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课学习体会

Powderblue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名师的存在,不仅是我们年轻教师心中的“高山仰止”,是学习的对象,还像源头的活水,为教育输送灵活的教育思想与观点。今天的“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课,尤其带给我这样的感想:所谓名师,绝不不单单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有多么渊博的学识,并且一定还要有鲜活的个人特色。今天有幸在临沂兴华学校听到的几场名师课例,除了目睹大师的风采,更重要的还是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和而不同”。</p> <p class="ql-block">  观摩课例年级跨度较大,从二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而名师们不论面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那么得心应手。来自江苏的孙庆博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最后一篇课文《风娃娃》。孙老师谈到,自己工作三十多年,一直接触的是高年级的孩子。所以最初接触低年级也是不适应的。但是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能很快走进孩子的内心,发掘出孩子的潜力。孙老师课前先用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小故事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引出“联想”这一要素,接着从“哗啦哗啦”“嗨呦嗨呦”两个拟声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习中运用直观动作带着学生边读边做,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趣又有效。</p> <p class="ql-block">  孙老师很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求朗读时读出画面,读出变化,读出心情,不仅要有语调的变化,甚至可以加上动作,表情也在朗读时不断随着情节变化。在老师的示范带领下,学生很快学的有模有样,这就是孙老师所说的“读得有滋有味”。孙老师的课堂没有复杂技巧,他的课堂是在做减法,环节上重视写好字、读好书、说好话,虽然是常规的步骤,却让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写字指导具体细致,口语表达也是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表达。</p> <p class="ql-block">  张学伟老师执教文言文《伯牙鼓琴》。我一直认为教文言文是很难的,要让学生读出韵味,也要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魅力。张老师很好的做到了二者的平衡。首先在读的环节,教师的范读就非常出彩,注重在阅读中再现场景、人物、情感,学生在跟读以及自读的时候就很快能理解意思。同时李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前半段的课堂氛围十分轻松;之后在感受伯牙子期二人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子期死后的悲痛之情时,整个情感氛围迅速得到升华,再配上悲伤的配乐诵读,不仅是学生,在场听课的老师也被带进了情景之中。</p> <p class="ql-block">  张祖庆老师带来写作课《万万想不到,穿越这样妙》。我在之前就关注了张祖庆老师的公众号,所以对于张老师的课十分期待。他以穿越为抓手,引领孩子走进了奇妙的境界。先通过头脑风暴让孩子天马行空的幻想自己想穿越到什么时候,和谁做些什么,再想象自己会通过什么方式进入另一个世界,可能是一个树洞,可能是一道任意门,可能是一池水。期间以外国名著《5月35日》为例,使学生了解写作内容要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慢慢的变化,并且写出穿越到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由此,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想象出一个个新奇的点子,最后用“以假乱真”的方式试着写出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张祖庆老师如是说,现在孩子受满分作文的影响,写作思维被完全限制住了,不敢大胆地想象和创造,如此怎么能写出精彩的作文呢?对于孩子来说,写作重要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敢于打破常规,是张老师设计这一课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  几节名师观摩课听下来,我的感悟和刚入职第一年时外出听课又有了不同。之前是关注教师的环节设计、课堂用语、评价用语等细枝末节,然后学着去模仿。渐渐发觉,光去模仿也学不出名师的半点风范。因为有经验的老师们在课堂中加入很多自己的理解和个人风格,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无论怎么模仿都是枉然,想要上一节成功的课,必定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见解和特色。想做到这些点,还需要很多积淀,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离着这个越来越近。</p>

老师

名师

学生

课堂

观摩课

孩子

读出

张祖庆

穿越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