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笙在壮乡上飘起

长天孤鹜

我自小生长在充满着浓郁的芦笙文化的环境中,深受芦笙文化的熏陶,也渐渐成为村里一名芦笙爱好者,只是平时很少出现在现场。近些年来,因研究需要,我将视野扩展到民族文化上,更多涉足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尤其迷上了芦笙这个神秘的乐器,更爱悠扬的民族乐曲,故而出现在芦笙场地的频率也渐渐多了起来。 就个人经历而言,我从开始的边缘人到走进芦笙圈子里,从刚学吹地筒到吹三管芦笙,已渐渐褪去当年的羞涩和胆怯,反而更能从中寻找到一些归宿和自信。对于这一点,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作为一个常年在外地求学,又具有高学历的人,如我的每次出现似乎让村里的很多人感到意外,更感到惊奇。这次,或许也是一样吧! 今年结缘,留桂住了一段时间,恰巧赶上了龙培村居柳芦笙协会组织举行的芦笙活动。龙培村居柳芦笙协会是由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龙培村村民长期或暂驻柳州的芦笙爱好者组建而成的民间组织,隶属柳北香兰芦笙俱乐部,主要的活动基地位于柳北长塘镇香兰村。从柳州火车站坐车约需半个多小时。我下车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负责这次活动的金城兄告诉我说,为了迎接明天的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要彩排到十一点半才结束。料想,或许还能赶上彩排活动的尾声吧!我便匆匆地赶着上路了。九月的天气正是高秋气爽之时,但今年柳州的高秋似乎提前步入了初冬季节,尤其带点雨丝的晚上,显得有些严寒。晚风迎面拂来,不禁浑身有些哆嗦。 漆黑的夜色,凉风吹拂,只好紧闭车窗,疲倦地看着车外缓缓后移的景物,感觉自己如同蜷缩的动物,不敢露出点点的头儿。只有在车子逐渐靠近之时,远处传来的阵阵悦耳的芦笙之曲,才又催发了极大地兴奋感来。那种急切的心情实际上早已沿着悠扬的乐曲飞到芦笙基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难免会有思亲之感,更何况确是身处异地他乡呢!又更何况在异地他乡遇见这熟悉而美妙的芦笙乐律呢!它可以叩响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那颗紧锁在心底的弦筝,弹出一种亲近的乐律之感,在清凉的晚风中,寻找到了一丝丝乡情的温热,以疗抚心灵的慰藉。 本次活动因九九重阳节的机缘,以“弘扬民族团结、倡导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为主题,主旨在于营造喜迎丰收庆小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郁氛围,倡导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主办方邀请来自苗族、瑶族、侗族以及驻柳少数民族芦笙队参加。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柳州市柳北区香兰芦笙协会下辖70多堂芦笙,而本次活动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浪高培驻柳芦笙队、白云高孝驻柳环卫芦笙队、拱洞龙培驻柳芦笙队三支队伍参加。从活动的主题和规模来看,这次的活动显然并不是单纯的芦笙活动,而是涵有深刻的主旨蕴藉。<div><br></div> 下车时,阴雨绵绵,微风轻拂,给人丝丝凉意,颇能感觉到浓厚的深秋韵味。舞台设在一个宽阔的露天广场上,地面铺着一层红色的地毯,寓意吉祥之地;台前摆放黑、红、黄、紫、白五色糯米饭书写而成的“根尧欢迎您”陈列中央。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意涵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站在舞台的中央,极目四望,远处的峰峦,看似连绵起伏,又如同拔地而起的春笋,上伏薄雾轻缭。近处是一条沿着蜿蜒的小道缓缓流穿而过的小溪;一片金黄的稻田,撩入眼帘,稻叶沾着晶莹透明的水珠,迎着飒飒秋风,招摇摆弄,露出饱满的稻穗,煞是一片迷人的景象。 活动于2021年10月16日在有着“最美丽田园”之称的柳江区百朋镇根尧屯举行。根尧屯位于根林村北部根尧山东麓,以石山高岭为主,喀斯特地貌,石柱山连绵相延,七分成岭,三分平地。“根尧”之名来自壮话“哏窑”,即窑上,意思是把村建在窑边上。在两三百年前,这里是根林一带由一批砖瓦石灰材料生产专业户建立的工场,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成了今天的根尧屯。根尧屯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近年来政府将其打造成柳江区最美田园影像、书画、摄影创作基地,是一个拥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幽静典雅,如诗如画的乡村旅游基地。 