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关心照顾 陈昌烈士 的家人后人

Star⭐

<br><br>烈士<b> 陈昌</b>(1894-1930),<div>陈昌,字章甫,浏阳镇头人,</div><div>1894年出生,1930年牺牲。<br><div><br></div><div>湖南省浏阳人,<div>1911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结识毛泽东。毕业后,先后受聘于长沙五美高小、长沙女师、周南女校和湖南一师附小。后加入湖南新民学会,成为骨干成员。</div><div><br></div><div>1929年冬,被委派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赴湘鄂西根据地工作的途中,在澧县不幸被诱捕。</div><div><br></div><div>1930年2月23日被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临刑前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革命一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毛泽东后来赞陈昌是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br><br>1930年夏,毛泽东带兵打长沙,陈昌的妻子毛秉琴还去见过毛泽东一次,并把陈昌牺牲的事情告诉了他,他听后十分悲愤。陈昌牺牲时其三女儿陈文新才3岁。<br><br>自从陈昌牺牲后,毛泽东一直牵挂这位烈士的家人。新中国建立后,他努力寻找联系并多有关怀。</div><div><br></div><div>1951年,正在武汉大学农学院读大三的陈文新回家看望母亲,临返校时,母亲要陈文新代她给毛泽东写封信。信寄出去后,很快就收到毛泽东亲笔回信:<br><br><b>文新同志:<br><br>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br><br>问候你的母亲。<br><br>祝进步!<br><br>毛泽东<br><br>四月二十九日</b><br><br>信中,毛泽东表示,希望陈文新姊妹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勉励她们不断进步。<br><br>毛泽东还亲笔写信给<b>毛秉琴</b>,给她汇去300元,作她的生活补助。可见,毛泽东对陈昌烈士的革命情谊是很深的。<br><br>不久后,陈文新与6个同学一起到北京做毕业实习,她再次写信给毛泽东。没想到,有一天,秘书田家英开车来校接陈文新到主席家做客。<br><br><b>陈文新第二次见到毛泽东是1954年</b>。当时,陈文新已经大学毕业,并将去苏联留学,正在北京外语学院学习俄语。她有幸再次到毛泽东家里做客。因为陈文新是学土壤专业的,毛泽东主要同她谈了土壤的结构、土壤里面的植物营养、植物怎么吸收营养及土壤怎么改良等问题,并具体问到在中南地区怎么改良土壤、怎么提高农业生产。陈文新说,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教导她理论必须跟中国的实际结合。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更加坚定了她献身农业的决心。<br><br>这一次,陈文新说起母亲毛秉琴想知道毛泽东的现状,毛泽东心领神会,善解人意地特意与陈文新合了一张影,让她将照片带给毛秉琴。<br><br>毛泽东另一封信写于1955年6月,其时,毛泽东在收到<b>陈昌 </b>的长女<b>陈云</b>给他邮寄关于陈昌烈士略传资料及1954年给他的一封信后写下回信:<br><br><b>陈云同志:<br><br>来信并附你父陈昌烈士略传,均收到了。去年一信也收到了,略传已转付党史资料机关作参考,此复。祝你学习进步!问你母亲好。</b><br><br>字里行间是毛泽东对陈昌烈士家人的牵挂和勉励。<br><br>这一切,成为她们一生动力,激励着她们继承父亲遗志,竭尽才智为人民服务,对社会主义建设竭尽所能作出应有贡献。世界上第四个根瘤菌属,是由中国学者发现的,当时被命名为“中华根瘤菌”。它的发现者就是陈文新——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div><div><br></div><div>2001年陈文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 <b>陈文新</b><div>(1926年9月23日-2021年10月7日[1]),<div>女,湖南浏阳人,中国土壤生物学家,</div><div>中国科学院院士。</div><div>中共烈士<b>陈章甫(</b>又名 <b>陈昌)</b>之女。</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1918年4月14日,<b>毛泽东、蔡和森、陈章甫</b>等14人在岳麓山下建立<b><font color="#ed2308">新民学会</font></b>。陈章甫曾想渡海去日本留学,毛泽东挽留他留下来帮助打理会务,一起住在长沙天鹅塘青山祠,促成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br><br>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在长沙建立“俄罗斯研究会”和“文化书社”,陈章甫是助手。<br><br>1921年,陈章甫加入中国共产党。<br></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1926年,陈章甫、夏明翰担任湖南省特派员。7月月底,陈章甫参与“南昌起义”。<br><br>1929年冬季,陈章甫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湘西贺龙部工作。