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识的三位知青作家

孙向荣

<h5>▲2007-10-27,著名知青作家叶辛(前排左四)、刘晓航(前排左六)、谢春池(后排右二)及厦门知青与原版纳东风农场部分上海知青欢聚在静安寺“上海人家”。</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们相识的三位知青作家</b></h1><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撰稿:孙向荣 / 摄影:潘沪生</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7年10月27日晚,知青作家刘晓航、谢春池一行八人,参加了在崇明举办的首届上海知青文化艺术节的“知青论坛”活动后,因《勐龙在线》编委周公正等人的邀请专程来到静安寺“上海人家”与原西双版纳东风农场的部分上海知青进行了座谈。原东风农场上海知青《勐龙在线》网站编委周公正、张解国、赵凤巧、孙向荣、任卫国、刘葆青、潘沪生等参加了座谈会。著名作家叶辛在百忙之中应邀出席了座谈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叶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到贵州省修文县插队落户十年又七个月的上海知青叶辛是大家熟知的著名作家。他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并获全国首届“五一”劳动奖章;曾是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2016年12月,他担任中国作协第九届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叶辛1977年以来创作了四十多部文学著作。随着其代表作《磋跎岁月》、《孽债》、《家教》和由此改编的电视剧在全国的传播,他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一说起我们曾是云南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有人就会开玩笑地说:“你是否有孽债?”。《一支难忘的歌》、《美丽的西双版纳》等影视插曲至今仍在我们中间传唱。</p><p class="ql-block"> 今天能与叶辛促膝畅谈并在同一张圆桌上共进晚餐,对大部分到场的知青来说还是第一次。尽管已是社会的知名人士,他仍以普通知青的身份同我们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当我们问他《孽债》的续集什么时候出来时,他微笑地答道“快了”。随即,他拿出一张白纸当场出了二道考题要在座的各位知青回答。其一,你作为知青身份,如何认识知青;其二,怎样认识你(知青)的下一代,每题各用一句话来表述。虽然用简短的二句话来概括二代人的命运有一定难度,但为了给叶辛提供《孽债》续集的写作素材,我们还是认真地向他提交了表达二代人心声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叶辛在功成名就的今天仍致力于知青题材的文学创作,割不断和知青的情结,就如他在《一代人的青春》这篇文章中说的:“正因为自己当了十年半的知青,故而对于那段生活,对于同时代知青的所思所想所虑,我都有交为深切的体验。即使时间过得更久远,我也仍记得,自己曾是一莫名的知识青年。我也想忘却,但我不会忘。”</p><p class="ql-block"> 愿叶辛作为著名作家、学者和教授的同时永远做我们的知友。</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left;">▲右起:周公正、叶辛、潘沪生</h5> <h5>▲右起:叶辛、赵凤巧 2007-10 于“上海人家”</h5> <h5>▲出席2013年11月13日在景洪举办的【西双版纳情怀---我们的知青年代,知青文化论坛】的部分上海知青,左起:诸炳兴、周公正、叶辛、孙向荣/ 刁晓明摄</h5> <h5>▲2013年11月14日出席(版纳)知青文化论坛的嘉宾参观东风农场博物馆,前排左起:孙向荣、叶辛、诸炳兴 / 刁晓明摄</h5> <h5>▲著名知青作家叶辛(左)为版纳东风农场博物馆题词,右:东风农场管委会副主任瞿志敏 / 2013-11-14 孙向荣摄</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刘晓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授、旅游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刘晓航是我们知青中的老大哥。他1947年8月生于杭州,祖籍安徽芜湖,是芜湖三中的65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至1975年他在安徽南陵农村插队长达七年,1975年招工返城。1977年冬他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高考,198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3年起刘晓航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近20年来他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约500多万字,是一位在国内颇有影响的知青作家。他是知青历史文化和茶文化研究学者,是湖北省社科院《万里茶道》课题组专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与刘晓航相识是在2001年1月。那时他接受了中国工人出版社计划出版【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系列从书的任务。其中一部真实反映云南知青大返城经历,题为《我们要回家》的长篇记实文学由刘晓航撰写。2001年元月,他专程来沪采访了原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的上海知青周正公、王强、叶铁淳、徐长保、孙向荣等人,赴北京采访了原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垦总局局长赵凡,原版纳东风农场北京知青李再延、陈尧、画家丁品等。为收集第一手资料,他不辞辛苦赴重庆、成都、昆明、上海、北京等地,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近百位云南知青大返城的亲历者。</p><p class="ql-block"> 2002年夏,他每天坚持写五六千字。在武汉的高温季节,他含泪写完了这部长达53万字的纪实文学 ——《我们要回家》。脱稿后,他来电对我说:当写完这部长篇时,他筋疲力尽地瘫倒在靠背椅上,欲泣无泪,欲哭无声!他历尽艰辛,终于将西双版纳知青发起的“我们要回家”,这场终结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云南知青大返城载入了史册。为此,刘晓航获得了广大知青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今天与老朋友重逢在“上海人家”他格外高兴。