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一行从苏州出发,经过十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庐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翌日淸晨我们开始了在庐山的行程,我一边看着车外山上的景色,一边耳边响起了苏东坡的诗“题西林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读着读着,感到自己小时候就没把语文学好。什么是岭?什么是峰?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于是,思绪不断地开始断路,头脑里一片模糊。说实话,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江南城市的人来讲,还真是一件比较难以去区分的事情。然而,这首耐人寻味的古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就我而言,是要有一段需要消化和逐渐吸收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游览锦绣谷时,面对着滚滚而来的云海,我放眼望去,远方的山峰,时而能看清,时而却又显得隐隐约约。有着这样梦幻般的云海仙境,为什么苏东坡诗中没有提及“云海”呢?我以为这恰恰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在山上仅仅呆了10来天(据史料记载)。作诗之前,东坡身旁坐着三位常年居住在庐山的高僧,诗中如有了“云海”二字就难免会露出真相来。再则,与三位高僧相比,苏东坡对庐山云海的感悟可能没有他们那么深,但他对人生百态的洞察力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敏锐目光。其实,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一首经典的古诗凝聚了诗人的灵感,才华和智慧,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读,才能读懂和理解它的“真正面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慢慢地发现,“云”才是庐山的灵魂。它是有层次的,有时候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笼罩起来,迷蒙了整个山峰;有时候突然淡淡地退出,让山峰披起一层层薄薄的纱衣,惟妙惟肖,给人以秀润之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与此同时,让我真正能够得到启发,并感悟出这首诗的精彩来源:应该就是整个诗句中没有出现的“云海”二字!庐山的云海是有名头和有看头的瀑布云,深䆳莫测,变幻无穷。俗话说:看景就是看境!只有看到了如此神奇的美景,才能获得这样完美的境界。苏东坡一定是看到了,由此才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挥笔写下了那么一首不朽的诗!我们后人也为此沾上光,能欣赏到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苍海桑田,世间多变。庐山有东坡传流千古的名诗在,然而今天,一个退休老人,竟在圣人仙山门口“爬起格子”来!明显是在班门弄斧,不知天高地厚!但是在登山游览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也随着山景的秀美而激动起来,不能自已,仍欲一吐为快。好在,我似乎领悟了庐山其中的一点点灵魂,现斗胆奉上拙诗一首(庐山的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近浓远淡云漫漫,峰横岭斜雾蒙蒙。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满自以为是,抓住了庐山的灵魂!?穿越了庐山的云海!?真不知然否?请各位多多指正,我将虚心受教,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