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试写贵州</p><p class="ql-block"> 文/信风</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3日,恰逢重阳佳节,没有登高,偏偏坐了八个半小时的高铁前往贵州。第二天全国各地来的老师们,没有集中统一行动,大家各自为战,有的去游玩甲秀楼,大部分人去贵阳黔灵山。我和梁老师去了黔灵山,是黔南第一山,由弘福寺、黔灵湖、三岭湾等六个大的浏览区构成,以山幽林密、湖水清澈为特色,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正门而入,一路上热闹非凡,山下以本地人在跳舞、走路、唱歌的老年人成了主角,山上以外地的游客为多,人来人往,我们至麒麟洞,终于停下脚步,观看当时被蒋介石关押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的地方。当时,我和梁老师均认为洞前的一棵树很入画,决定在此写树;但我觉得在此的主角应该是麒麟洞,应该先写下来,再在洞口前的右边写这棵树。其实,写树只要对景即写,而用全水墨写山洞,特别难写,所以我需要很巧妙地运用错位和层层递进的方法来写此洞。再在上方留白为云,自然仙气十足。此为贵州行之初稿,乃为开笔也。</p><p class="ql-block"> 《开笔》</p><p class="ql-block">开笔</p><p class="ql-block">望穿淸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望</p><p class="ql-block"> 自由</p><p class="ql-block">渴望</p><p class="ql-block"> 激情</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又在该洞的前下方~檀泉处,草写前面的楼台、亭廊、水潭,只是在朦胧之间,凑合着成为第二稿。</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挂念着第一次路过此山的猴子,重新回头往弘福寺方向上山,一路上的猴子,上上下下,在路和树之间穿梭。只要有人给食物,猴子猴孙们一溜烟跑过来,和喂猴的好心人一起玩耍,看呆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我也不示弱,用一颗糖来喂猴子,并和它合影留念;甚至到晚上,收看中国好歌声决赛,还以为猴子们在集体伴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p><p class="ql-block">夜色</p><p class="ql-block">一样美</p><p class="ql-block">无论在杭城</p><p class="ql-block">还是在魔都</p><p class="ql-block">甚是</p><p class="ql-block">在贵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歌声</p><p class="ql-block">一样听</p><p class="ql-block"> 越过弘福寺,再往上登顶,即到嘹望台,登上二楼可眺望贵阳全城,高楼林立,600多万人生活在山城中,特别是高楼和群山试比高,最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无暇顾及地上的水和天上飘来的毛毛雨,打开画具,将山峦叠嶂尽收笔底,间或长出一幢幢高楼和穿越一座座桥梁一样不容错过。</p><p class="ql-block"> 这毛毛雨和卡纸争时间,催我急急下笔,匆匆收笔,此为第三稿。接着,下楼再沿步廊往下二个亭台,前方有一小山在楼宇中间,山前有两幢高楼特别引人瞩目,接着是数不清的高楼林立,再远处的山顶上有一电视塔,右侧两座山上还有一圆塔;如果云雾缭绕的时候,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啊!梁老师已经在此画的不亦乐乎,其构图新颖,云雾弥漫,美极了!等我落笔画个大概,梁老师已基本完稿。</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10月16日),全国各地来了三十多位画家,有范扬工作室的老师,有范扬老师的学生,有著名的画家、博士、博士后⋯我这个门外汉也赶来凑热闹,尽可以一览各位老师的风采,又可以多多观摩学习。今天开始,大家统一行动,第一站是离贵阳只有35公里的青岩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 。