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深秋邯郸纪行

龙行天下

<h3>龙行天下,闻道在途,知行合一,游学相长。</h3><h3>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精进无休!</h3><h3>感恩家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共同成长!</h3> <h3>公益大讲堂发起倡导并力行组织知行合一、游学相长的闻道之旅公益文化主题游活动,一直行进在路上......欢迎大家的积极参与!</h3>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十一长假期间,我的闻道之旅继续行进在路上,再度应邀前往武安古武当山组织并参加第七届国际武道文化教育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借着往返行程的时差,深入游访了邯郸这座有着三千年厚重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p> 第七届国际武道文化教育艺术节 <p class="ql-block">曾多次前往邯郸,更是无数次的途经这里。</p> <p class="ql-block">邯郸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有3100年的建城史。邯郸是华北地区和晋冀鲁豫四省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各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交通便捷。邯郸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唯一具备铁路、公路、航空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邯郸,河北省辖地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河北省南部地区中心城市 。截至2020年末,全市总面积12066平方千米,下辖6个区、1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p><p class="ql-block">《汉书》记载,“邯郸南据大河(古黄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若不胜秦,必重赵,赵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可见邯郸地理位置之重要。<br></p><p class="ql-block">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铁路、京广高铁纵贯南北,邯长铁路、邯济铁路横跨东西,邯黄铁路直通黄骅港口,京深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太行山高速公路贯穿南北,青兰高速公路、邯大高速公路横跨东西,邯郸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支线机场。</p> <p class="ql-block">邯郸是一个从未改过名字的城市。她古韵犹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br></p><p class="ql-block">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p><p class="ql-block">战国邯郸为赵国都城,魏县为魏国都城;</p><p class="ql-block">汉代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p><p class="ql-block">邯郸临漳县先后为曹魏、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p><p class="ql-block">北宋,大名府成为北宋陪都;</p><p class="ql-block">清代,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p><p class="ql-block">邯郸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拥有涉县娲皇宫、广府古城2处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 名称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说法1: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出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丹。邯郸即日出日落之地。</p><p class="ql-block">说法2:邯郸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过去是有邯郸这个姓氏的,邯郸是一个复姓。</p><p class="ql-block">说法3:《汉书·地理志》中魏国张晏提出:“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郸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p> <p class="ql-block"><br>邯郸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历史上的赵国总计经历了158年光阴,历经8代国君,其中赵武灵王的名声,响誉华夏,赵王城遗址占地面积为518万平方米,远看遗址明显的环状高坎,就是城墙的基础,城里居住数万人,在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秦国灭,秦统一了北方六国。<br></p><p class="ql-block">赵王城遗址公园位于赵王城遗址西部,是依托遗址而建的集文物保护、生态建设、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面积8200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建王城于此,前后计158年。