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需要足够的输入

银杏班坤坤老师

<p class="ql-block">孩子的童年离不开建构游戏,积木、磁力片、沙、水、粘土等等都能成为孩子们的素材。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孩子建构搭建一定是创造出一个大的城堡和世界,但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非如此。以积木为例,从孩子1岁多到7岁玩建构的过程,可以划分为7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1~2岁):携带和把玩积木</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2~4岁):水平或垂直堆叠积木</p><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3~4岁):用积木搭建桥梁</p><p class="ql-block">- 第四阶段(4~5岁):围圈</p><p class="ql-block">- 第五阶段(4~6岁):造型</p><p class="ql-block">- 第六阶段(4~6岁):命名</p><p class="ql-block">- 第七阶段(5~7岁):模仿</p> <p class="ql-block">在建构游戏时,孩子们根据观察卡片图示,确定本组需要的不同部件各是多少个。因为有的小零件很像,所以自己取材的过程中也要仔细筛选。</p> <p class="ql-block">本次我们的建构主题是动物。孩子们既有分工又有互助,不一会儿每种动物的身体部位都开始慢慢显现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孩子能否走进建构世界的关键,是最早期的时候,有没有给孩子准备足够丰富、合适的建构材料。</p> <p class="ql-block">🌿莱布尼茨说:“符号的巧妙和符号的艺术,是人们绝妙的助手,因为它们使思考工作得到节约。在这里它以惊人的形式节省了思维。”🌿</p><p class="ql-block">✨孩子的符号意识不是通过说教就可以产生的,而是要根植于情境之中。</p><p class="ql-block">从根本上说,抽象的数学符号是没有意义的,数学符号必须寓教于情境之中,才会具有生命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在数学课上,孩子们通过鳄鱼🐊张大嘴巴吃很多小鱼,来理解“&gt; &lt; =”符号在情境中的意义 。这样得来的符号意识,使得孩子们在日常画画和拼搭时,总是不自觉地画出或摆出符号,并玩乐于自己创设的情境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数学王国里性情温和、不急不慌的“加号大臣”也备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经常用一句话表达一个小故事——“我有2本书,妈妈又给我买了2本,我现在有4本书了”,创设情境的过程也是孩子生活经验的输出。</p> <p class="ql-block">默默每天早早就来到教室里,这周还是很喜欢挑战搭纸牌,我们一起数着他可以挑战到23张也不让纸牌倒下,前面几天多次的尝试经验,使他手中的纸牌越来越“听话”了。</p> <p class="ql-block">芊煜和小雨一起合作搭积木条,小雨把积木条按照颜色来分类,芊煜这次挑战了不同于以往的搭建方法,越到高处越是多角度轻轻地放积木条,直到放完。</p> <p class="ql-block">垒高很能锻炼精细动作、专注力、创造力和耐心,越到高处越要小心翼翼。</p> <p class="ql-block">这个“闪闪发光”的“建筑”,“竣工”的那一刻,引来了班里许多小朋友的围观,以及一声声的“哇~~~”</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着急于孩子为什么还不能搭建像样的作品时(输出),首先该思考的是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输入,有足够的探索经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