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等。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西门进入古镇,直接登城墙,一直至北门而下,穿街走巷,主要是参观各种古建筑,如万寿宫、民族文化中心、周恩来父亲的秘密居住地⋯,至南门,又上城墙,来不及登上城墙最高点,已是午间十二点半,赶紧下城墙,往北门方向去吃午饭。上午半天一直下着小雨,我们干脆撑着伞将整个古镇转一遍,古建筑虽多,但没有什么古树,两者相搭配入画的景点难以找到,所以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动笔。午饭后,已是二点多,转至北门的进出口处,城墙上有阁楼,插满红旗,墙边尚有几棵树和古建筑,尚可入画;可有毛毛雨不好写生,怎么办?于是,我至一饮料店去买一杯鲜榨梨汁,并借机向营业员借凳子坐,并询问其能否将前面拥有伞的茶位移过来给我坐着,一边吃饮料,一边可以画画。该营业员是大学实习生,很客气,二话不说,即将凳子借给我,并将她自己使用的摊位上的大雨蓬移过来,让我在雨蓬下写生。首先我大致将城墙上的阁楼予以先画,接着画城墙,再画左边的树和房子,大概写了二个多小时,将这些主要的元素基本画好,但城墙阁楼右前上角交待不清楚,特别碍眼,怎么办?好巧,城墙上的红旗没有画,我刚刚好可以在该处画上插旗,将碍眼处盖住;但当时的屋角画的太浓,还是不够满意,眼看小雨朦胧,不如再加点墨水,以云雾缭绕出现,这样右上方也不觉得空荡荡了,整个画面协调而富有层次感。此幅收笔已将近五点钟,离吃饭的时间尚有一小时,赶紧登上城墙上的阁楼远眺,前面两座山峰特吸引人,山顶上还树着高压线杆,左边远处尚有一个多层的圆形塔,我将两者取入画中,再以前景的柳树丛中坐落着许多房屋,这样匆匆而就,只不过是图个虚名,雨天来了二幅,美其名曰:没有掉队;可等到我们到饭店,尚有三位在现场冒雨写生,废寝忘食,要滞后来就餐。</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17日),上午参加贵州文史馆的讲座-《山骨讲堂~山水画写生之我见》,主讲人:范扬。范老师简述了他从2005年在国家画院开始写生,一发不可收,每年最少两次外出写生,十六年以来,已经拥有五百多幅写生作品,但很少卖出,至今不过卖出十几幅,喜欢留着的目的就是每幅作品都有一个故事,是一次历练和美好的回忆。同时,指出和分析了傳抱石、黄宾虹、吴冠中、黄永玉等著名画家的画法和写生,他本人提倡现场写生,如何中锋画画,似是而非,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接着,结合皖南、山水画院内等地写生的视频,讲述写生的有关要点和注意点。最后互动环节,论述了写生和写熟,艺术的自由,激情永远是第一位,任何创作要和造人一样富有激情;并解答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下午集中坐大巴直达中国凉都~六盘水,已是天黑黑,没有写生。</p> <p class="ql-block"> 第五天(18日),九点半出发至月照十里画廊的神雕峰,除了程瑞鑫老师和范扬老师的得意弟子夏夏、赵子嘉、林丽玲三位老师在写生,大部分的同行者均在观看范扬老师的写生。范扬老师一边动笔,一边解说写生的构图、用笔、勾勒、设色等全过程。我一边用手机拍摄,一边看范老师的用笔用墨色,整个上午没有动一笔。午饭后已二点多,继续前往该十里画廊的独山村,二十多位同行画家均开始写生,有长卷的,有4尺的、有卡纸的,有青绿的、有浅绛的、有水墨的,多者写了4、5幅,少者也有1幅。范扬老师写了三幅青绿,一幅是横幅神雕峰、一幅是长卷独山村、一幅是农人牵牛图。我写了两幅水墨画,横、竖各一幅。一开始,我一个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写竖幅,很顺利将山石画好,并小心翼翼地对照村中房屋,画了好多;可有一小溪流将两旁房屋分开,也随手画上,还是觉得房子太多,三三两两,错乱无章;于是,需要画上许多树错落在其中,并许些淡墨以云雾,这样尚可见画面的层次和流动感,尤其是中间以淡墨写成的后山,留白为云卷云舒,这种幽远,自然而然即将此画廊之十里表达出来。此稿初成,感觉不胜满意,无奈已将近17点,留个小遗憾,争取以后有机会再来。可不能再浪费时间,尚有一小时可以写。于是,我马上从石背跳下,往右走30多米,远朓对面巨石下,有九曲十八弯的公路盘旋而上,还有面前的红瓦黄墙的房子,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首先,我把盘旋公路画好,再将上部的山石画好,接着画房子,再者在右下方画几棵丛树,这样基本呈C型构图。