该城址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池组成,平面呈"品"字形状。西城近方形,边长1420米,四面城墙保存完整,残高3--8米,内有5座大夯土台。位居中部偏南的龙台,是赵王城的重要建筑,台基东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p><p class="ql-block">赵王城遗址是战国时期赵国王宫所在地,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战国时期的王城遗址,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建设的珍贵文物,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有赵王城博展馆,建筑面积5400平米,布展面积3300平米。该馆是赵王城遗址公园标志性建筑,展览定性为以展示赵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展馆,用历史的文化符号和现代理念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赵国历史文化演变和经典故事,力争建成邯郸乃至全国研究展示赵文化基地,创全国一流战汉文化的优秀博展馆。</p> <p class="ql-block">赵王城遗址公园包括三大圈层、七大园林和三十个景点。</p><p class="ql-block">第一圈层展示赵文化,包括赵国图腾文化和赵国许多重大事件,建筑有赵文化的博展馆和赵国的园林、赵圃。</p><p class="ql-block">第二圈层与东部保护区的龙台在一条中轴线上,反映战国时代赵国的“礼、祀、戎”文化。礼仪文化,包括朝堂礼仪、觐见礼仪、诸侯会盟礼仪等。赵国朝堂礼仪从入口中轴线开始烘托气氛,使人感受到龙台的威严。会盟礼仪拟通过一一座建于水中的“渑池会馆”来表现秦赵渑池会和蔺相如的慷慨机智。祭祀文化再现赵国的祖先祭祀、水神祭祀和山神祭祀。“兵戎文化” 要体现出赵国的胡服骑射精神,在这条中轴线上设置有点将台、演兵场、营案、“军市”、“舟兵古渡” 以及复原一段城墙等。</p><p class="ql-block">第三圈层拟通过列国驿站等建筑表现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文化。总体上,东西两个区域功能不同但又互相结合,用一条旅游路线串起来,新景观与原汁原味的古董相互印证,在西部体验文化,到东部感受震撼。</p> <p class="ql-block">南大门外形宛如战国时期古城墙,正对着一条长达158米的的“历史长卷”,象征着赵国定都邯郸的158年历史;“历史长卷”北面的赵王城遗址博展馆,形似一个梯状的土台,外观造型与古城区内的“龙台”极为相似,显现着古朴的风雅和历史的沧桑。</p><p class="ql-block">整个园区除道路、景观之外,全部实现绿化,种植各类花卉、树木数百个品种,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天蓝地绿、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p> <p class="ql-block">遗址公园从南大门进入,这是正门。这里面是文化展示区,是赵文化主题公园。从南大门进来可看到一座赵武灵王的大型雕塑,北行,是一条长158米的“历史长卷”。“历史长卷”由众多花岗岩做成的竹简组成,每个竹简都记录与雕刻着赵国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语典故。长卷之所以设定为158米,是因为赵国在邯郸定都158年。</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有一个很长的历史年代表,上面记录了赵王城的建设历程和年代发展大事件。我们随着向前的步伐,可以完整的了解到赵王城的发展历史,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遗址公园的主轴线是一条又长又宽阔的笔直通道,两面是非常茂盛的绿化植被,可以供人休息使用。沿着道路一直走,可以到达展馆和纪念馆。里面陈设了很多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遗址南侧,现有一个村庄名叫“赵拔庄”,就是这一历史的缩影。在当地留有一个民间俗语叫“先有赵拔庄,后有赵王城”。战国末期,秦朝吞并赵国以后,曾对赵国王城进行焚毁,此后赵国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2000多年过去了,赵王城只剩下纵横与田野之间的一条条土垅和土台,一切繁华尽湮没于尘土之中。</p> <p class="ql-block">龙台</p><p class="ql-block">宫阙万间都做了土。</p><p class="ql-block">几度春秋,沧海桑田的变迁,让人莫名的失落和惆怅,</p><p class="ql-block">这苍苍黄土掩埋了过往的繁华和沧桑,也印记着这个王朝曾经的辉煌和毁灭。</p><p class="ql-block">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西城比较完整,近正方形,边长约1420米,遗址上现存五座大土台。其偏南有一座长285米、宽265米、高19米的“龙台”,是当时宫殿主体建筑基址。由“龙台”往北尚有两个大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在中轴线两侧还残存着地面夯土台。</p> <p class="ql-block">“历史长卷”的北面下沉广场,是整个公园的精华部分—赵王城博展馆,其建筑形状为一个梯状的土台,外观造型与古城区内的“龙台”极为相似,并透露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建筑面积5300多平方米,分为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博物馆是一座全面、集中展示赵王城和赵国历史文化的主题性展馆。整个展览将采用文物、围片、投影、雕塑、大型多媒体场景、幻影成像、动画、互动项目等多种展览表现手法,展示赵国历史文化和赵王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文学家刘邵写道:赵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p><p class="ql-block">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赵王城的恢弘气势。