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法显故里仙堂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巍巍八百里太行,自北而南贯穿于中国大地的腹心,上接燕山,下衔秦岭,是中国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在这延绵千里的土地上,如珍珠般散落着一座座古都重镇,在太行山下形成了一条闪耀着3000年的文化走廊。襄垣就是这璀璨项链上的一颗耀眼夺目的闪烁明珠……</p> <p class="ql-block">铭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人“法显”。</p> <p class="ql-block">东晋高僧法显大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仙堂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境内,属太行山山脉,总面积22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素有“太行灵山”之称</p> <p class="ql-block">仙堂山最高海拔1750米,昼夜温差高达20度左右,利于红叶色素形成。山上的彩叶种类众多,既有红色的黄栌、橡树,还有黄色的落叶松、杏林等,加之以青松翠柏的点缀,一眼望去,黄色、红色、绿色斑斓交错,成为秋日里的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仙堂山素以雄、奇、灵、秀而著称,云雾缭绕,恍若人间仙境,故名仙堂山。登高眺望,重峦叠嶂,云雾弥漫,恰似九龙汇集于此,所以又称“九龙山”。</p> <p class="ql-block">山西襄垣仙堂山法显铜像</p> <p class="ql-block">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又名《高僧法显传》,简称《法显传》。中外交通著作。东晋释法显(约337—约422)撰。一卷。法显俗名龚,平阳武阳(今山西长治)人。三岁即度为沙弥,二十岁受大戒。慨于律藏残缺,不顾六十多岁高龄,自东晋隆安三年(一称于义熙中)与同学慧景等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抵天竺求法,经三十余国,于义熙八年经海道回国,历十四年,行程四万余里。据所见闻,纂为是编,九千五百余字。记述我国西北、阿富汗、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三十余古国的佛教文化、历史传说、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建筑造型、风俗习惯等颇翔实。所载信风,是我国文献中有关信风最早有系统的纪录。鄯善条记被流沙所埋没之古城方位、文化、风俗等资料。它是我国现存有关南亚和南洋最早的确切记录,是研究地理学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为世界学者所重视,有英、法、德、日等文译本。惟其受宗教的束缚以天竺为中国,而称中国为“晋地”或 “汉地”。有《汉魏丛书》本, 《四库全书》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法显传校注》本。另有清人丁谦《佛国记地理考证》、日本足立喜六《考证法显传》、以及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贺昌群《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等书可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以来多次在不同场合高度评价法显——</p><p class="ql-block"> ☆“中国高僧法显访问印度,写成象征中印友好交往的历史著作《佛国记》。”</p><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15日在巴西对印度总理莫迪说</p><p class="ql-block"> ☆“中国和斯里兰卡有高僧法显开启的千年佛缘。”</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16日访问斯里兰卡时说</p><p class="ql-block"> ☆“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西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说</p><p class="ql-block"> ☆“法显、玄奘取经时,印度的诗歌、舞蹈、绘画、宗教、建筑和雕塑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2014年10月15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代使节张骞、东晋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都曾经到过这里”。</p><p class="ql-block">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演讲时说</p><p class="ql-block"> ☆“在中印两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交往中,有东晋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向西取经的激励人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14日在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时说</p><p class="ql-block"> ☆“中尼山水相连,世代友好。1600多年前,中国高僧法显、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互访对方国家,合作翻译了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11日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发表署名文章</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7日,首届“一带一路”法显文化国际交流高峰论坛在法显故里襄垣举行,诸多外国政要专家学者来到襄垣,重点围绕“法显文化与‘一带一路’”开展主题演讲、交流研讨等活动,追觅1600年前法显的高风遗韵,深度挖掘法显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弘扬文明互鉴开拓进取精神。时任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发来贺信,向法显故里中国襄垣举办首届“一带一路”法显文化国际交流高峰论坛表示祝贺,盛赞中斯因法显大师结下千年佛缘,法显文化是连接斯里兰卡和中国的金丝带。</p> <p class="ql-block">法显出家所在的仙堂寺</p> <p class="ql-block">金阳红树间疏黄”的秋色在仙堂山间律动,与寺庙、宝塔、白雾、黛石、奇松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泼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他是第一个到海外取经的高僧,西行天竺,留下《佛国记》传世</p><p class="ql-block">一个有情怀的历史老师</p><p class="ql-block">一个有情怀的历史老师</p><p class="ql-block">原创09月29日 · 郑州市第二外国语中学教师</p><p class="ql-block">说起取经求法,我们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就是《西游记》的原型——唐代高僧玄奘。