<br><br>1930年,陈章甫来到常德<b>澧县</b>,</div><div>遇到他的学生澧县县长<b>唐佑越</b>,</div><div><br></div><div>唐佑越设计请老师陈章甫赴饭局在饭桌上</div><div>抓捕陈章甫。</div><div>唐佑越把老师陈章甫交给湖南省主席何健,</div><div>何健给唐佑越2000元奖金。何健把陈章甫羁押在</div><div>长沙福星街陆军监狱署,利诱和威逼陈章甫交代</div><div>中国共产党机密信息,陈章甫唾骂了何健,</div><div>2月23日,何健下令把陈章甫押赴浏阳门外枪毙,</div><div>陈章甫被枪毙前高呼:</div><div>“革命一定会成功!</div><div>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div><div>他的尸首被中国国民党砍成4段。<br></div><div>陈章甫享年35岁。</div><div><br></div><div><br></div> 陈章甫妻子<b>毛秉琴</b>,<div>两人育有3个女儿,其中陈文新,</div><div>是中国科学院院士,</div><div>研究“土壤微生物学”而著名。</div><div><br></div><div>陈文新3岁时其父被杀害,</div><div>她与母亲与姐姐相依为命。<br></div><div><br></div><div>1951年,毛泽东在北京和陈章甫女儿</div><div>陈文新谈话时说:</div><div>“你的父亲是个好同志,</div><div>他为人民牺牲自己,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br></div><div><br></div><div><br></div> 陈文新的父亲陈昌,<div>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湖南第一师范学生。毕业后,毛泽东、陈昌共同任教于一师附小。毛泽东、陈昌一家(陈昌的妻子毛秉琴与大女儿)、蔡和森及另外一位教师一起住在一个院落里。毛泽东提议成立大家庭,四家人同吃一锅饭,由毛秉琴主持大家伙食。由于同姓,毛泽东认毛秉琴做姐姐,毛秉琴认毛泽东做弟弟,毛秉琴四岁大的女儿喊毛泽东舅舅。<br><br>  1920年冬天的一天,毛泽东说要和杨开慧结婚了。毛秉琴大喜:“好事啊!”。毛泽东喜中有愁:“一无所有,好什么?”毛秉琴说:“好办,我来张罗。”<br><br>  毛秉琴与陈昌商量后,把自己的结婚礼物拿来为毛泽东布置新房,还从微薄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毛秉琴还备下两桌酒席,邀请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庆贺。<br><br>  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下,陈昌先后参加了北伐、南昌起义,1930年2月,被叛徒出卖,与杨开慧之兄杨开明一起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陈昌为第9号革命烈士。<br><br>  喜出望外,毛主席没有忘记他们<br><br>  父亲陈昌牺牲时,陈文新三岁半,后随母亲毛秉琴回到浏阳农村老家。<br><br>  深受毛泽东、陈昌影响,毛秉琴思想很进步。再艰难,她都把女儿送进学校读书。1948年秋,陈文新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br><br>  1951年春,陈文新回老家。这次团聚中,母亲告诉了她一家与毛泽东的交往。<br><br>  回到珞珈山,陈文新怀着崇敬又兴奋的心情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一封是代母亲毛秉琴写的,讲家里近况,转达母亲问候;另一封是自己写的,主要汇报学习情况。<br></div> 信寄出后,陈文新忐忑不安。31年过去了,毛主席还记不记得母亲毛秉琴这个乡下农妇?国事繁忙,他老人家有没有时间看信?<br><br>  然而,这一切担心是多余的。5月初,中南海回信了。陈文新惊喜万分,她急迫地铺开印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字样的信纸,毛主席洒脱的手迹跃然眼前:“文新同志,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和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问候你的母亲。祝进步!毛泽东”。<br><br>  珞珈山轰动了,青年学子争相阅读。武大还将信封上“武汉大学”4个毛体字作校徽使用至今。<br><br>  一辈子从事农业科技的精神动力<br><br>  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科学,让陈文新赴苏联学习充满力量。<br><br>  1957年11月17日,陈文新接到通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要接见留苏学生。这一天,陈文新早早来到莫斯科大学礼堂。不一会,毛泽东健步走上讲台,挥手向大家致意。同学们热烈欢呼。<br><br>  毛泽东说:“两个卫星上天,64个国家开会,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话。”毛泽东巧妙地表达了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接着,毛泽东发表了让几代青年人无法忘却的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br><br>  全体学生报以雷鸣般的掌声。<br><br>  1959年初,陈文新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大学。