</p> <p class="ql-block">赵文化</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赵武灵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效法的杰出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他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四位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位。</p><p class="ql-block">赵文化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赵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到邯郸,必游武灵丛台。</p><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是邯郸古城的象征,是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丛台高28米,是观看军事演练的场所。赵国曾国力孱弱,武灵王即位后,让赵国上下改穿北方少数民族的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华大街西侧的丛台公园中心处,为园内的主体建筑,是赵国邯郸故城中的一组重要建筑群,亦是邯郸古城的象。根据其出土文物考证,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年—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即位后,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位于战国“七雄”之列。当时操练的场所,便是在武灵丛台。武灵丛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 史载,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现所见的丛台为清朝同治年间重修,以后又进行过重修。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几次大的维修,逐步修建了以武灵丛台为中心的丛台公园。</p><p class="ql-block">丛台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由青砖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南北各开一门,进南门沿台阶拾阶而上,可达台的中层,中层台面有武灵馆、回谰亭等建筑。由回谰亭往东进门楼,顺台阶环绕而上,可达丛台的上层,上层台面为圆形,建有据胜亭,面积100平方米,高13米,为四角攒尖重檐,亭角微翘,丛台的四周遍布花草。</p> <p class="ql-block">在迄今2000多年间,历代史籍对丛台颇多记载,更有唐代以来诗人词家凭栏吊古的百余首诗文辞赋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较之原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是赵都历史的见证。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沿丛台南门拾阶而上,甬道右侧壁镶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字石刻,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国民第二军军长关中胡景翼所书。“字仿六朝,虽非古物,而峰棱整洁,颇觉古气郁盘”。据1939年《邯郸县志》记载:台之南北城垣上原各有门,门各有额,南曰“滏流东渐”,北曰“紫气西来”。因邯郸城南有滏阳河,河水东流,故言“滏流东渐”,邯郸城西有紫山,山间常有雾气缭绕,又故言“紫气西来”。南门高阶上耸立一碑,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61年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在石碑阴面刻有“武灵丛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冀南书法名人李鹤亭所书。</p> <p class="ql-block">赵武灵丛台遗址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灵丛台正南方,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安徽籍的邯郸知县邓云台和任县主簿永宁县任王所重立,大致原意是记载重修邯郸城记。现碑文已模糊,碑额也没有了,只有碑身和赑屃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块碑的前方</span>地面上,是2011年9月30日由市政府设立的铜雕“邯郸城市原点”标志。上面标明坐标为东经114°29′2″,北纬36°36′55″,高程57.03米。象征着此地为邯郸市的中心原点。</p><p class="ql-block">“城市原点”标志设在丛台公园“武灵丛台遗址”石碑南侧,以相切圆来塑造原点所在,各个圆相切在原有石碑处,形成从原有石碑繁衍生息的感觉。中心原点以铜质打造,用和氏璧为原型,周边采用放射式地铺,犹如太阳散发万丈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丛台之侧,还有闻名的“二度梅”。</p><p class="ql-block">《二度梅》又名《重台别》(重台即丛台),讲述的是唐肃宗年间,家居邯郸的礼部尚书陈日升有一女名陈杏元,才貌双全、聪慧过人。陈杏元爱梅花傲骨高洁,庭中种有梅花一株,每逢时令,满树冷香、目尽清姿。</p><p class="ql-block">梅良玉的父亲梅伯高为陈日升故友,被奸相卢杞陷害满门被斩,唯有梅良玉侥幸被人救出,送至陈日升家中。而梅良玉来陈府前数日,陈杏元庭中梅花忽凋零满地。待到梅良玉来府,才知这兆头应在了他的身上。</p><p class="ql-block">美人多才,少年风流,一对才子佳人逐渐生情相爱。