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牟惠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第一次觉得唐僧“人妖不分”,是在读小学的时候。1978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彩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要求写观后感。 <div> 我的观后感是一气呵成的。那时彩色电影很少见,我连续看了两场,对故事情节极为熟悉,就围绕孙悟空、白骨精、唐僧的人物特点展开,特别是对唐僧不能辨别白骨精的妖魔本质、赶走本领高强的孙悟空、差点被白骨精吃掉甚是气愤。<div><br> 我不记得自己写的具体内容了,但记得老师将我的观后感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得到肯定表扬。尤为清晰的记忆是写作过程中爸爸的“两个提问”。</div><div><br> 也许是自我感觉不错,我写好就念给爸爸听。爸爸在肯定我的作文后问:唐僧有什么优点?唐僧真的是“人妖不分”吗?在这之前,我只看过《西游记》连环画,我觉得唐僧没有什么优点,而且人妖不分。爸爸睁大眼睛盯着我好久时间,欲言犹止,似乎告诉我情况不是这样的。见我答不上来,爸爸就说下次进城给我买本《西游记》。</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div> 过了不久,我就看上了《西游记》。反复看,也没有看出唐僧的优点,只是觉得孙悟空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机智聪敏,武功高强……没有从书中找到爸爸“两个提问”答案。<div><br> 到了1991年,我准备报考恩师的文化地理硕士研究生。因为中学、大学时我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知识结构是偏理科、实用的,对民族、宗教、风俗、文化、艺术、历史等了解相当有限,当时就开始“恶补”相关知识。那年夏天,有一次与爸爸谈到宗教学、宗教地理时,他重提当初的问题,我们高度赞赏唐僧目标坚定、心无旁骛、善于包容。但我说:“唐僧善于包容与‘人妖不分’是两回事,包容不至于人妖不分吧?”父亲反问:“是这样吗?”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也就没有深入讨论下去。后来因为地区教育局没有批准我报考,我的精力主要用在了与工作直接相关的事务上,对文化与宗教之类的关注不多。</div></div> <div> 2000年“千禧年”春节前,我带父母亲游览天台石梁飞瀑景区。在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取景地拍照时,父亲突然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看《西游记》,也会有一千个唐僧。”我立即联想到当初他的提问,问:“您眼中的唐僧是怎样的呢?”他笑而不答。<div><br> 再过了十多年,也就是爸爸临终前的几个月,我与他去九峰公园散步,在桃花潭旁边小坐聊起了“郎公石”。他说:“世上有君子,也有小人,你能区分吗?区分了有意义吗?”我说:“难怪‘四人帮’粉碎后,让您揭批当初害您的小人,您说‘都过去了’,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了。”他又问:“唐僧是开悟、得道的高僧,他分不出人妖吗?他需要区分人妖吗?但写小说,不这样安排人物又不吸引人。”那几年,由于黄岩区统战部聘请我兼任宗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我在业余时间对文化与宗教方面的学习多了一些,所以与爸爸讨论起来有点游刃有余之感。</div></div> <div> 当时,我们共同想到了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悟空,唐僧能降住白骨精吗?”我们哈哈大笑,爸爸的病情好像也好了不少。</div> <div> 在爸爸离开的日子里,特别是“知天命”多年后,我似乎看到了另一个唐僧……曾经与几位好学生相约,共同写一本《〈西游记〉教育学》,从唐僧师徒5人反思过往的教育,展望未来教育……曾经立下一个梦想,写几句《〈西游记〉管理经》,从唐僧团队检视过往的管理,展望未来管理……曾经许下宏愿,悟一点《〈西游记〉领导法》,从唐僧师傅解剖过往的领导,展望未来领导……<div><br> 但是,除了忙于工作事务的客观理由,没有深度的思维升华,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没有充分的时间静虑……使这一切都没有变为现实,有的仅是偶尔的心灵火光。</div><div><br> 的确,在《西游记》中,在多数人看来,相对于悟空的“火眼金睛”“疾恶如仇”“百变本领”,唐僧不但“人妖不分”,而且显得“糊涂”“愚蠢”“迟钝”……</div></div> <div> 但果真如此吗?<br> 在人世间,如果是“人妖不分”,那么似乎就是是非不分、好恶不分,是没有原则、没有规矩的同义语。在出世间,也存在佛道、魔道之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唐僧的“人妖不分”呢?<br> 至少从以下四方面可见一斑:<br> 首先,唐僧能不能区分?从文学原型来看,唐僧是我国唐朝时的著名高僧,自小聪慧,开悟才能代表大唐政府赴西天取经;从文学角色看,唐僧角色的身份就是戒定慧有极高修为的僧人。从能力而言,我们可以分析唐僧能不能区分人妖?</div> <div> 其次,唐僧要不要区分?佛教强调“一切众生,人我平等”,去除分别心是佛家弟子修为的基础。正如《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从态度与价值观而言,我们可以分析唐僧要不要区分人妖?唐僧是高僧,更要从价值观角度来分析,也就是这样做,有没有意义。<div><br> 第三,唐僧想不想区分?在悟空被贬回花果山后,假如悟空没有被请回,唐僧几位会被白骨精吃了吗?我们都知道菩萨是救度众生,佛性是自己得救。唐僧是得菩萨道、佛性极高的高僧,当懂“法身不生不灭”的道理。即使被白骨精吃了,吃的也只是肉身,而不是法身。从境界而言,我们可以分析唐僧想不想区分人妖?佛家强调自度、自我觉悟,如果唐僧点明这一切,也许悟空有所觉悟,但悟能、悟净乃至众生呢?</div></div> <div> 最后,唐僧应不应区分?给常人有唐僧“人妖不分”之感的主要体现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章节,在《西游记》的第27回。小说等文学突出的是故事情节的冲突矛盾,高人也做傻事才有趣又有吸引力。而且,这个章节在《西游记》中是比较靠前的,如果在这个环节就尽显唐僧的高明,也就没有文学创作的曲径通幽之妙了!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高人也需要成长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从逻辑而言,我们可以分析唐僧应不应区分人妖?</div> <div> 这一年来,我们按要求运用“第一性原理”做好工作。我常自问“第一性”在哪里?既有教育的第一性,也有工作的第一性,还有管理的第一性、学习的第一性、生活的第一性……多想抓住本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div><br> 今天,又一次想到唐僧“人妖不分”这个问题,也许是思考“第一性原理”的一个延伸。窃以为:能区分,要区分,想区分,应区分,都不如“没有分别心”接近“第一性”!权作是对父亲几十年前提问的一个回答吧。</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2021年10月于理惑斋)</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