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i><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受《抚州文史》编辑、文史研究专家杨华林老师的信任和委托,将他的文章制作成美篇。明朝开科状元--吴伯宗,是东乡红光新田人,红光,也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同根同源,宣传红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i></p> <p class="ql-block"> <b>大明王朝的开山状元——吴伯宗</b></p><p class="ql-block"> 文/ 杨华林 </p><p class="ql-block"> <b>二元及第</b></p><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年(1370),是朱元璋削平群雄建立的大明王朝的第三个年头。此时,元末的多年战乱基本结束,明王朝正在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和残余割据势力,恢复稳定,恢复经济,恢复文化。 </p><p class="ql-block"> 相传该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二日晚上,抚州通判王黻梦见城中鼓乐喧天迎接新狀元。王黻醒来,非常惊讶,不知自己为什么会做个这样的梦。其实这个梦,反映了当时经历多年战乱的官员盼望新王朝重开废除多年的科举考试,抚州能出新科狀元的愿望。但是,新朝廷会开科取士吗?这不,通判还真的梦对了。由于当时天下初定,一切都处于开创阶段,政事十分繁剧,政府无论是高层还是地方,都存在大量缺员的情况。因此,洪武新朝廷决定开科取士,充实官员队伍。过了3天,就有使者前来颁布举行科举考试的诏书。</p><p class="ql-block"> 元末战乱多年,如今天下初定,会有人出来应试吗?会有的。这不,吴伯宗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吴伯宗,生于1334年,名祐,以字行于世,金溪新田(今东乡区红光垦殖场新田分场)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曾祖吴可,南宋登仕郎,漕贡进士,就是路转运司聚集本路官员子弟、亲属举行考试选出来的可进京会试的举人。曾祖兄弟吴名扬,参与文天祥勤王军,进入文天祥幕府。父亲吴仪,字明善,从学于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至正十六年(1356)中举,著有《稗传》《类编》《五伦辨》,尤精于《春秋》,时称为“东吴先生”,遭乱隐居于家讲学、授徒、教子。堂兄吴裕,元至正十一年(1351)考中榜眼。吴伯宗从小聪敏,10岁即通举子学业,先贤见其文,赞叹道:“这是玉光剑气啊,终究不可遮掩!”说他的文章有玉的光彩、剑的光芒,才华过人,遮掩不了。后因多年战乱,废除科举,未得到展露才华的机会。现在,他都37岁了,新朝开科了,他的“玉光剑气”能展露出来吗?</p><p class="ql-block"> 抚州是个才子之乡。建隆三年(962),宜黄乐史考中南唐状元;淳佑七年(1247),黎川张渊微考中南宋状元;至正十三年(1253),临川曾旦初考中元朝状元。如今进入了大明时代,会有人考中状元吗?</p><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年的科举诏规定:江西录取举人40名。考试内容,皇帝朱元璋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规定以《四书》《五经》为主,以程朱理学为根据。乡试时间:八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这年吴伯宗参加乡试,名列第一,成为解元。吴伯宗的“玉光剑气”崭露头角了!乡试夺魁回抚,通判王黻完全有可能跟他讲自己的梦,鼓励他到京师夺取状元。</p><p class="ql-block"> 因为元末战乱,天下尚未完全太平,明初的士人对出仕并没有太大的热情,有的饱学老成之士不愿应试。因此洪武四年朝廷举行的会试,原计划500人参试,但实际参试举人仅189人。这次录取进士120人,录取率达63.5%,是明代录取率最高的一科。</p><p class="ql-block"> 会试时间是二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当时的京师就是今天的南京。抚州离南京只有1400多里。