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西域漫记*走进阿勒泰(5)*山地牧场

平子

<p class="ql-block">  从布尔津县到哈巴河县,沿途最具特色的风景是阿勒泰的山地牧场。</p> <p class="ql-block">  何为牧场?呼伦贝尔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般的美丽吗?亦或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是毛尔盖草原的那种泥潭+草甸般阴冷?总之,在以往概念中,无论牧场美不美,首要特点是绿。绿色,才应该是草原牧场之魂啊!</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阿勒泰彻底颠覆了我对牧场的概念,终于知道,无论肉眼是否能看见绿草,只要有牛马羊在啃地皮的地方,那就是牧场!就是人类中以游牧方式生活的牧民的顽强生存之地,亘古未变!</p> <p class="ql-block">9月19日离开五彩滩,由布尔津县向阿尔泰山进发,沿途白沙山一线,看起来有不少沙地红柳,甚至好像还有野生胡杨林,真没有想到,这里就是牧场。</p> <p class="ql-block">有些地方令人感觉是如火的戈壁,可荒凉大美之景中偏偏出现了马群!既然有马群,就是北疆牧场。深秋的阿勒泰牧场,可以是荒原、可以是戈壁、可以没有绿色,——这是过去怎么也想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后得知,中国牧场分三种类型,红军过草地的青藏高原,是“高寒牧场”;平坦开阔、绿草如茵的内蒙草原,是“草原牧场”;分布在高山冰雪融水滋润过的山坡上、戈壁荒原中的新疆地区,是“山地牧场”。阿尔泰山广袤的山地牧场,只有6-8月的春夏两季满目绿茵、风景如画,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秋冬牧场,多为荒漠寂寥色彩。我们沿途所路过的准噶尔盆地荒原,那里就是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的“冬牧场”!遥想数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冬天究竟吃什么?</p> <p class="ql-block">这次北疆旅游,未曾以山地牧场为主题在“草原”停留,也根本看不见草原。但沿途车窗所见的牛马羊群所在地,都是哈萨克牧民正在放牧的牧场。内心因所思而悟,书本上的某些中国历史,在我此刻所见的布尔津县牧场竟“复活”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三世纪,阿勒泰是塞种人驰骋之地,其后裔为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等,均先后统治过这里。秦末汉初,中国北方部族匈奴兴起,阿勒泰地区是“匈奴右地”。匈奴经常侵扰中原西北边塞,阻断丝绸贸易及使者交通,这才有了大汉灭匈奴,让新疆和蒙古高原的阿勒泰地区全部归入中国版图的历史。之后,又有了大唐灭突厥的胜利。而这些历史之所以能够产生出来的根本原因,就是眼前的阿勒泰“山地牧场”呀!</p> <p class="ql-block">看看阿勒泰现在的牧场是啥样?在光秃秃的、红彤彤的戈壁冬牧场里,牲畜需要全部圈养起来,不死光已然不错。历史上曾常年生活在阿勒泰的匈奴、突厥,为何非要抢劫中原?地缘政治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而以农耕中原为核心的数千年中国各代政府,又为何必须控制住西域新疆,并将其纳入版图?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原因同样一目了然。大道自然,天人合一,建立和谐一统大中国,各地区经济由国家统一管理,互助平衡,是中华民族共同生存之道的必然选择,割据分裂必国弱而亡。</p> <p class="ql-block">  汽车在布尔津县232省道行驶,窗外是以白沙山为背景的广袤红原,如果不看照片定位地图,根本不知这里就是“金冬不拉草原”。哪里看得见草?牧场名称有一个“金”字,再加上新疆乐器“冬不拉”,有颜色、有声响,太贴切了!因为这个冬牧场到处都是红色,金色牧场冬季的热闹,是另一种特色牧场之美吧?</p> <p class="ql-block">阿勒泰牧场风光之美,不在于绿色而在于珍贵。有介绍,阿勒泰不仅具备新疆山地牧场的全部特征,而且还是如今世界罕见的“四季牧场”。这里的哈萨克牧民至今延续几千年来的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按海拔高低将阿尔泰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牧场。哈萨克牧民一年四季都会赶着牧群转场,合理利用大自然,让脆弱的薄土草原恢复生机。</p> <p class="ql-block">布尔津县的准噶尔盆地平原部分均属于冬牧场,金冬不拉冬牧场,现在几乎看不到畜群,估计几天之后,这里将牛马羊成群。因为每年一般在9月30号左右,大约有十天半个月,才是著名的阿勒泰秋冬转场时间。</p> <p class="ql-block">我二姐几年前来北疆,非常幸运地看到阿尔泰山秋冬转场之“恢宏”,到处都是成群的牲畜,裹着头巾、骑在马背上的哈萨克牧人,带着家什,赶着成百上千的羊群出山,公路都被堵住。