然而,中间和右面的峡谷看不到,將其留白为云雾,不过这么大面积的留白,也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白中点淡墨成云,首先要得其心,才能应其手。其实画这幅时,是采用了围棋的大局观和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画好后,自我感觉比上一幅痛快,水墨淋漓。</p><p class="ql-block"> 第六天(19日),我于七点十分一个人到隔壁雅阁酒店楼下,画后面两座山和之间的房子,没一会儿的功夫,这两个山云雾缭绕,根本无法画,只好以淡墨涂个形而已。最后,只把前面的丛树和一座多孔石拱桥画好,即为今天第一稿,半成品也得抓紧收工,赶往吃好饭上车出发至十里画廊。上午,大家集中在独山村观看对面的山上有九曲十八弯的公路,这和昨天下午画的路是同一条公路,只是两次所站的位置不同,写的侧重点也完全不一样。昨天以大局观来写,写的比较空灵;而这幅内容确实丰富,花费的时间精力要多一点,越是想不容错过,慢慢地、细细的写,反而觉得画的沉重,缺乏松、动感,特别是中途换小笔画公路的上端部分,本来用淡墨可以画的似有似无,让人感觉到高远:而不经意却画的太浓一些,随后我只好用淡墨来画后面更高的山,以满足整个画面的构图,以弥补画面之黑团团的不足,此为今天的第二稿。</p><p class="ql-block"> 午后,我们到神雕峰写生。虽然卡纸的画面局限,无法画全神雕峰,将如维纳斯一样缺了半只翅膀;更要将之雕嘴画的神,翅膀有飞翔之灵动,这样画山峰自然过关了。同时要注意溪涧之水的流动,两旁小石头的点多和山峰的面成强烈对比,形成矛盾统一;还有左下方山洞穿过山后,与后山的盘旋公路衔接要自然。这第三稿完成顺畅后,继续往后山村下面的阿勒河前进,到了岸边,可见溪流是最精采的部分,在岩石中间流觞曲水。我一个人靠近溪水,可以近距离观看水之流动走向以及岩石大小之分布,首先确定好流水和山峰所占的位置,由交接处由内向外扩张画之的方法,也是新尝试,画的也很顺利,是一幅练习山水的好画稿。接着,我往上走一点,即是范扬老师正在示范写一幅新农村建设的小品,我权当休息一下,主要可以观看学习范老师如何勾勒和设色,总体感觉范老师画的轻松自在,线条灵动,白描稿明显没有黄宾虹那么复杂,而基本上有设色,且设色方法独特,也是用一笔一笔来写。而后,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又写了第五稿,和第四稿不同的是变竖幅为横幅,四稿写右边的山峰,五稿写左边的山峰,但这幅写的有点不尽人意,自我感觉不痛快,没有第四稿自然灵动。两天的月照之旅就此结束,这里的十里画廊,不是十里,是千里之行的开始,我们还会再来的。</p><p class="ql-block"> 《月照》</p><p class="ql-block">月照</p><p class="ql-block">不用在夜晚</p><p class="ql-block">在画家的笔上</p><p class="ql-block">依然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照</p><p class="ql-block">不是在夜空</p><p class="ql-block">在神雕峰</p><p class="ql-block">依然能飞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照</p><p class="ql-block">没有月色</p><p class="ql-block">在独山</p><p class="ql-block">依然中国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照</p><p class="ql-block">不分时空</p><p class="ql-block">在十里画廊</p><p class="ql-block">依然没有离开过画家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第七天(20日),我们九点出发去六枝特区,一路上云雾缭绕,似乎在仙境中,在大山里盘旋前进,可以眺望两侧的山峰和俯视峡谷、乡村,特别是在高处看山,层峦叠嶂,各种山的造型应有尽有,特别适合写大幅作品,只是大家统一行动,一路上除了饱眼福,就是拍照,12点钟到达六枝的牂牁江,住在云上牂牁酒店,是个半岛,可观看全景,适合写长幅。我带的是卡纸,构图上更难,写了两幅均不满意;第一幅,本来想画山体多变而皴之,后来越画越觉得多余,况且左上角以淡墨晕出云雾而见多变,反而是两个C型而晕出左面的大山;右边以大笔而写之,感觉珜珂江弯弯而行。本来想右上角,以云彩而为之,却有种万峰林的效果出来,真是原以为凹造型,偏偏上了米家的船。