吴伯宗考中解元后,到省布政司领取了邮符,乘坐驿站的车马,风风光光、信心满满地来到京师,参加此次会试,大有问鼎状元之势。但是,他失望了,会试只拿了个24名。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p> <p class="ql-block"> 殿试二月十九日举行,次日即在午门外唱名,张挂黄榜。二月二十二日在中书省赐宴。二十三日,士子同赴孔子庙行释褐礼,即脱下百姓服装,穿上官服。殿试时,朱元璋非常重视,亲制策问。问怎样做才是敬天勤民?如何才能明伦厚俗?吴伯宗首先对朱元璋访求贤俊、开科取士的急切和真诚表示赞赏,尔后答道:“古先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敬天勤民为务,以明伦厚俗为急。”认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而牧之,君所以代天理民者也”,因此君主无论施教施政,皆须本于天而存乎敬;勤民之道,在于养民和教民。而明伦厚俗,惟在于崇学校以兴教化。教化行而人心正,则伦理明而风俗厚。吴伯宗的对策综合了先儒之说,表现了他理学淹通,经典娴熟。 </p><p class="ql-block"> 殿试结束,考官拟定郭翀第一,吴伯宗进入前几名。可是朱元璋面试过后,觉得郭翀貌不惊人,不足以显示大明帝国的新兴气象。而时年38岁的吴伯宗气宇轩昂,相貌堂堂,浑身都散发着成熟的魅力,朱元璋看了非常满意。于是,就让吴伯宗当了状元,而让郭翀当了榜眼。于是,吴伯宗就因文才好、颜值高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山状元,成了抚州的第4个状元!“玉光剑气”再放异彩! </p><p class="ql-block"> 选出吴伯宗后,朱元璋非常高兴,赐给官帽、官袍、笏板,授给从五品礼部员外郎官职。员外郎,相当于今天国家部委的副司长。宋代状元只授九品官。元朝优待知识分子,状元也只授六品官。该次国考的100名三甲进士,也只授八品县丞。而吴伯宗仅因为是一甲第一名,就当从五品官,这是前所未有之事,是特例。以后的状元都只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抚州人闻讯,纷纷传言,都说王黻通判之梦做得好,完全得到了应验。</p><p class="ql-block"> 就在吴伯宗在京城夺得状元之时,他的父亲吴仪来不及等到儿子的捷报,就于二月二十日去世了。于是,吴伯宗刚穿上官服不几天,就接到了父亲的噩耗,就要脱下官服,回乡守孝了。这次回乡,他虽是非常悲伤,但因是夺得状元后的衣锦还乡,毕竟还有值得高兴的一面,因此他写有《状元诗》。其中有句云:“衣锦归来年少时,苦心曾下读书帷。”“玉骢归到衡门下,多少儿童夹道迎。”说他骑着骏马回到家l门口,许多儿童夹道相迎,表现了状元的荣宠令人羡慕不已的情景。但是,他刚到家5天,皇上就下诏起复。 于是安葬了父亲,他便回京复职。</p><p class="ql-block"> 参加会试初入南京时,吴伯宗写了《入京五首》,描绘了京城的壮阔景象,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其一云:“虎踞龙蟠十二门,王侯第宅若云屯。百蛮入贡天威重,四海朝元国势尊。晓日旌旗明禁路,春风箫管沸名园。唐尧虞舜今皇是,未必江潭老屈原。”他由衷地为帝国的四海一统,太平强盛而自豪,并坚信生逢盛世,必将一展拳脚,而不会像屈原那样怀才不遇,困顿一生。如今,他中了状元,得到了一张华丽的仕途入场券,在仕途上能够一帆风顺吗?</p> <p class="ql-block"> <b>弹劾胡惟庸</b></p><p class="ql-block"> 洪武六年(1373),吴伯宗参与会修《大明日历》及后妃功臣传。吴伯宗具体负责编撰。第二年五月书成,记事从起兵濠上即今安徽凤阳东开始,至洪武六年止,共100卷,朱元璋很满意,又赐衣袜。当时左丞相胡惟庸当权。他结党营私,玩弄权术,欲人附己。吴伯宗性格刚直不阿,不肯随附,胡惟庸每每怀恨在心。</p><p class="ql-block"> 洪武八年(1375),胡惟庸借事中伤吴伯宗,将其贬谪凤阳。但吴伯宗没有屈服,仍然上疏直论时政,指斥胡惟庸专横跋扈,不守朝廷法度,不宜委以重任,否则,将危害国家。疏中列举了事实,分析得合情合理。</p><p class="ql-block"> 上书后,吴伯宗写了《即事》诗,云:“得遂敢言志,身危亦快哉。挑灯频搦笔,想望圣心回。”说上书后虽然感到身陷危境,但也感到很痛快,因为表明了自己敢于言事的志向。自己冒着危险上书,目的是希望皇上能回心转意,罢黜胡惟庸。胡惟庸心狠手辣,如果这封奏疏落到他手里,那吴伯宗真的会有性命之忧。但是这封奏疏胡惟庸没有截留,到达了朱元璋御前。朱元璋读了,深为吴伯宗的刚直而感叹,考虑到他熟悉典章制度,兼具辩才和文才,于是将他召回朝廷,赐给全套衣服和银钱,命他以礼部员外郎身份出使安南。