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周日,农历四九正好是白马山大集,我步行六公里去赶集。大集地址就在井家沟村附近,过去也叫井家沟大集。</p> <p class="ql-block"> 大集好大,南北距离接近一公里,沿着马路排满地摊,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动,卖啥的都有。来赶集的都是附近小区居民,他们或者骑车,或者坐公交124来,终点就是大集。</p> <p class="ql-block"> 过了井家沟村走到大集最南头,看到路边有个蹦爆米花的大叔,正在工作。</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个笑话是说1972年尼克松破冰访华,周总理同意他在北京大街散步,忽然听到一声巨响,可把所有人吓坏。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蹦爆米花。尼克松问我们的翻译啥情况?机智的翻译看到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在吃爆米花,就说我们国家发明一种“粮食放大器”,放进一碗去能变成十碗出来。尼克松一听大惊失色,心想,你们有这么高的科技吗?于是就跟周总理提出要进口一部分“粮食放大器”。苏联也不甘示弱,也进口几十万台,据说那年我们国家赚很多外汇呢!</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蹦爆米花的场景立刻浮现在眼前, 那时最喜欢吃的就是爆米花。冬天当听到大街上蹦爆米花一声巨响,就从家里粮食瓮里搲一瓢子玉米粒,跟父母要上两毛钱,带上一代糖精(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糖精用来冲水喝)提着一框玉米芯来到巷口排队蹦爆米花。那种浓浓爆米花味会充斥半条街,老远就闻到。等到轮到自己家时,前头那户已经把爆米花用乘玉米芯的框子带回家。我就会坐在炉子右边,摇动风葫芦手把,一圈圈转起来。师傅就会把我家的玉米粒用他那搪瓷缸装满,一般是三斤左右,倒进锅里,撒上一袋糖精,再把锅盖扣上,一只手用一根钢条别住锅头,另一只手用钢条插入转轴圆孔里,俩手一起往中间使劲,直到拧不动为止。然后才开始把锅平放在炉子支架上摇起来。玉米芯得一会填进俩,那时烧炭的少,都是烧自己家玉米芯的多。火红的炉子被鼓风机吹得很旺,火苗能把大半个锅包围。冬天暖烘烘炉子也会把我们小脸映红,摇五六分钟鼓风机没过瘾时候,师傅就要蹦爆米花,我也停止手摇。只见师傅把锅头扭转离开炉子,把那个用轮胎内壁和麻袋连成一体笼子拽过来,把开关插入笼口专用位置,一只脚用力踩在笼子口上,向里斜着身子用那根空心的撬棍管子别住开关,猛地使劲一掰,只听“砰”地一声,看到一团热气直接射进笼子里,紧接着热气也会腾空而起,升起两米来高。爆米花味香气四溢,热气腾腾,我们赶紧去路边捡起来散落的米花,急不可耐填进嘴里,咀嚼起来。师傅也会把笼子尾部的绳子解开,把爆米花倒进簸箕,再倒入自家框里,我把左手心里攥出汗的两毛钱给人家。我们一边走,一边把爆米花塞进嘴里一直吃到家,那种滋味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蹦爆米花手摇也变成电动,用12伏电瓶带动电机和鼓风机,省去人力劳动。大叔还是用那种过去的程序操作。一台爆米花机器要一千多块钱。一天蹦一上午,也就几十锅而已。</p> <p class="ql-block"> 现在一斤玉米卖到1.5-1.8元,蹦一锅玉米或者大米手工费三斤要八块钱,这一锅下来就是十三块钱左右。这些年不变的是爆米花,变了的是物价,最难忘的还是儿时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