-block">真实社会里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学堂日常教学中,学堂所做出的规则,背后都是有逻辑的。</p><p class="ql-block">比如让孩子挣生活必需品,是不想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信念。</p><p class="ql-block">不要孩子不劳而获,就是孩子挣必需品的逻辑。</p><p class="ql-block">想要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孩子提前干完活不让他回家,而让孩子等团队其他成员是没有逻辑的。</p><p class="ql-block">但是,在我决定让孩子回来,或者伙伴不让孩子回来这两个问题上,我都没有去思考、论证、去问为什么。</p><p class="ql-block">而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惯性思维模式去处理这个事情。</p><p class="ql-block">所以,最终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其实,最初就没有思考作为观察者自己的目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如果自己给出了处理方式,那么就要思考我让孩子回去的思路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而不是另外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如若伙伴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去思考她的处理思路是什么,她为何会这样处理等等各种问题。</p><p class="ql-block">即使最终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或者彼此之间意见不统一,也可以去请教大炜老师来处理,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所以,仔细思考背后还是没有把老师教的东西好好去练习,没有进行刻意练习。</p><p class="ql-block">没有刻意练习,在遇到事情处理问题时肯定就是原来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新学的模式。</p><p class="ql-block">就如今天跟昨天的事情背后的本质就是不思考,按照固有的模式走的结果。</p><p class="ql-block">而明知道老师的方法有用,能帮助我成长,为何不去刻意训练,背后的心念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我大概梳理了下,有如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痛得不够。所以动力不够觉得原有的模式虽然不好,也还能凑合。</p><p class="ql-block">2、自以为是。不改、不学习的背后在内心深处而言还是觉得自己的方式好。</p><p class="ql-block">3、缺乏目标感。一切以感觉为主,改变不是那么舒服,需要跟自己的人性与熟悉的方式做斗争。</p><p class="ql-block">4、缺乏责任感。如若有责任心,就不会轻易拿出个方案就去执行。</p><p class="ql-block">所以,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p><p class="ql-block">大炜老师一直说:我们学得够多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实证。</p><p class="ql-block">而所谓的实证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运用,去训练自己,直至能把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与有意义的,否则就是在学知识与概念。</p><p class="ql-block">所以,真的学习就是去用、去训练。</p><p class="ql-block">记得昨天大炜老师都说,你每天整理课程,写东西是有用。</p><p class="ql-block">但是更有价值的是去实证、去练习。</p><p class="ql-block">经历这两天的事情,让我越发意识到践行与实证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后续就是好好训练把老师提问问题的方式好好去训练,只要想起来就运用到生活中来,让这样的思维模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