第二幅,将住的酒店屋顶画个够,成就了小村落的一角,欲将前山画的的实,山和房屋之间正如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毛绒绒,又似乌云压城城欲催。如果有时间的时候,左边画上一只船在靠近,恰如苏东坡所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云上珜珂水如天。</p><p class="ql-block"> 《牂牁江》</p><p class="ql-block">文/信风</p><p class="ql-block">牂牁江</p><p class="ql-block">平静的江水</p><p class="ql-block">被一朵彩云敲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止不住墨水</p><p class="ql-block">一笔又一笔往下写</p><p class="ql-block">长出一棵棵大榕树</p><p class="ql-block">开出一朵朵三角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多余一句言语</p><p class="ql-block">没有带走一片云彩</p><p class="ql-block">唯有</p><p class="ql-block"> 一艘小船</p><p class="ql-block">停靠在牂牁江边</p><p class="ql-block">等你</p><p class="ql-block"> 一起远航</p><p class="ql-block"> 第八天(21日),上午九点多出发去岩脚古镇,一路上云雾飘渺,车开至半山腰已然在云中奔驰,二个多小时的车程感觉很快即到达。该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许多老房子被拆翻建成砖混住房,错落在古街道两旁,不古不今,只剩下卖东西的店铺还保持当地、当今的风土乡情。古街被新房混杂着,实在没什么好下笔;幸好在刚进入古镇的地方,是风水宝地,有小桥、流水、人家、大树⋯特别入画。范老师当即在溪旁一口气画了二幅,大家毫不犹豫就地下笔,人人有收获,我也匆匆写了三幅,第一幅是小桥流水人家,但场景元素大而全,现场画起来不好写,不是太拥挤,主角画的过实;就是容易产生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失去了主角的意义。所以,这种忧虑着画,画着、画着,自己的心也有些七上八下,感觉这种画急不了,要考虑成熟了,懂得如何留白和粗细浓淡变化,才能将现实树木、房子、大山、流水的画面处理好。第二幅,一改上一幅的沉闷心情,换上小一点的卡纸,画青绿小品,感觉下笔有神助,很轻松即完成。这一改几年不画青绿山水的习惯,是这次受范老师都在画青绿为主的影响,不过不完全按照范老师这种随心所欲的笔法,而是适用处才效之,基本以自己的手法来表达。如果将画面竖起来看,排除几笔比较粗的线条,似乎有些像弘仁的画法。而后,又看到这里的风水不错,选择了两棵大树,穿插着几间房子,和一条石拱桥,又再用一小卡纸写了第三稿: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岩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问我</p><p class="ql-block">岩脚多少码</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p><p class="ql-block">今天在这里遇见了草鞋</p><p class="ql-block">可以穿行千里江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问你</p><p class="ql-block">岩脚多少岁了</p><p class="ql-block">你说</p><p class="ql-block">已经在这里走了六百年</p><p class="ql-block">是连接川、滇、黔三省的古驿站</p><p class="ql-block">素称“小荆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问你</p><p class="ql-block">古驿站里有什么</p><p class="ql-block">你说</p><p class="ql-block">农耕手作岩脚面条</p><p class="ql-block">香酸奇醋</p><p class="ql-block">郎岱酱</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酌上一杯自酿</p><p