受毛泽东鼓励,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br><br>  陈文新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毛泽东谈话中的根瘤菌方面:她完成了全国根瘤菌资源调查,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率先在中国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等等。<br><br>  陈文新说,毛主席重视农业,希望农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一辈子从事农业科技的精神动力”。<br><br>  两次请她做客并探讨农业问题<br><br>  1951年夏天,陈文新到北京华北农科研究所实习。离汉前,她写信告知毛主席。<br><br>  7月14日上午,毛主席派秘书<b>田家英</b>到农科所看望陈文新,一周后,下午4点多,田家英又专车来接陈文新。田家英把陈文新带到中南海一个会议室,毛泽东一口湖南乡音:“你就是陈昌的伢子啊?你大姐小时候还喊我舅舅呢!”陈文新心潮澎湃,紧握主席的手,一时竟说不出话来。<br><br>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吸上一口,和蔼地说:“你母亲身体好吗?家里过得怎么样啊?”得到陈文新肯定回答后,毛泽东接着说:“<b>1930年打长沙的时候我从你家附近经过,你母亲来驻地见我了,她告诉我你父亲牺牲了,我很悲伤。你的父亲是一个好同志,为人民牺牲了生命,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b>”<br><br>  毛泽东又同陈文新聊了一会老家的事,大约6点,毛泽东请陈文新与他一家人一起吃晚饭。饭后,陈文新拿出日记本请主席题字,主席欣然写下“<b>努力学习——毛泽东</b>”七个字。<br> 1953年,陈文新大学毕业,在华中农学院做助教。表现突出,学校选派陈文新赴苏联留学。她写信告诉毛主席,毛主席很高兴,派卫士长<b>叶子龙</b>去北京外国语学院看望她。进修俄语结束、即将赴苏时,毛泽东又派保健医生王鹤滨接她做客。<br><br>  这是7月3日下午,<b>王鹤滨</b>把陈文新带到中南海菊香书屋。5点左右,王鹤滨、陈文新随毛泽东一家坐车到郊外一处小桃园。拍完合影后,毛泽东详细询问了陈文新所学的土壤专业情况,又问如何在中南地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陈文新推荐苏联草田轮作,即一季种田,另一季种草。毛泽东摇摇头:“咱们中国农民有几亩地?拿去种草,吃什么啊?”“我们没有畜牧业,种那么多草干什么哟?”陈文新恍然大悟,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不能照抄照搬。<br><br>  毛泽东没有责怪陈文新的简单,继续他的农业谈话。他提到豆科植物可培肥地力,说到苜蓿,也说到根瘤菌,说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我们在工业、农业上都应当充分利用空气。”这一重要观点是非常有远见的,陈文新几十年后也正是在根瘤菌固氮方面取得骄人成绩。 在留苏的第三年,<div>1957年11月17日,正访苏的毛泽东在</div><div>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学生。</div><div>在那里,陈文新第三次见到了毛泽东。<br><br>那是在莫斯科大学,毛泽东来接见中国留学生。</div><div>陈文新也在现场。本来说好大家都坐着,不准站起来,可是毛泽东来了,前面的人都站在板凳上了。毛泽东上了讲台,他拿着一个水杯,举起水杯就说:</div><div><b>两个卫星上天,68个国家的共产党开会,</b></div><div><b>这是东风压倒西风。</b>还说,</div><div><b><br></b></div><div><b>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b></div><div><b>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b></div><div><b>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b></div><div><b>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b></div><div><b>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b></div><div><br></div><div><br></div> 1957年初冬,应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的邀请,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苏联,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的庆典活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br><br>毛泽东在莫斯科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张,但在这样的情况下,11月17日,他抽空去了莫斯科大学,与近4000名中国留学生见面。<br><br>就在前一天晚上,莫斯科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全体同学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集合,由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向大家做国内外形势报告。还有一个消息跟着传遍校园:毛主席有可能会来看望大家!