不想北国忽然南侵,卢杞上本奏于肃宗,以陈杏元和番北地。</p><p class="ql-block">君命难违,梅良玉与陈杏元在丛台涕泪相别。今天的邯郸丛台据胜亭东门上方,便有邯郸著名书法家李鹤亭根据这个故事题写的“夫妻南北兄妹沾襟”门额。</p><p class="ql-block">陈杏元行至昭君庙时,念及昭君和番之苦,自己别爱之痛,纵身跃下悬崖,幸被一老妇人救起。而梅良玉则金榜题名,得以为父申冤,又与陈杏元重逢。两人完婚之日,陈杏元庭中梅树花开二度,香满庭院。</p><p class="ql-block">故事的结局,明显是蕴含了苦尽甘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寄望。1959武汉电影制片厂以《二度梅》为题材拍摄了同名汉剧电影。</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诞生/出生地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公园内西南部。</p><p class="ql-block">据《史记》第六卷《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于秦昭王48年正月生于邯郸,其父曾住在当时的赵国古都邯郸,见到大商人吕不韦的爱姬(史称“赵姬”),悦而取之,生始皇。秦始皇出生的确切地点在当时的赵都邯郸的廓城(大北城遗址)温明殿遗址和丛台以南,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公园西南的朱家巷一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邯郸市将丛台公园原动物园区改造为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2001年11月9日,邯郸市政府作出决定在秦始皇出生地附近的城区建一座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展出了当地战国时期出土文物和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溯嬴姓渊源,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八恺之庭坚),皋陶生于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p><p class="ql-block">嬴姓赵氏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伯益的十五世孙。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青铜甬道铭文》:“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嬴姓赵氏由来。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赵非子因功封于秦亭,后来发展成为秦国。周幽王时造父嫡系五世孙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侯。自叔带以下,晋国赵氏益兴,五世而至赵夙。春秋末期赵氏与晋国韩氏、晋国魏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p> <p class="ql-block">来到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全长540米,整体建筑特色为青砖黛瓦,承袭战汉及清末民初风格,以商业为根,文化为魂,融文化、商业、娱乐、旅游为一体,打造夜经济网红打卡地:南城墙、万宾楼、回车巷、和氏璧造型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历史的王国,也是中华成语典故的王国,单这座王城就为后人留下了大笔的文化遗产,据统计与这座王城有关的成语多达一千五百之多: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千百年来,这些典故在大浪淘沙中沉淀而来,它们言简意赅、精妙绝伦、富有哲理又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漫步在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邯郸学步雕塑(学步桥)、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罗敷雕塑、武灵丛台、七贤祠、回车巷、插箭岭等。</p> <p class="ql-block">邯山书院,位于邯郸市丛台区串城街南段,是当时知县魏楠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为冀南豫北一带最高学府。后历任知县都有人为它筹资捐款,扩建校舍,添加设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时邯郸县知县龚彦师呈请将邯山书院改为邯郸县立高等小学堂,这是邯郸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p><p class="ql-block">邯山书院从创建后的157年间,培养出了不少的生员和童生;从1902年开始,变身为“洋学堂”,又培育出不少的知识分子。邯山书院确实是邯郸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李景濂故居,或叫原市法院旧址,老法院旧址,位于邯郸市丛台区城内中街35号(串城街),民国建筑,1949年后为法院所在地,所以或称老法院。</p><p class="ql-block">李景濂(1869—1939),字佑周,直隶广平府邯郸县城南门里(今南门里南大街路东)人。 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进士,为三甲第150名,为本科进士之末,此后科举制度即行废除,成为“中国最后一名进士”。</p><p class="ql-block">民国后,担任议员期间,李景濂拒收袁世凯的高额贿赂,坚决反对恢复帝制;反对“联省自治运动”,斥责联省“实则自亡之道而已”、坚持中国必须统一,不能分裂。李景濂不仅在行政任过内阁中书、学部总务司案续科主事、直隶学校司编译处编也在多个大学担任过教师,还担任过北洋大学堂帮办、直隶高等学堂教务长,也在直隶文学馆任过副馆长,还是两次入选众议院议员、两次入清史馆,当过总统府政治咨议。