他从包中拿出他的新作认真地签名后赠送给大家。这是一本2007年8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书名为《山山水水总关情》。当我们问起《我们要回家》何时出版面世时,他说估计会在近二、三年内解冻出版。他感谢大家对此书的关注,并借此机会向原版纳东风农场的上海知青问好,向为撰写此书提供写作素材的知青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h5>▲右起:谢春池、刘葆青、刘晓航 2007-10 于“上海人家”</h5> <h5>▲右起:范敬贵、刘晓航、孙向荣/2009-11于上海崇明第五次知青文化论坛。</h5><p class="ql-block"><br></p> <h5>▲刘晓航在《我们要回家》读者座谈会上/2010-11-18孙向荣摄于上海科学会堂</h5> <h5>▲刘晓航著《我们要回家》 2008年10月由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h5> <h5>▲2010-11-18,刘晓航(前排左二)与出席《我们要回家》读者座谈会的知青在上海科学会堂,他们是原一师一团(景洪农场)的刘先国、朱一平、范嘉祥;二团(东风农场)的王强、叶铁淳、曹明理、周公正、孙向荣;四团(橄榄坝农场)的沈志明;六团(勐腊农场)的邹盛永、陈允龙及新疆支边知青郭祖光。</h5> <p class="ql-block">▼刘晓航赠笔者的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谢春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1年2月出生的知青作家谢春池是厦门大同中学的六七届初中毕业生。他1969年6月赴闽西上杭县湖洋公社插队,务农十年。自幼酷爱文学、书画的他从1966年起至2003年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850多万字,其中文学专著23部;主编了大型图书10多部;2004年及2006年分别出版了书画集《五十不知天命》和《谢春池无标题彩墨画集》,举办了多次个人书画展。读者和观众说他是“融书、画、文为一体的鬼才”,是“厦门知青之光”,“厦门知青文学的领军人”。</p><p class="ql-block"> 谢春池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文学》副主编、厦门知青文化报主编,也是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组委会的负责人。该组委会下辖厦门知青艺术团、知青书画沙龙,知青文化沙龙、“老三届”登山队。这些知青文化艺术团体已出版了《告诉后代》等14部知青图书、举办大型艺术展6场,大型文艺演出10多场。2001年及2004年分别举办了在全国有影响的知青文化周和知青文化年。他所领导的厦门知青文化艺术活动组委会已成为国内最有成果,最有影响,最具活力的知青文化艺术团体。</p><p class="ql-block"> 我们同谢春池的交往始于2004年底。那时刘晓航来信告之,《厦门文学》要出一期“老三届”知青专刊,向我们征稿;并称此刊的主编谢春池是位“老三届”知青,是厦门知青的灵魂。于是一篇由孙向荣撰写,反映一名上海女知青在西双版纳失踪的记实文学便刊登在《厦门文学》2005年第二期的期刊上。此后我们和谢春池有了较频繁的书信来往,互赠有关知青文化艺术方面的图书和资料。尽管交往多年未曾见面,但共同的话题和知青身份使我们灵犀相通。</p><p class="ql-block"> 这次他率厦门市“老三届”知青一行六人,来沪参加在崇明举办的首届知青文化艺术节的“知青论坛”活动。抵沪当天他就提出要见大型回忆录《勐龙记忆》编委的周公正、孙向荣,要和版纳东风农场的上海知青交流。这位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多才多艺的知青作家虽与我们初次相见,却一见如故。在介绍了厦门的知青文化艺术活动情况后,他欣然为版纳东风农场上海知青的网站《勐龙在线》题词:“云南风景的上海,上海知青的风景”。他希望今后多加强上海与厦门两地知青文化艺术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我问谢春池,为什么对“知青文化”情有独钟,热衷于知青题材的文学创作?他说:“作为知青,我们不能仅仅回忆往事,更重要的是给社会留下一份我们的财富。知青这代人是桥,连接历史与今天,昨天和明天,前辈与后辈。知青的命运始终和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知青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书写和珍视”。</p><p class="ql-block"> 谢春池待人真诚热情,性格直爽,爱憎分明。他不看重名利、不看重世人如何评价他的作品,而看重自己的人格和想、说、做。他在《我是一个诗人》的自述中说:“尽量见人性、说人话、做人事、蕴人情、显人格。少损人,也不惧不利己;不怕得罪人,更愿助人与爱人。一切物质的均可以看轻,一切精神的皆应看重。人活着本质是没有意义,有时甚至没有意思,正因此活着就想有些意思,有些意义。写作40年,或许这是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青作家是知青群体中的杰出思想者,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我们所相识的叶辛、刘晓航、谢春池就是三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青作家。他们在用文学艺术作品繁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在用心为知青一代人代言。正如今天在受到我们尊重和赞扬时所说的:“知青的事,我们不做谁做!知青的话,我们不说谁说!”我们热切地希望三位知青作家有更多更好的新作问世。</p><p class="ql-block"> </p> <h5>▲左起:谢春池 、叶辛 / 2007-10 于“上海人家”</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左起:孙向荣、谢春池、范敬贵、刘晓航 / 2007-10 上海崇明</h5> <h5>▲谢春池给上海知青《勐龙在线》网站的题词</h5> <h5>▲《我是一个诗人》谢春池著 国际华文出版社 2007-12出版</h5> <h5><p style="text-align: left;">注:《我们相识的三位知青作家》2007年10月第一稿,</p><p style="text-align: left;">2021年10月25日第二稿。</p><p class="ql-block"><br></p></h5> <b>著名知青作家,知青历史文化研究和茶文化研究学者,刘晓航教授因病于2021年10月22日与世长辞,享年74岁。 </b><div><b> 我们沉痛悼念刘晓航教授,愿他一路走好,他的音容笑貌和著作永远留在知青朋友的心里。</b><div><b> 晓航——张帆远航了!</b></div><div><b><br> 孙向荣 2021--10-24 于上海</b></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