class="ql-block">跳一曲布依舞</p><p class="ql-block">让地震摇晃器来伴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问你</p><p class="ql-block">岩脚有多少臭美</p><p class="ql-block">你站在村口</p><p class="ql-block">雄狮迎客</p><p class="ql-block">我不会画人物</p><p class="ql-block">更难画脚</p><p class="ql-block">只有乖乖的</p><p class="ql-block">在迴龙溪旁</p><p class="ql-block">瞧一瞧</p><p class="ql-block">神象戏水</p><p class="ql-block">在石板街上</p><p class="ql-block">写一写</p><p class="ql-block">九狮拜象</p><p class="ql-block"> 午后,坐了二个多小时回到云上牂牁,开始画的较细致,等将房子画好后,以粗笔写后山,还有右边的山和远山,也一样以粗笔行之,这样整个画面相对而言,看不出不协调的地方,而是体现在前景写的细,后山和右边的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旁边的一位同行朋友说很像黄宾虹的画风,我再定晴一看,这第四稿是有那么一点点貌似。接着,我又另写一小品为第五稿,主要是抓住山上的某个小局部,而行粗笔已,是谓云上牂牁。</p><p class="ql-block"> 第九天(22日),上午收拾行李已是十点多,抓紧时间到楼下去写了两幅小品,第一幅画了三角梅,主要考验如何写好长纸条的,整体感觉不错,半个小时即完成;第二幅写大叶榕树下的别墅,主要是要注意树杆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下午要驱车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万峰林,范扬老师在路过半山腰观景台处俯视牂牁江,决定借此写生。我也急匆匆拿出画具一口气来了三稿。第一稿,以右侧山峰为主体来写,虽说是粗笔写之,且有打稿之嫌,但结构佳、水墨感強,感觉特别痛快淋漓。第二稿,以左边山为主,但粗笔勾勒出型后,难以将山形走势丶各种变化表达出来,再加上右边处理珜珂江时画的太全,有一种闭塞的感觉,不胜理想,不知回家以后能否收拾好。第三稿,还是认为左边之巨山,山脉多变,是练习勾勒山形地貌的好机会,于是,拿了小卡纸,以剩墨将之勾勒了一遍,最后,又是习惯性的点,点、点⋯,哈哈⋯哈⋯原来石涛的“搜尽其峰打草稿”的画法,就是这样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十天(23日),昨天路过关岭的世界最高的高架桥,而住的万峰林大帅印酒店也一样,卫生间的洗手盆水龙头一打开关,即似水枪火箭炮一样往空中飞,住宿的条件实在有些差。今天早上大家搬到另一家比较好的酒店住宿。这样一折腾,我们十点半才到写生的地方~南龙布依古寨。该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巴结镇的万峰湖畔。全寨共148户800余人。其村民全为布依族,至今仍保持男耕女织的生活习俗,织布机、石碓、石磨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人们身穿衣物均是妇女自编自织、自染自缝的土布,古色古香。村民居住在结构严谨的干栏式建筑群里,瓦屋、吊脚楼等古式民居保存完好。据建筑专家考证,这是典型的布依古建筑群,估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民族古建筑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考古价值。</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进寨后转了一圈,看到都是旧房屋,屋旁长着几百年不等的黄葛树,据说有360多棵古榕树,且有传说故事的有160多棵,但我来不及找当地人讲故事;干脆回到中心点的地方,也是该景区的办公室,他们正在讨论《南龙古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方案》,我偶尔听见规划设计人员在讲,我们要按照这套方案来做,比较接地气,不要听什么北京清华等大城市的教授专家的意见,更不能让他们来出方案,因为他们不了解情况,是理论脱离实际。这话没有错,但我还是担心他们的局限性,以其眼光和当地有限的手段来提升,往往花了冤枉钱,不但没有做到修旧如旧,反而修缮的不古不今,破坏了原貌,就不是旧古寨了。