其实,比他早200多年的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高僧取经求法。花甲之年,远赴天竺,历经13年风雨,终于平安归国。一路跋山涉水,无数艰难险阻,法显以一己之身,改写了中国佛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1</p><p class="ql-block">为求真理,西行取经</p><p class="ql-block">魏晋之交的中华大地,一方面是战乱纷争,民不聊生;另一方面统治者却大兴佛学,麻痹民众。僧侣众多,佛寺盛行,加之佛学杂糅,典籍混乱,让当时的佛教人士普遍感觉,要为僧侣们找到一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戒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法显踏上了西行天竺,取经求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2</p><p class="ql-block">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古印度,自然成为佛教徒的精神圣地,有很多人都曾经想去虔诚学习,但是最终都是折戟沉沙,铩羽而归。西行取经的道路,不仅要面对人生地疏的环境,还有无处不在的各种危机。漫天黄沙,前路遥遥,已经年愈六旬的法显,毅然走在了西行的路上。从长安出发时五人,到了甘肃境内又增六人,十一个僧侣俨然成为坚定的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3</p><p class="ql-block">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路上的艰辛数不胜数。在沙漠深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穿过死亡之海,见到了汉代的楼兰故国,如今的绿洲之地——鄯善。千百年来,汉族与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相互交流,构成了兼具东西方特色的异域风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4</p><p class="ql-block">再往西,到达今天的新疆焉耆,这里的小乘佛教盛行,自然让追求大乘佛教的法显一行,觉得格格不入。短暂休息后,他们继续前行,这一次要穿越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法显等人硬是趟出了一条生命之路。在于阗古国,他们终于见到大乘典籍。然而,一心想去天竺的法显,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异域天竺,水路返乡</p><p class="ql-block">翻越葱岭,穿过瓦罕走廊,寒风和冰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最艰难的时候,法显 和同行的僧侣们,在漫漫长夜中瑟瑟发抖,是汉明帝梦见西天金人的故事,让他们终于挨到天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5</p><p class="ql-block">西方极乐是佛教徒的精神源泉,来到天竺的法显等人,终于可以一睹盛况。高大雄伟的佛像,巧夺天工的佛塔,浩如烟海的佛经,恣意地徜徉在佛学的世界。进入古天竺的法显,在许多国家留下了足迹。乌苌国里,第一次见识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宿呵多国,看尸毗王割肉贸鸽;犍陀卫国,见识阿育王的统治盛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6</p><p class="ql-block">从犍陀卫国继续南行,到达天竺诸国。在此期间,他的两个战友却永远地留在了异域他乡。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同行的人员中,有三人就此回国,而慧应则因病去世。在翻越雪山时,慧景又受不住寒流被冻死了。接连失去挚友的法显,更加明白此行的重要,向着天竺更深处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7</p><p class="ql-block">抄佛经,访名胜,坐而论佛,博采众长,在天竺的法显尽情吸收佛学经典。公元411年,距离他出发已经过去12年,法显终于踏上归国的路程。这一次,他选择海上征途,从狮子国乘船出发,暴风侵袭、海盗猖獗、方向难辨、民风差异,历经一年的艰辛终于回国。这一年他已经78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书译作,高僧留名</p><p class="ql-block">出走时已是长者,归来更是风烛残年。在青州登陆的法显,感慨着此行的九死一生,“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稍加歇息后,法显南行到建康,在一座寺庙里开始整理自己的天竺之行。一方面翻译佛经,另一方面记录见闻,他的《佛国记》就此诞生,后人也称之为《法显传》、《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8</p><p class="ql-block">以游记的形式记载地理历史,是研究古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重要文献。一路西行,一路见闻,东归蹈海,再添新程。途径中亚、印度、南洋诸国,详细记载着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等。这是中国与印度之间海陆交通的最早记载,在世界地理学和航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9</p><p class="ql-block">更难能可贵的是,法显关于西域和古印度的记载,已经是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印度虽然也是文明古国,但是自然灾害频发,遭受外族入侵,许多历史文化出现断层。而法显到达印度时,正是笈多王朝时期,《佛国记》成为重要的补充文献。而他们在西域的经历,更是填补了鄯善、于阗、龟兹等文明古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10</p><p class="ql-block">寻得戒律的法显,把佛学经典系统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推广,更是让佛教在中国开花结果。对于翘首期盼的信徒们,法显的译经宛如及时雨,给了人们很大的精神慰藉。也许是修身养性,也许是佛法精湛,耄耋之年的法显寿终正寝。三岁为沙弥,二十受大戒,六十远西行,八十终归老,法显的一生足够光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与前辈张骞、甘英相比,法显走得更远。而真正到达印度,法显是有迹可循的第一人。“故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反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在他之后,唐代的玄奘、义净遵循而来,西行取经。一代高僧法显,值得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仙堂山,山下漳河龙凤滩激流。</p> <p class="ql-block">漳河三漳合流</p> <p class="ql-block">三漳合流白水泉瀑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