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兄弟的酒

横眉

从没想到我这样一个从不喝酒的人因为酒认识一个人,更没想到被我视为莫逆的这个人就住在阳明河畔的明阳村,距寿阳侨置地的旧城庄村仅有十余里。加上这层渊源,无形之中,我们的关系就亲近了许多。 据史料记载,晋末以后,寿阳一带战乱频仍、干戈不息,遂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迁山戎外出,徙寿阳民三千户于大陵城南十里,别置“受阳”县。直到隋开唐十年(公元590年),全国统一后,才将“受阳”县迁回原寿阳县城,寿阳县在外漂泊寄治了整整142年,还被少数民族讹称“受阳”189年。 水是万物之源。 文水河流众多,大的有汾河、文峪河、磁窑河,小的有瓦窑河、饮马河、白石河、头道川河、二道川河、三道川河等,但没有一条源于文水,便是以河名城的文水也不例外。所以,才有了“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了文水。”一说,其实文水的河也不全都源自交城,如穿境而过的汾河,源于清徐的磁窑河、白石河,源于汾阳的头道川河、二道川河、三道川河。 阳明河系磁窑河支流,传说明朝圣贤、心学大师王阳明经行此地,见这里黄土遍地、民不聊生,便停留下来,带领当地百姓开荒拓土、大兴水利,引黄河水源,造福百姓。人们感念王阳明的功德,便把这条河称作阳明河。或许是老百姓认为王阳明改变了洪水互夺、竞相争道的状况,有意把阳明二字颠倒,把其驻足之地命名为明阳村以为纪念。从此,静水流深、土地肥沃,村富民丰、枝繁叶茂,因人口增长迅速,析为南明阳、北明阳、西明阳。 我这个兄弟就是西明阳村人,他的酒厂就坐落在阳明河畔。 酒是精神之魂。 在我的印象中,文水就是交城,交城就是文水。山连山,水连水,山穷水恶,沟壑纵横,不是什么好地方。别看名字秀雅,以城而居,大凡有好名字的地方都不怎样。酒香不怕巷子深,不然起那么好的名字干什么?但西明阳一行,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 西明阳位于文水县城东南7.5公里处,西邻文峪河,东邻磁窑河。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这里种的高粱颗粒饱满,具有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食用适口性差等典型品质特点,是酿造白酒的上好原料。 据村里一位八十岁的老人讲,文水的水好、高粱好,所以酿出来的酒就好,尤其是我兄弟杨刚酿出来的酒更好,因为酿酒的人实诚。人实诚,酒就实诚。 我是个不懂酒的人,平时也几乎滴酒不粘。但喝了杨刚的酒,一不上头,二不难受,似乎还有一些依恋。所以,我特意带了我尊敬的白老师、孙老师、两位张老师和我的好兄弟边总一行从寿阳前往杨刚兄弟的酒厂,考察酒的品质,挖掘酒的文化。 杨刚兄弟是个实诚人,大嗓门。知道我带人来,竟然还有些紧张,只会一遍又一遍给大家讲他酿酒的秘诀,用什么品类的高粱啦,酒粬的选配啦,包括温度的掌控等等,一点儿也不知道有所保留;讲完了就带大家到制作间,浸泡、蒸煮、摊凉、拌曲、发酵、蒸馏,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地示范,把我们当成了专业的检查团,一个细节也不肯放过,并把头泡酒端给每个人品尝。看到大家赞不绝口,就傻傻地笑,整张脸都笑满了酒花。 即便他请来的那位八十岁的老人,也只会一个劲地讲:西明阳的酒,好喝不上头;喝了西明阳的酒,能活九十九;喝了西明阳的酒,能走一百六。整得就跟广告词似的。我知道杨刚兄弟的酒好,可我是来挖掘文化的,这爷儿俩却没有讲出一点点文化来。而且介绍完酒以后,就再没有话说,只知道一个劲地续茶递烟,小小的办公室烟雾缭绕,硬生生地把不抽烟的张老师们给熏到了院子里。即便外面下着些小雨,他们也不肯回来。 所以我提议大家到五公里外的旧城庄转转,或许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酒的文化,找到我的依恋。 旧城庄很大,大到跟东旧、西旧连到一起。放眼望去,一排排高大、整齐的房子,再也寻找不到寿阳侨置的痕迹。偶有一两处高大、破落的院子,怎么看,也看不出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模样。问询村里人,知道有那么回事,但远没有我们寿阳人那么热切,我严重怀疑,旧城庄里早已没有了寿阳人的后人。唯有那平坦的地势、宽阔的村庄,让人相信这里曾经确乎是个县城。 伴着浓烈的牛羊粪的味道,我们遗憾地离开了旧城庄。“昔号平陵城原是旧,今存古道壁兰自新”、“西乃平陵章率旧,城徙人杰夙文村”辞句带给我的探幽之情荡然无存。 直到我们坐在餐桌上,品着杨刚兄弟的酒,听杨刚兄弟一遍又一遍说“感谢”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杨刚兄弟的酒萃取了文峪河的淡雅和清纯,汲取了磁窑河的直率和雄浑,密封了红高粱的厚重和醇香,蒸煮了吕梁山的坚韧和挺拔。从而让杨刚兄弟的酒有了水的气韵、山的性格,醇厚、甘甜、实诚、劲道。 <p class="ql-block">文水是酒的故乡。阳明河从浩荡的黄河走来,经过无数次的分流,艰难地来到这里,仍然保持着它特有的清澈;杨刚兄弟在清澈的阳明河畔长大,虽经市场大潮的冲刷洗涤,依然坚守着祖先们忠厚憨直的品质;取清澈为酿,浸忠直为酒,从而让杨刚兄弟的酒有了水的灵魂,山的精神。</p> 这就是文化。 或许,只有杨刚兄弟的酒里才珍藏着一千四百多年前“受阳”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