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奴性,源自奴隶制度下被剥削者的心理、生理,常指被奴役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在奴隶社会消亡2000多年的中国,奴性似乎并没有消失。当然,封建社会下的佃户、农奴,甚至威权之下的子女、妻子、下级……也会继承一些逆来顺受的奴性,有些恐怕还特别严重。</p><p class="ql-block"> 在遥远的古代,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无报酬、无人身自由、并可买卖。在罗马,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连子女也不属于自己,可任意被奴隶主宰杀。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随着周王室式微、生产力的提高(铁器的使用、牛耕的出现),加快了井田制(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瓦解,也推动封建制走向历史的舞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卑鄙的或下贱的奴隶根性可视为奴性,奴态、卑从、奴颜婢膝可视为其表现。照理说,推翻三座大山,做了自己主人的人们,再谈奴性不合时宜。然而现实中方方面面显露出来的奴性令人担忧,甚至一些人大有不被奴役,皮肉就有痒痒之感。</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即便是面对用不着脸面、讲不了情面的互联网,一些人内心的瘙痒也经常显现。如若得不到纾解,也是睡不香、活不得;如果遇到客客气气的贤者高人、上级长辈,反而会被他们贴上平淡无奇、没有水平的标签……因为,低调谦虚、平易近人不能解其奴性之痒。这种“奴隶”,多是看不上谦谦君子——反被认为奴性十足。现代人真是病得不轻,正常人倒成了病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可能是被褐怀玉大德者太少,狐假虎威不着道者较多,而造成“不摆谱,看低你;不怼我,不受你”的畸形三观。这怪谁?怪只能怪社会的审美标准变了,怪只怪人们的恶心对象变了。真正的病人适合用“假大空”的鞭子来抽,或者用“装作吓”的气势来唬。否则,看低一切,唯他独尊!因此,对那些患有奴性牛皮癣的人装装腔、作作势大有必要:解其痒,助其(成)长。</p><p class="ql-block"> 硬币的另一面是,对于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智慧通达,又低调谦逊靠谱的朋友、长者、上级,能否不苛求他们抽你“小鞭子”、怼你“热脸子”。要明白,不痒挠痒,不抽找抽,病态无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河南邓州花洲书院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大概已跳出三界外:物我两忘。其实,他忘的是私利,是私欲,没有忘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奴于人,役于物,困于情,大凡是不幸福的根源;奴性,物欲,矫情,大多是不快乐的本源。</p><p class="ql-block"> 在商代,统治阶级认为“人牲”比牛羊更能使神灵满意。战败的勇士、贵族、首领,更是优质的“人牲”。罗马斗兽场里的角斗士,曾经是人兽之斗的牺牲品。不属于“自己”的奴隶,一旦被挑中必然是死路一条;作为祭品的“人牲”,一旦被选中肯定是一条不归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装腔作势的权威,经不起时空的过滤;奴言婢膝的找打,逃不过天地的眼睛。那种内化为自身主动性、自觉性的意识与行为,只能是消极、无原则的接受,听起来天经地义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何益之有?</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的奴隶、农奴、家奴、象奴……或许是身不由己,现如今的房奴、车奴、卡奴……也许还有面子的原因,但不论出于客观还是主观,曾经作为暴力、利诱、制度产物的奴性,对于那些见了“有用的”就一身媚骨,“用完后”就一脸唾弃,“没用的”就一再诋毁的小人、小丑,以及嘴皮子崇尚独立、自由、平等,骨子里却是奴性十足的所谓精英、公知,是否早点歇菜?</p><p class="ql-block"> 李向阳(六一童老)</p><p class="ql-block"> 2021.9.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向阳 字国强,号六一童老(朗陵山人),1970年11月出生,河南朗陵人,祖居淮水之北嵖岈之阳;河南大学理学学士,媒体人,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著有《原解道德经》、《成功的本能——动物世界的心理密码》、《快乐作文567》、《弈交易——七弦琴期股汇交易系统》等,出版作品400余万字,后附堂号小传。</p><p class="ql-block">六一堂铭</p><p class="ql-block">六一堂六一堂,衣蔽体,食满仓,衣食无忧,足也足也。</p><p class="ql-block">六一堂六一堂,心追梦,拳无争,法道自然,身正魂安宽入怀,乐也乐也。</p><p class="ql-block">六一堂六一堂,文载道,字怡情,墨添香,成人修己,行走古今敬当先,足也、乐也。</p><p class="ql-block">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分之享之,优哉悠哉。</p><p class="ql-block">故曰,一衣一食一梦足矣,一文一字一拳乐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