比如我们老家的很多旧民居,还有其他游历过地方,被有关部门的公款修缮的不伦不类,破坏了原生态,失去了历史沧桑感,丢失了原著文化。我看后深感惋惜,本来想写生的欲望,一下子被这种状况给吹没了。他们说的话也许我没有听清楚,或者理解错了,也许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话,也不一定正确,但愿他们的方案能有一个好的提升方案,能吸引更多游客来玩,好让更多画家来这里写生。</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要感谢这里的工作人员,除了给我们介绍情况,又让我借之会议大厅、櫈子进行写生了两幅稿。第一幅是小卡纸,写办公室正前面的800多年的黄葛树,我先以古法勾勒树干、枝,再以啫石填色,后点上一些绿叶,最后画上走廊和门楼。第二幅,主要写办公室右前方的两个大树,一棵树几百年的黄葛树,一棵是结满果实的大树(不知名),除了勾勒好树枝杆,在点叶时,黄葛树以调为树叶的颜色,成个字点;另一棵有果实的树,以若叶色用散锋点之,同时还要加一点墨色以去轻浮(后来范老师点评时,指出了这种色彩欠佳),随后有选择性点啫色为果实,其他小树也以调其本色以散锋点叶;至于树下的阶梯和下面的房子补写上即可。当然这两幅,考验的是要有耐心,勾线要把握粗细、曲直、浓淡、干湿、深浅等变化,做到树分四枝;点叶要注意调色和聚散离合的关系。时至下午四点多,又出去画了一幅小品,主要写一棵古树,丑的很多树枝都断了,仅剩几小枝长些叶子,否则,以为是死树;并且树上长满了青苔,感觉老的掉了牙,突着背弯着腰。除了写这古树以中锋勾线,附带侧锋皴擦之,其他几棵杂树则以淡墨点叶,浓淡、粗细相对立,又使画面淡雅清新又古意盎然。</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天(24日),我们到范老师住的悦栖里酒店,酒店后山可以洗温泉,可以一层又一层沿山坡而上的茶座、凉亭,正对面是万峰林景区的双峰捧月。万峰林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东南部,南端与广西交界,西到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三江口,北接乌蒙山主峰,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万峰林,长200多千米,宽30-50千米,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其气势磅礴,景观奇特。峰、龙、坑、缝、林、湖、泉、洞八景分布广泛,万峰林属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被称誉为“天下奇观” 。在三百六十多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就来到过万峰林,他还发出这样的赞叹:“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p><p class="ql-block"> 我当即登上此酒店后山的第二高之观景台,摆放着一条桌子和两把椅子,刚好给我写生之用。在这里可见对面山峰成林,磅礴壮观,可以写长幅作品。我刚刚好带了一张四尺对开的红星旧生宣,马上展纸,可没有纸垫,只好用宾馆带来的环保袋垫在红星宣下写生。否则,墨水漏到桌子上,影响了写生效果和进度。首先,我以勾带皴的方法,将对面的山峰的初步底稿写成,还来不及进一步细化完善,赶紧到一楼听范老师对每位参加写生的画家一一点评,指出了各人的优点、缺点,并提出如何改进和加强的方法。到了点评我的作品,范老师作了肯定,并指出有一种树叶的颜色太亮,最后表示可以毕业啦。这是莫大的荣幸和鼓励,我深知自己还没入门,纯是自娱自乐,只喜欢当一辈子的小学生,可以多多向各位老师学习。一个多小时过去,三十多人的写生作品均已点评完毕,大家合照留念,又继续接着写生。此时,我再上原来的位置,重新动笔把前景的树、房屋、梯田等要素都画好;但画的过程要注意山底和前景之间的留白,以云雾来处理更佳。此长幅适逢两次暂停,第一次是范老师点评时,我赶紧收拾画具下楼,以为点评后转移根据地;第二次是离中午吃饭的时间尚有一个多小时,又继续上山在原来的位置写,没有想到只写了十分钟即又搬到另一个有遮雨棚的地方写生,恰好这里有长桌子,梁老师又借纸垫让我使用,这样刚好可以快速的将前景全部写完;至于,后面的万峰林,只作第二遍皴,还无法完成进一步的皴擦染点,时间已经到了,大部队需要转移到万佛寺写生,我匆匆再次收抬画具,只好再次暂停,留待以后再细化完善了。