<br><br>17日早上八点刚过,几乎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便都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大礼堂。陆定一同志的讲话在十点钟开始。下午三点多,陆定一结束了报告。这时,刘晓大使带来一个喜讯:毛主席将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会后很有可能要到这里来和同志们见面。大使还没结束讲话,同学们就欢呼起来。大使接着说:“但是,这个会议不知道会开到什么时候,有可能开得很晚。”同学们齐声高喊:“等到什么时候,我们都愿意!”<br><br>下午6时许,当毛泽东和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杨尚昆、胡乔木等领导人出现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时,全场沸腾,欢声雷动。毛泽东身穿灰色中山服,身材魁梧,红光满面,从台前一端阔步走到另一端,微笑着频频挥手向同学们致意。<br><br>“同志们!我向你们问好!”台下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泽东的话语几乎被掌声淹没了。<br><br>毛泽东讲话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大部分同学没有听明白。他见同学们露出困惑的神情,便解释道:“世界就是World。”但是那时留苏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英语,仍然听不懂。毛主席便转头问刘晓:“‘世界’用俄文怎么说?”刘晓回答:“是米尔。”<br><br>毛泽东就说:“米尔是你们的,当然,我们还在,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时全场立刻响起欢呼,震耳欲聋的掌声经久不息。<br><br>他还教导同学们说:“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在讲话中,毛主席纵论天下,旁征博引,提出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名言。毛泽东的讲话亲切和蔼,风趣幽默。台上台下,有问有答,其乐融融,大厅内充满了欢声笑语。<br><br>讲话持续到了将近晚上七点,因为毛泽东还要到小礼堂接见那里的学生,刘晓大使已经开始催他快走。但他说再坐一会儿。他看了一下台下问道:“你们这里有湖南人吗?”“有!”台下答应。毛泽东开始谈起自己的生活。他说他曾五次爬山,一渡长江,三渡湘江,还游过钱塘江……同学们都静静地听着他的叙述。<br><br>已经过七点钟了。毛泽东才说:“我们该走了。”同学们立刻全体起立,用热烈的掌声为他送行。<br><br>毛泽东又特地从大礼堂来到学生俱乐部,对早已聚集在那里等候的数百名留学生说:“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谦虚;第二,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第三,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毛泽东还到同学宿舍察看,询问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勉励大家“要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加强与苏联师生的友谊”。<br><br>活动结束后,翻译李越然问毛主席累不累?毛泽东愉快地说:“我一点也不累,跟这样生动活泼的年轻人在一起,我自己也显得年轻了。”毛泽东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并从这些留苏学子身上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毛泽东深情地说:“这些年轻娃娃在这里学成回国,都会成为很有用的人才。” 1957年11月 毛泽东访苏<div>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 暨</div><div>64个国家及政党会议。</div><div><br></div><div>期间 于 1957-11-17 傍晚</div><div>在莫斯科大学会见留苏学生和实习生</div><div>发表了著名的“<b>八九点钟的太阳</b>”讲演。</div><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dswxyjy.org.cn/n/2014/0616/c222139-25155755.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毛主席1957年访苏轶事】</a><br></div><div><br></div><div><br></div> 1957年11月2日早晨8点半,<div>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乘坐由</div><div>苏共中央派来的图104专机从南苑机场起飞,</div><div>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div><div>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div><div><br></div><div>中国党政代表团团长是<b>毛泽东</b>,</div><div>副团长是<b>宋庆龄</b>,</div><div>团员有邓小平、彭德怀、李先念、乌兰夫、</div><div>郭沫若、沈雁冰、陆定一、陈伯达、</div><div>杨尚昆、胡乔木、刘晓、赛福鼎,</div><div>杨尚昆兼任秘书长。