重阳节俗称“重九节”,因在九月高秋之时,蕴含晒秋、踏秋之意,所以也称“晒秋”“踏秋”。传统的重阳节一般与亲友出游赏秋、登高望远、观赏菊花、喝菊花酒等活动。 但是根尧的重阳节却又显得与众不同,独具特色。按照根尧的传统习俗,外嫁的女孩要回娘家看望父母,体现了女孩对父母的关切之情。这一天,外嫁的女生都身著华丽的民族盛装,带上美食,携着亲人,来到了父母家团聚,嘘寒问暖,表达女儿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本次活动的第一项便是“女儿归家”仪式。来自不同地方的女儿们身著亮丽的民族服装,手提着盛着美食的篮子,齐聚村头,迎着鞭炮之声,列着整齐的队伍由村头走来,然后父母站在家门口高兴地把女儿接回了家里。九九重阳节,有着敬老爱老的习俗,意涵享寿九十九的吉利日子,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均流行不同的仪式,其中壮族以“添粮补寿”最具特色。这是表达子孙为老人添粮增寿,使其成为长命百岁的老寿星之意;同时也送一部分给出嫁的女儿、孙女作为回礼,涵有祝福女儿幸福长寿的意蕴。根尧的壮族“女儿归家”仪式,其内涵表达着儿女对父母的祝福和关心之情。 接着,芦笙踩堂舞开始了。芦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民族乐器。由共鸣管、笙管、笙斗、簧片组成,按其音响可划分有轻音、重音两种类型。轻音曲调轻盈、欢快,重音深沉、浑厚,可用于娱乐、祭祀等不同场合。芦笙踩堂舞是一种伴随笙歌而起的舞蹈,也是芦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的芦笙来自柳州市柳北区香兰芦笙俱乐部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龙培驻柳芦笙队、大浪高培驻柳芦笙队和白云高孝驻柳环卫芦笙队三堂芦笙。男士以长管芦笙为中心,围成圆圈的形状,有节奏的吹奏。笙歌洪亮,旋律悠扬。女士则身穿五彩的服饰,手拉着手,环绕在男士的外围,循着芦笙曲调,跳起了优美的舞姿。更为有趣的是,壮族、瑶族、汉族等同胞也加入到芦笙队伍中来,他们与苗族同胞手拉着手,形成更大的圆圈了。起初大家还略为拘束,但很快便熟悉起来了。韵律悠扬的芦笙越吹越响,加入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圈子也围得越来越大,构成了泛着不同民族服饰色彩的交际圈,真可谓是壮乡里飘起的芦笙曲,壮、侗、苗、瑶如同一家亲呐! 金风送雨秋缘厚,浓雾缠云绕峦峰。<br>根尧重阳迎远客,柳江九月闻稻香。<br>浓酒飘香苗瑶致,情谊相连聚壮乡。<br>壮家赛歌瑶赛舞,苗家儿女踏歌笙。<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柳江流域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先后出现过柳江人文化、白莲洞文化、柳江台地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是一种具有历史厚重的文化系统,这些文化系统又演变成今天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它们在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各民族间文化认同的中华文化认同格局状况。芦笙文化是其中重要的文化支系,在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中得到普遍接受,形成了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文化载体,可以彰显他们热情好客、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精神风貌,也是催生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符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每次来到柳州,走行在熟悉的街道上,一种飘零的疲惫之感不由顿然即逝。无论是匆匆路过、驻足稍息,抑或暂住飘零,而总免不了亲朋好友的热情接待。有时原想轻轻的来,悄然而去,但也难却他们的盛情邀约。即便我不胜酒力,但有时总免不了开怀畅饮。对于此次的根尧之旅也不例外。尤其在拱洞龙培驻柳芦笙协会中遇到了许多老朋友,虽然他们的彩排活动结束时已经接近十二点了,而坐了好几个小时火车的我也确乎有些困倦,但不知为何又突然振奋了起来,便又随着他们奔赴夜宵烧烤店了。这次尤其感谢会长洪峰兄、副会长金山兄热情的接待,还有其他成员龙应来、杨新(羊略)及其芦笙爱好者果培屯的杨向台兄、杨玉合兄,在寒冷的夜晚真诚的陪伴。寒雨连天,夜风袭人,幸亏有玉合兄从身上脱下的外套才可以躲避寒夜的侵袭。稍后赶到的志峰前辈也冒着凌寒的夜雨从遥远的上班之所匆匆赶来,真是感人至深。开怀畅快之时,破晓将至,我与洪峰、向台、志峰又来到金山家里,开怀畅谈,对唱苗歌,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