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天的学习培训,一直在接收,整理,消化,反思的过程中,大脑信息量过多处理不及时,人也在混混沌沌的状态中游走着。第九天,因早上的一个闹铃,竟使我一激灵,豁然开朗起来。</p> <p class="ql-block"> 使用部编版教材以来,我自己一直也在坚持做“快乐读书吧”活动,收到的成效还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上个学期六年级下册的辩论,针对“竞争或合作更易获取成功”的辩题,孩子们可以从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辩到当今提出的“合作共赢”。但是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在处理“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安排中,我也一样是偏重于布置、分享,忽略了启动课与推进课的重要性。“启”的设置悬念,预测情节,将会激发孩子读书的欲望;“推”放在中期的跟进,更多的是讲授新的阅读方法:批注,梗概等。这在卢婕妤教研员的《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中得到解答。</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小组正在就《名著之旅》导读课展开讨论</p> <p class="ql-block"> 龙玉洁校长的《统编教材习作教学实践》是最接地气,最有共鸣的讲授。但讲了什么,这时候不翻笔记的话,基本遗忘了。唯有记得作文当堂写,分解动作法,作文批改分三等,因为这也是我平时的操作,所谓的共鸣,就是来自于这里找到了与自己不谋而合的前辈。 </p><p class="ql-block"> 作文分三等,这般操作平时我完全不敢对外宣称,怕遭指责。这里既然提出来了,就得解释清楚。</p><p class="ql-block"> 学生当场完成的第一次作文,我们是不需要细改的,只需把学生的作文分出优秀,修改,重写三个等次,即分三沓即可。就这么简单!下一节语文课,或当天,我们就可大摇大摆走进教室,及时针对作文情况进行评讲。</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打铁趁热,无非就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半个小时内反馈,趁学生写作思路记忆还在,加以鼓励,沿着学习痕迹去二次思考、修改,以达到最大的效果。反之,按目前的学校杂七杂八的工作量,我们细改一篇作文,必定要个三五天。这时才反馈回去,学生已经对当时的作文创作情景忘得一干二净了。如果你还企图你的“满江红”能激起他的一丝记忆,激起他的写作欲望那是不可能的了,反而你的精心却是培养了一群被动式的、机械式的跟随老师思路的浅层学习者。</p> <p class="ql-block"> 最有成就感的是拿到了卢耀珍教研员的《基于统编教材的单元整体教学》课件。课件中对统编版教材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分析得非常具体,可以给日后参加教师技能大赛的青年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单元核心任务整体建构”问题上,她举例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两篇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从她的讲解中,我也算是对习作单元应该如何教悟出了两点:把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要转型。</p><p class="ql-block"> 回顾我们以往的课堂,都会把《搭船的鸟》中对翠鸟外形描写的片段进行细细品读,体会这只翠鸟的漂亮,而忽略了这个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感悟作者“捕捉特点”“关注变化”的观察方法,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并尝试迁移运用。由此可见,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并不是赏析作者的句子有多么优美,而是要教会孩子“怎样进行观察”为重点。这时候的教学就应该从传统的品词品句转变成用“五感观察”法进行引导,当学生明白作者哪处地方是通过眼睛看,哪处地方是通过手触摸“捕捉特点”的观察方法,再迁移运用就不难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而她所带来的“习课堂”,个人感觉对于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有一定的指导方向。“习课堂”倡导的是作业在课堂上完成,两个课时80分钟的习课堂时间分配如下:学生朗读默读30分钟,习题练习30分钟,老师组织管理激励示范讲解20分钟。具体操作看PPT第一课时,或许你会有一些启发。</p> <p class="ql-block"> 在陈德兵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几条基本途径》课上,他对教材的处理,对《两小儿辩日》是否真实性故事的质疑与推断,对《草船借箭》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修改,不禁让我回想起近几年自己的一些经历。</p><p class="ql-block"> “夏虫不可语冰”。犹记得当年的教师技能大赛《穷人》一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打破了常规,并没有按照教参的传统教学路线“通过品读桑娜,渔夫的心理,神态,动作的句子去体会穷人的善良”走。我只抓着一条主线:穷人很穷——穷人不“穷”。除了品读桑娜和渔夫的精神世界,我还把小说中不重点人物西蒙带进课堂品读,“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甜”“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这些句子都是我课堂中引导学生感悟西蒙临死对孩子的照顾,临死对孩子的不舍与担忧的地方。读西蒙实则是读穷人阶层伟大的母爱,文中对西蒙的描写,恰巧把母爱这个永恒的精神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处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评委的共鸣,反而被评委认为我没有理解教材,最终被评了一个低分。这件事在我心里留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阴影,我曾无数次懊悔,反思,但我至今仍然认为我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后来的现场教学中,我仍然坚持了教材个性化处理。《伯牙鼓琴》里,从“知心”到“知志”,引用了“志”的篆书,古代文人借高山流水表达志向的诗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感悟伯牙的志存高远,两人的志同道合。《示儿》教学里,直接通过抓诗眼“悲”,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分析陆游的“悲”从何来,这个“悲”包含的仅仅是未见国家统一的“悲伤”?紧扣“山河破碎”“流离失所”“无所作为”三个词语,读中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悲伤,悲愤,悲痛的心情。再总结学法,以文带文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前面教师技能大赛模拟上课不一样的是这两节课都是现场课,我拿到了很高的分数与评价,因为有效课堂评判标准就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p><p class="ql-block"> 一个老师最基本的素养我觉得一定不是照着教参去搬弄课堂。</p> <p class="ql-block"> 对于明天即将结束的培训,不能说学到了很多,更不能说一点反思也没有。期待下次的五天跟岗,真正回归一线,近距离去学习,相信会有更大的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