</div><div><br></div><div>同时,</div><div><b>彭德怀</b>又是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div><div><b>郭沫若</b>又是中苏友好代表团团长。</div><div><br></div><div>在中国党政代表团的名单上,</div><div>本来还有<b>王稼祥</b>的名字,</div><div>但在代表团出发的前两天,</div><div>邓小平在一次筹备会上宣布:</div><div>今天稼祥给主席打电话,说他有病请假,</div><div>不能参加代表团的工作了。</div><div>我看,代表团的对外联络工作,</div><div>由尚昆来兼管吧!</div><div>这样,代表团就由15人减为14人。</div><div><br></div><div>毛泽东的秘书</div><div>叶子龙、林克、卫士长李银桥、护士长吴旭君、</div><div>宋庆龄的警卫秘书</div><div>隋学芳 等也陪同首长出访。<br></div><div><br></div><div><br></div> <b>1957年11月17日</b>。<br><br>  一个让近4千留苏学子铭记终生的日子。<br><br>  就在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表达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殷切希望。<br><br>  或许是因为毛主席浓重的湖南口音,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或许是因为大家当时情绪格外激动,以至于现在很难找到当时关于主席讲话内容的准确记录。<br><br>  在此,我综合了几位当事人的回忆,试图再现当时的场景。<br><br>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清晨,莫斯科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整座城市银妆素裹,在明澈的阳光下奕奕生辉。<br><br>  就在前一天晚上,莫斯科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全体同学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集合,由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向大家做国内外形势的报告。一个令人无比振奋的消息如同一缕清风,刹那间掠过所有的校园:毛主席有可能会来看望大家!<br><br>  大家都知道,11月2日毛主席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并出席六十四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自从毛主席踏上苏联的国土,大家就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地关注代表团每天的活动。每天上课头一件事,就是买一张真理报看看有什么新消息。<br><br>  早上八点刚过,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便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大礼堂。陆定一同志的讲话在十点钟开始。此时,能够容纳三千人的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了。  <b> 陈国藩</b>回忆道:<br><br>  我们几个同学是最早赶到会场的,占据了第一排正中的好位置。得意了没多久,一批穿着整齐军装的军事留学生进场了。刘晓大使宣布,为保障会场秩序,请前两排的同学把位置让给军事留学生,留学生要服从纪律听指挥。<br><br>  我们怀着惋惜无奈的心情,不得已站到左侧走廊上去。还好。我们紧靠主席台,只是偏了点。新华社摄影记者拍摄毛主席讲话的照片,其背景就是大礼堂左侧走廊。照片中可看到站在第一个柱子前的就是我。<br><br>  陆定一同志的报告很重要,可是所有学生都无心听讲。大家都在低声议论一个问题:毛主席今天究竟会不会来?<br><br>  大家表达心情的小纸条像雪片一样飞向主席台,不一会儿就在主持人刘晓大使面前堆成一座小山。刘晓大使笑着对大家说,这当中百分之九十五是关于和毛主席见面的问题的。<br><br>  当第一次休息时,大家都涌上了主席台,把刘晓大使包围起来。<br><br>  刘晓大使向大家解释:“几个月来大使馆不知收到了多少信,接到了多少电话,都表达了同志们极其热烈的心情。同志们对我们的党和领袖热爱的心情我是很理解的,但我们也应当体谅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今天早晨八点钟才就寝,昨晚他工作了一整夜,我们不能使毛主席太疲劳了。”<br><br>  下午三点多,陆定一结束了报告。这时,刘晓大使带来一个喜讯:毛主席将参加一个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会后很有可能要到这里来和同志们见面。大使还没结束讲话,同学们就欢呼起来,把大使的话打断了。大使接着说:“但是,这个会议不知道会开到什么时候,有可能开得很晚。”同学们齐声高喊:“等到什么时候,我们都愿意!”<br><br>  下午六点刚过,大礼堂里已是人山人海。大厅的座位上坐满了人,两厢、廊柱之间也都站满了人。在前几排,一个座位上甚至挤进了三个人,有的人干脆在走道上坐了下来。一部分同学实在坐不下,被安置在旁边的学生俱乐部听实况广播。<br><br>  苏联的电工们正忙着在场内拉电线,安装拍电影用的强光水银灯,大厅里灯光也全部亮了起来。整个大厅被照耀得如同白昼,更加显得金碧辉煌。而来自中国的摄影记者则背着照相机,台上台下跑来跑去忙个不停。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br><br>  突然间,如疾风般跑进来两个同学,大声说道:“毛主席的汽车已经到门口了!”