</p><p class="ql-block"> <b>出使安南</b></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吴伯宗是洪武十年(1377)春出使安南的。在安南,吴伯宗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带了四头驯象和一些特产归国,献给朝廷。史称,伯宗出使越南20年后,洪武二十一年(1388)状元任亨泰也以礼部尚书身份出使安南。越南人见大明帝国前后两个状元出身的官员都出使本国,认为是莫大光荣。因此对他们非常敬重,并称他们为“吴任”。</p><p class="ql-block"> 吴伯宗代表国家出使本是荣耀之事,但身处异国他乡的现实还是使他有遭到放逐之感。在安南,他写了《奉使安南国闻角》,云:“海水盈盈漏转筹,霜风吹角到谯楼。梦残明月三更晓,心逐闲云万里秋。玉帛几回宾上国,诗书半世客南州。平生事业深如昨,无奈青灯照白头。”三更梦醒,明月独照,生命流逝,事业无成,寂寞、悲凉袭上心头。他急于报效祖国,但仕途受挫,困守他国,功业难建,使他产生了深深的无奈和感伤……</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久,朱元璋召他回国。他写了《奉使安南赴召还京》,云:“驿使传宣诏逐臣,轻舟夜发五河滨。当年早际风云会,此日重沾雨露新。岂有文章裨制作,祗将忠直答皇仁。明朝咫尺天颜近,莫怪灯花报喜频。”听到驿使传诏,他连夜坐船回国。想到当年科场扬名,今日重沾雨露,觉得自己只有用“忠直”来报答皇上。想到自己不久就要见到皇上了,心里就象报喜的灯花一样频频爆响,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 他兴奋地急切地踏上了归国路程。但是归国之后,他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b>几次遭贬</b></p><p class="ql-block"> 归国后,朱元璋让吴伯宗任国子监助教。这个官职,只是从八品,与吴伯宗原任礼部员外郎相差三个档次。从礼部员外郎到国子监助教,这是连降三级啊!朱元璋为什么会降他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朱元璋发现首批录取的一、二甲进士缺乏政治锻炼,无经世务实之才,实际办事能力不强,留在朝廷中没有出色的表现,所以给他们降职。可吴伯宗出使完成了使命,怎么也降职呢?碰到这样的事,谁的心里都会不高兴。吴伯宗也许压根儿都没有想到,出使当逐臣,归国又当贬臣。但是“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吴伯宗能说什么?他接受了这个现实。他没有怨恨,只想报国。</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他生病了,写了一首《病中》诗,其中有句云:“平生忠烈无回护,欲报君恩直几时?”在病中,他念念不忘的是什么时候才能报答皇上。他忠于职守。</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二年(1379),朱元璋让他为太子进讲,他首陈正心诚意理学之说,太子首肯,加以采纳。后改任翰林典籍。这个官,也是从八品。吴伯宗也许又会感到很不爽。但他依然积极工作,紧随左右。</p><p class="ql-block"> 一次,朱元璋出10题,命他即赋,他挥笔立就,词意俊洁清新。这一下,朱元璋大加赞赏,称他“伯宗才子”,再次赐给织金锦衣。</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封吴伯宗为太常寺丞。这是个正六品官职,比翰林典籍高了几个档次,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吴伯宗辞谢不就。</p><p class="ql-block"> 次年,朱元璋又命吴伯宗担任国子监司业,主持国子监工作。国子监司业,就是国子监的副校长,也是六品官,他又坚辞不受。朱元璋很是恼火。也许他认为你吴伯宗不识抬举,给你好官你不当。你嫌官小,我就让你当更小的官!</p><p class="ql-block"> 于是将吴伯宗贬为金县教谕。清代的教谕是八品官,明代的教谕未入流,是“从九品”之外的官员,属于最低级的官员。明代的金县,属陜西省管辖,今为甘肃兰州的榆中县,离南京有3500里左右,在古人眼里,是边远艰苦之地。吴伯宗去金县上任时,写了《龙江登舟赴陜西》云:“朝辞凤阙五云边,夕上龙江万里船。文轨会同瞻日月,关河迢递入云烟。离家岁久星霜易,报国心存铁石坚。今夜潮生何处泊?时时翘首望南天。”