每年阿勒泰地区有5000余户牧民,上百万头牲畜需要转场至冬牧场过冬。</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发展,现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着这种古老的逐水草游牧方式生活的群体已凤毛麟角,所以拍摄这种“历史性”转场机会,早已成为专业摄影者的一大爱好。也许他们所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几千年前是这样,几千年之后的今天还是这样,随时可能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画面!只可惜我们早来了十天,珍贵的“转场”情境尚未开始。此刻才明白,为何同样行程,几天之后的北疆旅游团费竟要涨价几百元!</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232省道的海拔越来越高。穿过山丘,突然发现远处是一块平坦的盆地,那里叫冲尔乎,原来我们已经进入有一定海拔高度的阿尔泰山脉之中,也随之进入了阿勒泰的夏秋牧场。</p> <p class="ql-block">冲乎尔曾经是俄罗斯皇族的逃亡之地,盆地有布尔津河流过,所以就算树边有牛马吃草,也是以农耕为主的田野,不是牧场。冲乎尔乡的四周都是高低起伏的大山,那里才是夏秋牧场。</p> <p class="ql-block">吃完中饭上路,公路在大山中弯曲盘旋,如同美丽的飘带。</p> <p class="ql-block">道旁全都是夏秋牧场,有牛马在悠闲地吃着我们看不见的牧草。</p> <p class="ql-block">看见几百头牛直线排队走出山谷,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性”,令人感觉非常幽默。</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间或出现一两个蒙古包模样的雪白毡房,很是生动美丽。导游提醒我们,不要张口就是蒙古包,这里没有蒙古包,只有哈萨克人的毡房!</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的阿贡盖提草原,是北疆阿勒泰地区著名的夏秋牧场。甭再念叨“风吹草低见牛羊”,请尽情欣赏这“山地牧场”的金色旷野大景吧!是名副其实的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阿贡盖提草原有一处地方与众不同,牧场上全都是巨大而怪异的石头,有些石头还是黑色的,牛马只能在石缝里面寻草食用。</p> <p class="ql-block">手中忙于拍摄,心不在焉地听着导游介绍,原来这里有国内最高大、最集中的草原石人群。所有石人均面朝东南,矗立在草原背风向阳、水草丰美的地带,这里是阿贡盖提牧场最神秘、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其实草原石人并不局限在新疆,遍布整个亚欧草原。新疆发现了200多尊石人,其中80余尊在阿勒泰山的阿贡盖提草原这里。</p> <p class="ql-block">回来后查资料得知,阿勒泰阿尔泰山脉阿贡盖提草原出现草原石人的地方,就是夏商时代的“鬼国”。</p> <p class="ql-block">这令我心情激动,因为在我出版的《中国夏商故事解读》一书中,有不少关于鬼国的历史记载。我在书中写商纣王杀掉鬼国高鼻梁大眼睛的漂亮公主,只为看看玉为何能够长在人体肉中;又记载商王朝,在河南“朝歌”任职的鬼国国王如何被商纣王杀害,并做成了肉酱。</p> <p class="ql-block">我根据古籍历史记载写书,并不知西域鬼国的具体地点,更不知鬼国就是本次北疆游的阿尔泰山阿贡盖提牧场!当时车过牧场,看见异样巨石特别多,没人提醒,好像有股神秘力量在逼迫自己多多拍摄。是不是上天在冥冥之中提示我,中国西域最远的阿勒泰地区,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属于中原王朝?是不是因为《中国夏商故事解读》上架发行,上天就把我带到了阿贡盖提牧场,让我亲眼看一看鬼国,了解一下鬼国的草原石人?难道是上天对我辛勤写作的奖励吗?</p> <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在车上看不见草原石人,后来在吐鲁番哈萨克风情园,看见许多表情姿势各异的草原石人,估计都是仿品吧。真正的草原石人已经被圈起来开发成收费旅游景点,有些还留在阿贡盖提牧场上继续日晒雨淋。这些石人“站着,等你千年”,不知能不能继续日晒雨淋地站着,“等你万年”?</p> <p class="ql-block">据《北史•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战士生前杀一人,死后则在墓前立一石,有的成百上千,以此来昭示突厥武士的显赫战功。现在虽然不知阿贡盖提草原石人是否为史书记载的原型,但可以肯定其代表着某种力量控制下的人格显示。</p> <p class="ql-block">目前对于石人的存在有多种猜测,有人说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惟一历史见证;有人说,是在伊斯兰教大举进入草原前,古老神秘的萨满教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有人说,高大的柱石、鹿石、包括石人,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虽然说法众多,但个人以为,这都是几千年来草原历史文化的原始印记。