大厅立刻静了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又隔了两三分钟,匆匆忙忙又跑进两个同学通报道:“毛主席已经到前厅了,脱大衣呢,就来了!”再隔一分钟,又有同学跑进来喊道:“毛主席来了!”话音未落,前台入口处的同学一下子向两旁闪开。<br><br>  毛主席伟岸的身材出现了!<br><br>  大厅里骤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所有的人都在跳,在笑,在疯狂地鼓掌。暴风雨般的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激荡在大厅的每一个角落。整座巨大的礼堂如同狂风暴雨中的海洋,激情的巨浪澎湃汹涌,往来奔腾。<br><br>  毛主席登上大厅前面的舞台,代表团其他人员也鱼贯而上。<br><br>  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服,身材魁梧,红光满面,从台前一端阔步走到另一端,微笑着频频挥手向同志们致意。<br><br>  毛主席走到哪里,哪里的人群就像涨潮的海水,蓦地向前涌动。所有的人都扑向前排,希望离领袖近点,再近点。<br><br>  毛主席回到舞台中央,用手向大家一摆,掌声戛然而止,大厅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br><br>  毛主席随手从讲台上拿起凉水瓶向杯中倒水,刘晓大使见状急忙上前。就在这时,毛主席举起水杯说了声“<b>同学们好</b>”,就一饮而尽。这时大厅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所有人的眼睛都随着毛主席的一举一动而移动。<br><br>  刘晓大使开始作介绍,当刘大使说到“毛主席率领中央代表团……”时,毛主席马上打断他的话,纠正说:“<b>不是中央代表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副团长是宋庆龄副主席,今天有别的活动没有来。</b>”台下的听众善意地笑了起来。<br><br>  刘晓大使一一介绍今天随毛主席前来的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陈伯达、胡乔木、杨尚昆等同志,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了他们。当刘大使介绍完代表团成员,毛主席立刻幽默地“介绍”道:“<b>这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员,驻苏大使刘晓同志。</b>”又引来台下一片笑声。接着毛主席点了一支香烟,微笑着问第三排中央座位上几位女同学道:“在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场内静得连女同学的答话也能听得见。<br><br>  几分钟后,毛主席摁灭了香烟,站起来走到台前。<br><br>  “<b>同志们!我向你们问好!</b>”台下再次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br><br>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主席的话语几乎被掌声淹没了。<br><br>  毛主席讲话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大部分同学没有听明白。他见同学们露出困惑的神情,便解释到:“世界就是world。”但是那时留苏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英语,仍然听不懂。毛主席便转头问刘晓:“世界用俄文怎么说?”刘晓回答:“是米尔。”<br><br>  毛主席就说:“<b>米尔是你们的,当然,我们还在,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b>”这时全场立刻响起“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震耳欲聋的掌声经久不息。 <br>  毛主席一挥手,又继续了他的讲话。<br><br>  “<b>我们已经老到这个样子,你们还年轻,我们老,但我们懂世故。你们年轻,有朝气,我们则有暮气,但你们还没有经验。这叫做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缺点。</b>”毛主席这时笑了,大厅里也出现了笑声和掌声。毛主席说:“<b>你看我们都老了!</b>”台下立刻喊“毛主席不老!”“毛主席万岁!”<br><br>  “<b>这次来苏我感觉很好。上次我来苏时,心中是不舒服的。但现在苏联同志工作大大变了,对外国也更谦虚了,并且爱和同志们商量问题了。我看苏联现在又有民主,又有集中,这就是列宁的民主集中制。这次会议你们知道吗?</b>”“知道!”台下立刻齐声回答。<br><br>  “<b>这次四十周年纪念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这次会议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来共产主义运动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参加这次会的有六十四个国家共产党的代表,表现出共产主义空前的团结。你们有头没有?</b>”(台下回答“有!”)“<b>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得有个头。如果没有头,就是只有民主,没有集中,就是无政府主义,力量就会削弱。我们的头就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你们高兴吗?</b>”大家都喊“高兴!”<br><br>  毛主席说:“<b>不但我们有头,敌人也有头呀!美国就是他们的头子。所以我们应当有头。我们中国来个大国主义好吗?