</p><p class="ql-block">李景濂国学深厚,亦提倡孔教为国教,还与同榜进士沈钧儒,大总统徐世昌,同乡永年胡景桂、成安王雪涛,同科状元刘春霖,以及李叔同等名人交游。 </p><p class="ql-block">李景濂在政治、教育、文学、史学、慈善以及发展家乡民族工商业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并且桃李满天下,包括冯友兰、顾颉刚、朱自清等。一生著作很多,包括《学部调议存稿》《左氏管窥》《左传讲义》等,其撰写了清史《刑法志》和数十个本传。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近1500页文稿。曾获得光绪帝的“恩赏”银牌,以及民国政府颁发的嘉禾勋章和文虎勋章。</p> <p class="ql-block">慈禧行宫,或称邯郸行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城内中街(串城街)东侧,原邯郸专署院内北侧,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绪帝逃命西安。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回銮,邯郸行宫为慈禧所建行宫之一。据《邯郸县志》记载,1901年11月慈禧太后驻跸邯郸。</p><p class="ql-block">行宫典型的北方复式四合院,前后南北两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前院接待朝拜、奏请、议事;后院房前植有腊梅,环境幽静,为慈禧太后休憩之处。</p><p class="ql-block">前院有正殿和东西厢房,正殿面阔三间13.10米,进深三间9.05米,高8.70米,五架梁前后出单步廊,灰瓦大式悬山顶,为七架梁前后廊式的砖木结构,圆檩方椽,明间隔栅;两次间为坎墙隔栅。后墙中央,还留有一扇门与后院贯通。东厢房面阔三间9米、进深1间、灰瓦硬山顶。</p><p class="ql-block">后院现存西楼二层,现还能辨认出原面貌,面阔3间,五架梁,单步前廊,虽然经过多次维修改造,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它原来的面貌的影子。其余的建筑,有的已经被拆毁,院内还建有许多处小房。因为年久失修和长期的雨水侵蚀,大部分房屋顶漏雨墙体裂缝,房屋已成危房。</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又称蔺相如回车巷,位于战国时赵邯郸内城南门里路西(今邯郸市丛台区串城街南段)。是一条长约75米,宽2.3米,为古代一车之距,呈东西走向的巷子。相传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p><p class="ql-block">蔺相如回车的故事,史书多有记述。其实,真正的回车巷在内的古赵都邯郸大北城的多数遗迹,早已淹埋在今市内6-10米深的地下了。眼下所看到的回车巷旧址,是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根据百姓传闻,在此巷口处的墙壁上书写镶嵌了“蔺相如回车巷”六个石刻大字。1981年进行维修并建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亭高4.4米,宽2.3米。 碑文记载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为廉颇回车让路,争取将相和好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碑记</p><p class="ql-block">七雄争霸,秦为最强,素怀一统天下之志,因恃其强,屡犯赵境,赖廉颇力拒,终莫能入。时有蔺相如者,尝完璧归赵,渑池赴会,两屈秦王,屡建功勋,位在廉颇之右。</p><p class="ql-block">廉颇自恃有攻城野战之功,耻居相如之下,怒甚,扬言欲羞辱之。一日,相如外出,行经狭巷,遥望廉车驰来,不忍将相水火殃及国家,遂避匿于旁巷之中。是以国计为重私怨为轻之义举也。</p><p class="ql-block">世人不悟,皆以相如为懦夫;而廉颇亦不谅其情,日益骄横。迨河东人虞卿游赵,往见廉颇,责之以理,晓之以情。廉颇大惭,遂肉袒负荆,亲造相府,长跪庭中。相如趋前答拜。自此将相和好,赵国日兴。</p><p class="ql-block">相传此地为蔺相如旧日回车之故址,明代万历十二年曾建碑于此,后破损无存。</p><p class="ql-block">今重立此碑记。</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四日立)</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所在的邯郸道(俗称串城街),是一条战汉风格的历史街区。是古代邯郸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的故里。武灵阁、玉皇阁、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蔺相如府、将军府、学步桥、慈禧行宫、邯山书院、张国彦宗庙、王琴堂故居、赵阙、清真寺、河北银行旧址、骑兵雕像群等人文景观荟萃。</p> <p class="ql-block">郝大猷(1550年—1609年),万历年间进士,直隶广平府人(河北省邯郸市串城街郝家巷里)。任济南府推官,升吏部稽勋司主事,转考功司员外郎。官至山西按察使。</p><p class="ql-block">郝大猷自幼奋发努力,寄托着几辈人的希望,万历八年(1580年)与张国彦的儿子张我续同榜中进士。郝大猷从济南府推官做起,在官途上浮沉几十年,最后做到山西按察使。</p><p class="ql-block">邯郸流传着一个《牌坊摞牌坊》的故事:明代刑部尚书张国彦的家人,在城内南门里修建了一座石牌坊,由于这个石牌坊占地面积大,占到了郝大猷的家门前,郝大猷家人当然不同意。但张家却说,如果你家有人能当上大官,就可在我这个大牌坊上再修一个小牌坊。几年之后,郝家后人刻苦用功,学成赴试,果然当上了大官。张国彦遵守诺言,让郝家在自家的石牌坊上又修建了一个郝氏小牌坊。张、郝两家同乡同里又同朝奉君,关系很好。