</p><p class="ql-block"> 《万峰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点</p><p class="ql-block">又一点点小雨</p><p class="ql-block">纠缠着我的红星</p><p class="ql-block">我赶紧抱着你</p><p class="ql-block">跑到雨棚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为你</p><p class="ql-block">一点</p><p class="ql-block">又一点点</p><p class="ql-block">写就</p><p class="ql-block">一座</p><p class="ql-block">又一座座山峰</p><p class="ql-block"> 下午二点多,我们前往万佛寺,又赶上了小雨,我没有上去;而是一个人爬了寺前的多宝洞这座山顶。虽有一点恐高,但克服了:在山顶观景台可以观看万佛寺的全景,可惜没有避雨的亭台,同样无法写生。我只好折返回多宝洞,原来进去也可观看对面的万佛寺,是雨天可以写生的好地方,但这里的管理人员只同意我买香拜佛,不同意我今天在此画万佛寺,美其名曰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九日。我只好买了香,到洞门口烧香,并在此处观看对面的金刚宝座塔和万佛寺,但也是室外,同样有雨,幸好是这里有一些树可以稍微遮挡一下,我可以借此进行写生。于是,我抓紧展开画具动笔写,首先写好金刚宝座塔,再写后山,但边上的万佛寺,我听从管理人员的意见,没有写上。而画面只写了一半,还是有小雨不断的落在卡纸上,出现许多墨水晕化,我只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种烧着香,在小雨中作画的情景,又是人生另一种境遇,其水墨感的雨水化,完全是一种空灵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我生怕耽误大家的时间,急匆匆完稿后,即下山赶往停车场是16点钟,完全可以到能避雨的地方再写生。可大家意见不统一,有的要回住宿的酒店,有的要去上午的地方写生,可又担心下午人家是否再次让我们写;最后,导游特格提出统一意见,去观看马岭河大峡谷(韩红原唱的“月亮”之创作体裁之地),我们在峡谷大桥上观看,其峡谷之深、之幽,且两旁有许多瀑布,即使是远观也让人大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天(25日),我们九点出发返回贵阳需要五个多小时,在行驶三个多小时绕道安顺云峰本寨屯堡进行写生。本寨屯堡,云峰八寨大本营所在地,故名本寨,是众多屯堡寨子中“军屯”的典型代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巷道中遍及结合江南封闭式“四合院”建筑的房屋,体现了屯堡军营“家自为塾、户自为堡”的石头建筑风格;寨中原有用于军事防御的碉楼九座,现存七座,是屯堡村寨中碉楼最多的一个村落。村内现有住户226户,1036人,为解决居住问题,现在对面山脚新建了新村。本寨分山顶和山脚两部分,我们因时间关系只在山脚的本寨穿巷,可是每走一巷又会遇到死角,本来五分种走完,可来来往往走了二十多分钟,这里均是石头路,石墙、石板盖顶的房屋,现存七座碉楼上不去,无法看全景,走完在寨里面看四合院,回到村前面的一条走廊写本寨。其他人写了几幢房子,我选择可见的前排房子和五幢可见碉楼来写,但有几幢房子需要转换写,这样稍有低俯视的感觉,但我摒弃前景留有空间,而且按房子排列写满,而将留白在后山和本寨之间,这样主要的目的是体现本塞为八寨之大本营,且内部道路似八卦,人进入寨往往容易走进死胡同,不易出去。当然,这样匆匆浏览,达不到慢慢品味的体验,这样急急的写生,也只能说路过不错过的一种自我感觉。</p><p class="ql-block"> 这次贵州之行,一路游玩、一路学习、一路写生,既有名师国家画院中国画原副院长范扬老师每天亲自写生示范和解读,又有美术报社程瑞鑫主任、多省国画院画师、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博士生、博士后及多地名画家的参与和写生创作,可谓收获满满;为此,我也放慢脚步,多看各位老师的创作,进一步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共画了35幅写生稿,其中4尺对开长幅1张,瑞香卡纸23张、小卡纸11张。借此,感谢美术报、贵州文史馆、美协丶六盘水美协的精心安排,感谢范扬老师的精心指导,美术报程老师带队和全程安排,贵州文史馆馆员、画家方坤老师和六盘水美协张建华老师的带路和陪伴,各位同行的画家老师的一路陪伴、指导、帮助和支持,旅行社特格导游和驾驶员的全程服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