我们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做头可是不容易呀!你们应当和苏联人交好朋友!将来的担子应当由你们来负。</b>”<br><br>  “<b>世界的风向变了。去年气候不大好,今年气候很好。现在世界正在大变,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你们读过《红楼梦》没有?这句话是林黛玉说的</b>(笑声)。<b>我们说西风压不倒东风,东风一定压倒西风!</b>(再次热烈地鼓掌)<b>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了天,重量七十公斤。刘晓大使体重有没有七十公斤?</b>”刘晓回答:“不到,差一点儿。”毛主席风趣地说道:“<b>就是说,苏联可以把刘晓大使送上天。美国还做不到嘛!</b>”台下的同学们开怀大笑。<br><br>  “<b>你们现在可真是幸福呀!我们在像你们这么大时是什么也不懂的,哪里知道有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时只知道个拿破仑。那时学的是教育,装了一脑袋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思想,还有些封建思想。你们现在知识可比我们那个时候多,你们已经知道谁是马克思,谁是恩格斯、列宁、赫鲁晓夫、杜勒斯等。我们那时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真是不易呀!那个时候,谁知道中国的革命咋个搞法?</b>”台下大笑,响起了一片掌声。<br><br>  ……<br><br>  毛主席接着说:“<b>我们现在国内正忙着‘除四害’。蚊子、苍蝇、老鼠、麻雀都要消灭。北方蚊子少,但南方蚊子可是个大问题。我们要争取消灭蚊子。当然不是绝对地消灭。如有些大森林,人都没有到过,怎么能消灭掉呢?</b>”主席自己也大笑起来,“<b>苍蝇也是个大问题。大城市少些,中小城市就多些,在农村里就更多些。前几年,在北京苍蝇曾被消灭,而现在又有了。我们必须发起一个群众性的运动来消灭它们。<font color="#167efb">麻雀消灭没有了,森林的虫子成灾,现在决定不消灭麻雀</font>,用臭虫代替麻雀。</b>”<br><br>  “<b>老鼠危害也不小。你们这里有四川人吗?有!</b>”毛主席忽然用手指了一下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哈哈笑起来。“<b>小邓,你们老家四川老鼠成灾,夜间老鼠上炕把小孩儿的耳朵都给咬了,你怎么不管管?</b>”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又一浪高过一浪地响起来。<br><br>  毛主席突然说道:“<b>我的计划还有五年!</b>”大家齐声高呼:“不!”“毛主席万岁!”<br><br>  毛主席说:“<b>你们还要我超额完成任务吗?</b>”大家都笑了。“<b>人是没有不死的。有哪一个两千年前生的人活到现在?人不断地诞生和死亡,一代传一代,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所以我说归根结底还是你们要担负起这个担子,不是靠我,因为我已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俗语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只打算再干五年……</b>”这时礼堂内此起彼落地响起了“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足足喊了两三分钟。毛泽东甚为感叹地说:“<b>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哪有万岁的?我计划再活十年,争取十五年就行了。</b>”主席的话又引来一阵“万岁”欢呼声。<br><br>  还差几分钟就到七点了。毛主席还要到<b>小礼堂</b>接见那里的学生。刘晓大使已经开始催毛主席快走。但毛主席说再坐一会儿。刘大使说转一圈要五分钟。毛主席说:“<b>我只要两分钟。这样我还可以在这里坐三分钟。</b>”毛主席看了一下台下问道:“<b>这些都是激进派吧?</b>”大家都笑了。接着毛主席问有多少人在这里,都在什么地方学习。然后毛主席又说:“<b>我看你们这里男的多,女的少呀!</b>”所有人都大笑起来。从一个角落喊起来“祝毛主席身体健康!”另一个角落又发出一声“我们一定好好学习!”这时毛主席轻轻地鼓掌表示感谢。<br><br>  毛主席问:“你们这里有湖南人吗?”“有!”台下答应。毛主席开始谈起自己的生活。他说他曾五次爬山,爬过几个有名的山,曾一渡长江,三渡湘江,还游过钱塘江……同学们都静静地听毛主席的叙述。<br><br>  已经过七点钟了。毛主席这才说:“我们该走了。”同志们立刻全体起立,用热烈的掌声为毛主席送行。<br><br>  此时,在学生<b>俱乐部</b>的同学们忍受了近一个小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折磨,早已迫不及待。毛主席的出现,又立即引起了一阵山鸣海啸般的欢呼。毛主席在学生俱乐部逗留片刻,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b>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谦虚;第二,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第三,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b>”<br><br>  毛主席一行人离开了莫斯科大学。可是同学们仍然长久地聚集在大礼堂里,大家齐声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时候,许多人才发现自己的手掌早已拍得肿胀,发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