龙江,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境内,是南京流传的古地名之一。他早上遭贬,晚上就从龙江登船去陕西。他说自己“报国心存铁石坚”,所以在船上都是“时时翘首望南天”,想着朝廷。不象有的人那样,一遭贬就忧忧戚戚。他为什么说“报国心存铁石坚”?他仿佛在为自己辩解,说自己不是嫌官小,而是只想报国,不在乎官大官小。朱元璋或许觉得他是个人才,不该放到那么远的地方当那么小的官。于是吴伯宗走到淮安,朱元璋又将他召回,让他担任从七品翰林院检讨。</p> <p class="ql-block"> <b>出任阁臣</b></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杀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后,从前属于丞相分管的事务,都压到他身上,一天干到晚都忙不过来。于是,洪武十五年(1382),他决定设置殿阁大学士来管理事务。当时,殿阁大学士的名目很多,有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都以品位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之官充任,帮助他阅读奏章,处理和起草文书,顾问应对。洪武十六年正月初三日,吴伯宗被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此时的大学士,仅为五品官,与后世的身兼尚书、位同宰相的大学士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有明一代,状元为大学士者仅23人,吴伯宗毕竟为第一人。在武英殿,君臣甚为相得,曾有《夏日武英殿君臣联句》之事。朱元璋说:“暑渐阳刚济以风,栁丝袅袅水溶溶。”吴伯宗答道:“彤墀翠殿微风爽,绣户朱帘霁景融。心定不烦挥巨扇,神清且复抚焦桐。”朱元璋又说:“高槐枝上新蝉噪,曲径堤边舞蝶从。”吴伯宗又答道:“紫燕归巢帷幙静,金鳞跃浪藻芹丰。”“赓歌永继虞廷治,千载明良此日逢。”说他们是明君良臣“此日逢”。</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吴伯宗奉命与翰林学士李翀 、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翻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文》等书。次年二月,译完《天文》书,吴伯宗写序曰:“西域天文书与中国相传殊途同归。……刻而列之,与中国圣贤之书并传并用,岂惟有补于当今,抑亦有功于万世。”说这本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充满了一种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回回历,我国也叫回历,是阴历的一种,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回回历》翻译出来后,正如吴伯宗所说的那样,不仅“有补于当今”,而且“有功于万世”,它与我国《大统历》相参为用270年。翻译《回回历》,是吴伯宗为国家所做的一件重要实事。由于这项工作的完成,吴伯宗跻身于天文学家之列。</p> <p class="ql-block"> <b>凄惨离世</b></p><p class="ql-block"> 但是,好景不长。洪武十六年(1383)冬,吴伯宗的武英殿大学士屁股还没坐热,就因弟弟吴仲实任三河知县时荐举不实受到株连,被降为翰林院检讨。</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七年(1384)四月,朱元璋偶有询问,吴伯宗答道:此非臣职掌,难以为答。朱元璋大怒,也许是认为吴伯宗对降官有情绪,于是便以“文字进不以时”罪,将他贬谪云南。南京到云南有4000多里,路途迢迢。这一次遭贬,一心想报国的吴伯宗再也不能回来了,再也写出不“报国心存铁石坚”这样的诗句了。他“暴卒”于贬谪途中,享年51岁。太子悼其不幸,令其家护丧归葬。吴伯宗无子,死时囊空如洗。怎么办?他的妻子龚氏“勉力维持”,方才将灵柩运回故里。可以想象,当他的老妻扶柩回到故里的时候,当年夹道欢迎吴伯宗衣锦荣归的孩子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说吴伯宗死于诏狱。《罪惟录》载:“相传从游后苑,地有死孩首,上问古有此否?伯宗仓卒不能对。上怒曰:‘君问臣,臣不能对,礼乎?’时上好用隐事难儒臣,亦以伯宗学浅谫,竞付诏狱死。按实录称卒于官或曰讳之也。”按此书观点,一般文献都称伯宗是卒于官是为了避讳,实际上是被朱元璋所杀。