远古时代的中国,各地各族均以祖先崇拜的“多神”文化为主,毫无疑问,历经数千年而留存下来的草原石人,源于中华民族对自己英雄祖先的崇拜,可与全世界任何一处古代雕塑文物媲美,实在太珍贵了!其历史文化的地位,应该有资格进入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多么希望能在阿贡盖提牧场下车,亲眼见一见“鬼国”草原石人实物。心儿真痒!</p> <p class="ql-block">阿尔泰山的山地牧场原来是这样的:海拔越高,森林树木越多,牧场绿色也越多。</p> <p class="ql-block">绿色最多的地方,就是海拔最高的喀纳斯山地春夏牧场。深秋季节,沿途草甸金黄,落叶松生长在高岭,有的开始变黄、变红,有些则还在青翠中,五颜六色,又有蓝天白云衬托映照,金色草原在平坦中因树而有凸起变化,如此大美之景,拍摄哪里容得下呢?</p> <p class="ql-block">阿尔泰山海拔最高的地方,是春夏牧场。我们在托托里海峡谷和喀纳斯湖边所见牧场,水草十分肥美,在那里吃草的都是景点饲养的畜群,不是当地牧民的大规模放牧,不用转场。过了春夏,哈萨克牧民的牲畜,都已经转场去夏秋牧场了。</p> <p class="ql-block">原以为我们对阿勒泰四季山地牧场的欣赏,到喀纳斯夏季牧场景点之后就结束了。没想到次日早晨从喀纳斯景区驱车去哈巴县的新疆建设兵团,司机选择走了一条非旅游线近路——从当地哈萨克人牧场中穿行,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夏秋牧场之美。</p> <p class="ql-block">这是被群山环抱着的一片平坦山洼,一片如此美丽的金秋牧场。</p> <p class="ql-block">早晨阴云密布,为远处的高山和近处的牧场,披上了一层明明暗暗、白牛乳般的面纱,多么神秘,多么引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在阴暗逐渐走向明亮的晨曦中,缭绕云雾一点一点地散去,乳白面纱一点一点地撩开,金色牧场一点一点地苏醒。</p> <p class="ql-block">那羊群掀起的雾霾,那逐渐清晰的毡房和木屋,一切都是如此原始而真实。</p> <p class="ql-block">我发现了不带圈墙的毡房。白色圆锥形房顶,像三角形帐篷那样直接落地。这才是哈萨克毡房与蒙古包最大的区别,也是哈萨克族最古老最原始的正宗毡房!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这样一种原始之美,也许会被许多人忽视,却令我感到窒息和头晕,甚至不敢发声,担心车上突然出现“现代之音”,惊扰了我正在穿越的古老时代。</p> <p class="ql-block">此刻,阿尔泰山山洼里的夏秋牧场上,哈萨克牧民正在有条不紊地延续着几千年来的古老生活。他们对古老生活方式的坚守,其实不仅属于哈萨克传统文化,也属于我们汉族传统文化。四千多年前,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商王朝祖先王亥,不也就是个带领全族逐草而居,在黄河中下游以及在河北易水旁游牧的族群吗?人类文明,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畜牧业才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中原和南方地区,就再也看不到“逐草而居”的老祖宗生活方式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说古老,也还是有所改变。9月20日经过阿尔泰山低海拔山洼里的夏秋牧场的时候,看见许多哈萨克牧民,已经住进了条件比较好的平房,也修建了一些牲畜圈养栏。这里的牧民是不是不打算转场,就在夏秋牧场过冬了?</p> <p class="ql-block">看着眼前无比美丽的阿勒泰夏秋牧场,我思绪万千。中国有许多神话故事,是祖先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叙述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最真实、最古老的历史,这些神话故事无不打上“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烙印。所以对眼前的阿勒泰夏秋牧场风景,我是怀着无比虔诚和敬畏之心来欣赏的,用图文美篇记之,自己不忘,也留给后人知晓。</p> <p class="ql-block">不知现在还有多少哈萨克牧民后人,愿意延续父辈逐草而居的牧民生活,而拒绝走入中国现代化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不知中国将如何留住这阿勒泰山地最后的四季牧场?留住这些洒落在阿尔泰山周围的、无比珍贵的一颗颗金色宝珠?(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旅游摄影时间:2021.9.19-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