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修养,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体现。 一个人有没有修养,主要表现在每一个人平时,举止言谈的行为里,下面故事里几位的行为,证明他们都是有修养的人。</p><p class="ql-block">第一种行为——不动声色的体贴</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讲了她家的故事:他家小区门口,经常有一些农村的老人家摆摊卖菜。每当家里需要买菜了,她父亲都会让他去菜摊买莱,还嘱咐她不要跟人家讨价还价。他很疑惑?明明楼下就有超市,扫码特别方便,而且品种还多,为什么要大费周折地拿零钱去买路边摊的菜呢?她就不解地问父亲。父亲回答说,那些出来摆摊的农村人很是辛苦,起大早选拔蔬,然后要进城赶路,盼着把莱快点卖光,好往回赶路。再说,卖点清菜能有几个钱的利润,也许只会够他们吃一顿热乎饭的,还说不准就有的莱农还等着卖菜的钱,给远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寄生活费呢。</p><p class="ql-block"> 是的,修养,是了无痕迹的温暖传递。我对你好,却不希望你难堪,你也不用觉得有负担。如此,刚刚好地留有余地,刚刚好地不动声色。</p><p class="ql-block">第二种行为——无需提醒的自觉</p><p class="ql-block"> 看过一份修养指南,其中有几条是这样的:接、递东西要双手;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床上;洗完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别人身上;听对方说话时,眼神不要游移;看到有人在睡觉,说话要小点声;开会时,耐心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意见;收到消息会回复,如果忘记了,会说明原因;大家都排着长队时,不去插队;别人输入密码时,目光要徊避;开车经过有积水的地方,要减速慢行,以免积水溅到行人……。仔细看完就会发现,这些做法都只是生活中常逼到的小细节,可就是这样的小细节,会体现出一个人的人品和修养。</p><p class="ql-block"> 真正有修养的人,不论人前人后,都是表里如一,自觉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有修养的人早已把自觉内在,化成了日常的习惯,自然而不刻意。</p><p class="ql-block">第三种行为——发自内心的善良</p><p class="ql-block">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前苏联领袖列宁,下楼走在楼梯台阶上,迎面碰上端盆水的女工上楼,女工见是列宁,就赶忙要给列宁让路。列宁急忙侧身紧靠墙壁,给女工让路,还说:“你先上去吧,你手中端着水盆,而我两手空空,请你先过去吧!”,这是一件日常非非常小的事情,却体现出列宁同志的修养和品质的。他不以自己地位高贵而趾高气昂,而是给予他人方便和善良。</p><p class="ql-block"> 处世,懂得为他人着想,这不仅仅是善良,也是修养。</p><p class="ql-block">第四种行为——懂得回馈别人的恩惠</p><p class="ql-block"> 我家在老家农村生活时,因为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生产队是集体劳动,责任不到位,导致农作物产量底,因而分得的口粮也不足,所以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是陈粮吃光了,新的粮食还没有成熟时),家里就得向邻居借点粮食救急。记得有一次向村邻借了200斤玉米,待到新粮下来时,妈妈就还给邻居210斤玉米,多还了10斤。妈妈说:200斤米是有借有还的,理所当然;10斤是人情,是答谢人家给咱救急的情份。</p><p class="ql-block"> 是的,借多少还多少也很正常,邻居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妈妈不这么认为,她认为:你借我应急,我送你谢礼,借少还多是我的心意,这是礼尚往来。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欠谁,更没有谁有义务帮助谁。因此,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虽然妈妈不会说‘受人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的大道理,但是妈妈的做法,实实在在地告诉我,并让我记住~做人要知道感恩,更要懂得回报。</p><p class="ql-block"> 《易经》有云:施人之事,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也许对你伸出援手的人,并没有期待着你的回报。可是能够主动地回馈善意,是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作家笛安曾言:修养,这个东西就像血管一样。可以盘根错节地生长在一个人的血肉之躯的最深处,不可分割。</p><p class="ql-block"> 细节之处,见人修养。它是你骨子里的坚强,言行中的分寸,交往中的包容,心底里的善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10.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