在明代万历年间的邯郸城里,郝大猷家族成为仅亚于张国彦的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来到邯郸,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总想寻觅点什么……</p><p class="ql-block">古城今址已是高楼林立,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让这座三千年的古城显露着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古老的邯郸人曾经历经磨难,却又依然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来到磁县有名的溢泉湖。</p> <p class="ql-block">溢泉湖位于邯郸市磁县县城西3公里处,滏阳河源头,东武仕水库之畔,度假村建筑群错落有致,森林植被茂密,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湖光水色交相辉映,轻舟点点,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2009年升级为省级湿地公园,为磁县境内首家省级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秋江晓望&nbsp;</p><p class="ql-block">唐 · 皮日休</p><p class="ql-block">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p><p class="ql-block">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博物馆占地7.8亩,建设总面积5000平方米。由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结合了磁州窑的特点,在建筑形制上以“窑”为中心,以“弧”为展线,上下分两层,内设四个大展厅,并设有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文物修复室、陶吧等。</p><p class="ql-block">磁州窑博物馆展线总长度480米,展出文物400件,图片278张,其它辅助展品186件。该馆陈列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序厅——黑与白的艺术;第二部分:窑火初燃——北朝隋唐时期;第三部分:化境黑白——宋金元时期;第四部分:余韵悠长——明清民国时期;第五部分:美器由来——烧造工艺。</p><p class="ql-block">序厅——黑与白的艺术</p><p class="ql-block">序厅外形为磁州窑典型的馒头窑形状,居于博物馆的中央位置。序厅圆形内墙以烧成色壁砖和匣钵为装饰,突出表现“窑”的氛围。正中墙体上有大幅“观台窑址”喷绘照片,照片上有馒头窑、漳河、黄土地和陈列标题“黑与白的艺术”。照片前面为黑白两块相互连接的落地长方体块石,分别镌刻着中英文前言。顶部装饰系两个层次构造的白地黑花大龙盆“龙纹”图案和龙凤罐“葵花纹”图案,外沿为放射状铝合金格栅吊顶,寓意磁州的泥土经过磁州窑的幻化,变为“黑与白的艺术”。悬挂于东壁的灯箱带和西壁的电视组合,与正面装饰共同构成序厅的第二层次。东壁灯箱带展示的是国际、国内各大馆的磁州窑藏品。西壁的电视组合滚动播放磁州窑博物馆简介。整个序厅采用深色陶砖地面。</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窑火初燃</p><p class="ql-block">展览磁州窑北朝至隋朝的产品,展品多为以生产白瓷、黑瓷、青瓷为主的北方民窑。</p><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化境黑白</p><p class="ql-block">是整个陈列的核心展厅,将各个时期的磁州窑文物,特别是宋金元鼎盛时期的器物集于一堂。该展厅展品有金代龙纹大盆、金代梅瓶、元代龙凤罐等。该展厅还包括瓷枕厅部分。该部分展出了宋金元不同时期的瓷枕百余方。</p><p class="ql-block">该展厅在传统的器物展示基础上,在内容设计上深“挖”瓷器的内涵,分别提炼出诗词曲赋150篇,装饰图案206幅,历史故事20则,装饰技法60种四项内容。设置了专门的展架,配以四个电视播放器分别滚动播放上述四项内容,同时,由动态展示转入静态显示,即在展线上另设置电子触摸屏,将上述四块内容装置进去,供观众触摸检索;同时,该展厅设置了书架,将涉及上述内容的有关书籍固定在展线上。</p><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余韵悠长</p><p class="ql-block">该展厅一方面展示了明代磁州窑中心转向彭城窑,彭城成为“北方瓷都”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将田野考古和博物馆陈列这两个专业结合起来。该展厅有瓷片柜、瓷片架和一个可直接用手触摸的瓷片箱。大体量的瓷片墙则表现了观台窑址四个考古阶段的地层情况,反映窑址地层构造和地层风貌。与瓷片柜、架、箱和瓷片墙相连的是模拟遗址场景,场景面积12米×7.5米,现场为框架玻璃平面,高12厘米,玻璃板下面是布满瓷片和草丛的遗址原始地面。遗址背景片18米×3.2米,背景片前配置不同类型磁州窑的结构图和考古现场照片。</p><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美器由来</p><p class="ql-block">占地726平方米,展示了磁州窑全场景生产工艺,采用1:1的比例,用实物、雕塑、模型、背景画、投影、灯光、拟声等手段,展现了取土、炼泥、成型、施工、装饰、入窑的制瓷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此次因参加古武当山论剑等一系列活动之故,行色匆忙而中转选择的行程,深秋的古城邯郸秋色正美,感受到赵都的民俗风情及地域文化传承,深入了解赵武灵王、赵国七贤等历史人物及其文化贡献,感受品味武灵丛台、赵王城遗址、回车巷、溢泉湖、磁州窑博物馆等历史遗存的文化意蕴。</p><p class="ql-block">闻道在途,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知行合一,游学相长!</p> <p class="ql-block">闻道在途,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精进无休。我们知行合一,游学相长。感恩家人们的积极参与和高度配合!感恩大家!</p><p class="ql-block">太极轩国学公益大讲堂团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