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尚需找到确切史料才能证实。如果属实,那朱元璋就是太残忍了!一句话没答上,他就把一代英才吴伯宗当作一只蚂蚁一样碾杀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吴伯宗从中状元到辞世,只活了短短的13年。点他为状元的是朱元璋,把他扼杀的也是朱元璋!点状元的时候,他是幸运的;遭扼杀的时候,他又是非常不幸的!幸运与不幸,完全取决于帝王的喜怒好恶!吴伯宗的遭遇,证明“伴君如伴虎”是多么的真实!如果王黻通判还活着的话,听到吴伯宗的结局如此悲惨,也许要潸然泪下了……</p><p class="ql-block"> 吴伯宗作为开国第一名状元、武英殿大学士,为什么没有得到重用?一方面是由当时的制度决定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那些文人学士只是作为顾问以备不时之须,而不假以实权。另一方面,也和吴伯宗的性格有关。“伯宗为人温厚,然内刚,不苟媕阿,故屡踬。”说他不愿依违从人,敷衍逢迎。如果伯宗为人稍为圆滑一点,也不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对于吴伯宗的屡遭贬谪,后人十分同情。廖道南称他是“乔林之枝”,“当衢之兰”,“直气劲操,屡折不回”,“名德俱称”。吴伯宗虽然怀才得遇,但仕途坎坷,困顿一生,并未一展拳脚,命运比屈原好不了多少。但是他的首科高中不仅是抚州人的骄傲,而且在江西士子中产生了巨大激励作用。“阁老首科状头,自后江西人物继起。于是有‘状元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谚”。从这个方面来说,他对江西文人在明代的兴起确有开启之功!</p> <p class="ql-block"> <b>推崇李白</b></p><p class="ql-block"> 吴伯宗一生著述甚多,有《南宮集》《使交集》《成均集》共20卷,《玉堂集》4卷。可惜这些集子均己散佚,仅存《荣进集》4卷被收入《四库全书》。《荣进集》中有应制诗28首。所谓应制诗,是指古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应制诗要求诗人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既富赡文采又“政治正确”的诗作,难度非常大。古人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吴伯宗的应制诗现实意义不大,并未表达出什么思想,无非就是赞扬皇上的文治武功,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但形成了雍容大度、和平舒缓、辞藻华丽、繁富典雅的艺术风貌,对明初的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库馆臣评论说:“其诗文皆雍容典雅,有开国之规模,明一代台阁之体胚胎于此。”认为他是明代 “雍容典雅”、歌功颂德的台阁体文风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 然而,综观吴伯宗所有诗作,固然有不少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并非全不可取。他的诗作题材广泛,词语雅洁,尤其推崇李白诗风。他在《题李氏栖碧楼》中称赞李白“风骨特高妙”,并说“予亦爱其人”。修成《大明日历》后,他作《长江潦水诗十二韵应制》,云:“巴蜀已消雪,长江潦水浑。洪涛涵日月,巨浪浴乾坤。迥拥三山出,雄驱万马奔。大声如拔木,远势泻倾盆。洗荡川原混,微茫岛屿蹲。漫漫连两岸,渺渺接千村。……”全诗气势宏阔,声势振人,颇得李白之风。</p><p class="ql-block"> 此外,吴伯宗有的题赠诗和生活诗也写得清新可喜。如《题画三绝》之一云“山碧水悠悠,垂杨荫小舟。钓竿长在手,凉影一天秋。”用白描式的写法展现出画作的清幽淡远。《抚琴》云:“昼永心闲独倚台,可无珠履破苍苔。拂弦试鼓阳春曲,时有轻风荐馥来。”写出了白昼扰琴的闲适,表现出唐诗的风韵。</p><p class="ql-block"> 总之,从吴伯宗的诗文中,可以领略到他的“玉光剑气”。吴伯宗中状元后,金溪县城为他立有“开国状元”牌坊。今天,抚州名人园中也为他立有石雕像。当我们注目他的石雕像,想到他文采斑灿的诗篇,想到他一心想报国的情怀,想到他弹劾胡惟庸的勇敢行为,想到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禁不住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