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有清华北大,古有国子监太学。</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元明清时期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和教育部,是古代每一位学子心之向往的神圣学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与孔庙相邻,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中国元、明、清三朝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中国唯一一座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其具备有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功能,二是最高学府功能。</p><p class="ql-block"> 1961年国务院公布国子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与孔庙一墙之隔,且二者为一个景区,景区入口为孔庙大门先师门,景区出口为国子监大门集贤门。我按规定的游览路线踏入了孔庙的先师门,去触摸历史遗迹,领悟国学思想,感受庙学。</p><p class="ql-block"> 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成于大德十年(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规模宏大,占地2.2万平方米,为坐北朝南的四进院落。分布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分别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先师门】 先师门即孔庙大门,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马碑,下马碑的正背两面均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门内院东侧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环境神密而典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院内有一碑林,凑近一看,原来是《进士题名碑》,共198座,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这些碑中记载了多达五万多名进士的信息,包括进士的名字、籍贯、以及他们所取得的名次都刻在碑面上的。再仔细一看,里边还有我们熟知的名人,如张居正、徐光启、纪昀、严嵩、刘墉、沈钧儒、袁崇焕、林则徐等。</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是孔庙二进院门,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台基四周有白石护栏,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门前御路石上的浮雕“五龙戏珠”,栩栩如生,气势非凡。大成门前有一尊人物雕像,就是伟大的文人孔子。大成门内是中心庙院,院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孔庙中心建筑大成殿就在此院内。</p><p class="ql-block"> 清代对孔子地位的推祟更超越了前朝,乾隆年间修缮孔庙时,除了祟圣祠换绿琉璃瓦以外,其余各殿均覆盖只有皇家可以享用的黄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在大成门御道西侧有一景观—-砚水湖,其实就是一口古井。</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时候如果臣民喝了此井水,便有安心健神,求知若渴的功效,要是前来祭孔的仕子学人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喝点这井里的“圣水”,就可精神振奋,文思焕发,笔下生花。若以此井水磨墨,便可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最终便可以取得科举考试之佳绩。所以乾隆皇帝特赐其“砚水湖”之美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 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年1302年),后被一场战火毁坏,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修,是孔庙的中心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每逢祭孔大典的时候,这里便会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在清代每年仲春和仲秋两次祭孔活动都在此殿举行。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在有时也有一些娱乐性的“祭孔”礼仪表演以供游人观瞻。</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面阔九间,前有月台,四周有石护栏,殿内铺设金砖,顶施团龙天花,其规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可与故宫的太和殿媲美。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赞美孔子的御匾。殿中设有高大的木龛,内置孔子木牌位和塑像,龛前放置一套完整的祭器与乐器,都是清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 【崇圣祠】 崇圣祠原名启圣祠,主要是用来祭孔子父亲叔梁纥,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先为王爵并予入祀,所以更名为崇圣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乾隆石经】 游览完孔庙,经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前往国子监。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叫“十三经刻石”,是儒家的十三部精典著作,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论语》、《尔雅》、《孟子》、《孝经》、《公羊传》、《穀梁传》,共十三部所以叫十三经,是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乾隆五十六年(1791)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碑刻成,故又叫“乾隆石经”,共189座,立于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是国子监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穿梭在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轻抚旧貌斑驳的碑身,仰望碑面上模糊的字迹,不免发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 穿过“乾隆石经”夹道,便到达了国子监。</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7万余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持敬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p><p class="ql-block"> 院内古槐古柏林立,避日遮天,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院内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集贤门】 集贤门是国子监大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p> <p class="ql-block"> 【太学门】 古时候,通常把国子监称为太学、国学。 “太学”一词源于三千多年前,那时候就有以太学为名的学校。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已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所中央官办大学—-“太学”,与世界上最早的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欧洲的雅典大学同处一个时期,从此,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一直延用至清末。</p><p class="ql-block"> 太学门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大门,位于集贤门以北,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里边还有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p> <p class="ql-block"> 【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三门四柱七座,位于太学门内辟雍殿前,是辟雍的大门,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中,正背两面有醒目的“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p><p class="ql-block"> 据说牌坊中间的门洞只有皇帝才能通过,文武大臣只能从两边的门洞穿行,但每年有一次例外,就是科举考试中的新科状元,可以与皇上一同从中间的门洞通行,有这样的待遇,是无上荣耀的,而走过这座大门,也意味着通向前方的无限光明和坦荡的仕途。</p> <p class="ql-block"> 【辟雍殿】 “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顾名思义就是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据说辟雍最早是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里边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是一处既安静又安全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辟雍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是古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辟雍殿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下诏修建,乾隆五十年(1785年)辟雍及配套工程历时两年竣工建成,同年乾隆皇帝临雍讲学。</p><p class="ql-block"> 辟雍殿矗立在国子监的中心位置,平面呈正方形,四角重檐攒尖顶,覆黄琉璃瓦。辟雍殿四面辟门,四周环以回廊和水池,池周为汉白玉雕护栏,池水四壁有喷水龙头。池上架有四座石桥,通向辟雍四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圆地方,传流教化之意。</p><p class="ql-block"> 辟雍两侧各有厢房33间,为授课处。</p> <p class="ql-block"> 【彝伦堂】 彝伦堂位于国子监二进院辟雍殿北侧,原名崇文阁。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建辟雍之前,皇帝们都在彝伦堂讲学,在彝伦堂正中为皇帝设宝座。彝伦堂前宽广的平台叫灵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彝伦堂之后,三进院内,是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谕其副职司业的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文化枢纽和中华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见证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国子监和科举制度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悠悠孔庙,承载着古圣先贤的聪明智慧;巍巍国子监,传承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魅力;这里金碧辉煌,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有阅不尽的中华文明史。700多年来,这组比皇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1日,喜欢听故事、寻古迹的我,走进了神往已久的国子监,在厚重的中华文明中穿行、探访······</p><p class="ql-block"> 感慨:一探国子监,胜读十年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