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记原铁道兵第三十七团、三十八团部分老兵,来到了曾于1</b><b style="font-size:18px;">963年初,</b><b>在浙江省景宁县修建的一条国防战备公路上,故地重游,寻找青春足迹,回顾当年的军旅生涯。</b></p> <p class="ql-block"><b> 作者:原铁道兵第八师陈水根</b></p> <p class="ql-block">你们匆匆地走来,又匆匆地离开,在偏远山乡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你们年逾古稀,白发苍苍,却步伐坚定,在畲乡留下矫健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后再次出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岁月沧桑,却始终抹不去你们青春的足迹,历史的长河依旧见证着你们曾经的辉煌。我同年入伍的嘉兴战友刘樟根打来电话说,他和曹元峰、俞福高老领导一行四人在松阳,他俩非常想来云和,很想到景宁东坑去看看。1984年部队裁军100万,铁道兵军转工,我们都转业回浙江,三十多年没见面了。我和时任铁道兵第八师司令部军务科长曹元峰,时任师后勤部政治处主任俞福高,后勤部参谋刘樟根,同在内蒙古科右中旗的师机关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接到战友的电话,我记忆的闸门随之打开。云和、景宁曾是我们铁道兵第三十七团老一辈战友流过血汗的地方。1961年年青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又逢困难时期。铁道兵八师从我省的杭嘉湖地区招初中、高中、中专毕业生,新中国第一批文化兵2000人。在新兵连训练结束,因身体健康原因退兵1人,1999人充实到部队。当时,师、团、营领导多次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文盲和刚经过扫盲初识文字的干部,如何领导这批文化兵。这批文化兵大部分都分配到连队锻炼,除了体力劳动没有老兵强之外,他们个个都是能人。有人会出黑板报,也有了吹、拉、弹、唱的文艺活动骨干,部队很快就活跃起来。他们有文化,有思想,很快就成了部队操作机械骨干力量。他们中共有688人提干成为军官,当年国家困难,很多人依恋江南鱼米之乡,吃不了铁道兵部队的苦早早退伍,或提前转业了。曹元峰、俞福高他们却和众多战友一起,坚持到铁道兵解散后才转业回乡。</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从云和(当时云景一县)走向全国,虽然已年逾古稀,往事如烟始终在梦中萦绕,才有了这次的圆梦之旅。初冬的早晨,增加了几分凉意。我们早早就出发,俩位老领导在去往梯田的盘山公路上说:云和这几年的旅游宣传搞得很不错,梯田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杭嘉湖地区的年青人,老人都知道。很多人听了电 视的宣传,又听了小长假和周末来梯田玩过的人,众口相传说很好,大家都有想来这里看看的欲望,嘉兴市老年大学的学员还专程跑到这里拍摄美景。我也趁机以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着梯田的历史和今天,景区云海、石寨、溪流、瀑布、雾凇、竹海等四季变化,能称为“中国最美梯田”的自然景观,“云上五天”的爱情故事,每年的开犁节和这里的人情风俗。车停观景台前,大家就纷纷拿来出摄像机,手机留影,眼前的景物真实地记录下来。车行在平坦宽敞的云景公路上,作为老一辈修路人,他们特别感慨公路的巨大变化,把现代化公路与五十多年前的公路进行着对比。俩位老领导,不断地感叹着云和、景宁城市变大、变美。他们说连街道、河流都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已经很难找到历史的痕迹。车子快到东坑时,曹元峰突然叫停车。下车后,他快步向一座小桥走去,我们随之紧随其后。在小桥边我们看到丽水市交通局立的一块铁牌上书:洋桥头桥:线路编号名称,省道330瑞东线(原56省道),建成时间:1963年,桥长27.8M。曹元峰激动地指着小桥说:“这桥他们连队施工的,有一次,他由于安全带没系好,还差点掉进溪涧里。质量很好呢,是按照铁路桥的要求施工,50多年桥身依然没变,再过50年也不会变!”别小看这小桥,它是浙江瑞东线(原56省道,)景宁东坑通往文成西坑。连接着云和、景宁文成、泰顺到福建省。1962年底,许世友将军下达了铁道兵承建这条战备公路的战斗命令。1963年初铁道兵第三十七团、三十八团就战斗在这条国防战备公路上了。时年,面临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施工条件更差,没有机械,全靠抡铁锤打钢钎、人工挑泥土、抬石头,劳动强度很大,时间紧工程任务重。全体干部战士发扬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按时完成了施工任务。叶剑英元帅为铁道兵题词赞曰: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在东坑吃过中餐,曹元峰很快就找到一个当地老人了解情况,并在她的带领下,找到了当年部队的驻址,在那里拍照留念。他对镇上两座木拱廊桥情有独钟,激动地指着下廊桥说:当年我们连队每天施工都是从这座桥上经过的,时过五十多年,它风雨无阻依然屹立在溪涧之中。这次圆梦之旅,曹元峰、俞福高都非常激动、兴奋。他们在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寻找青春的足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