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灞桥臊子面

王建西【原野草地】

<p class="ql-block">漫说灞桥臊子面</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建西</p><p class="ql-block"> 说起臊子面毋庸置疑灞桥人都知道,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给娃过满月招待亲朋好友,晌午吃的都是糊状哨子面,也是灞桥区独一无二,既简单又好吃的美食,也是当地人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光灞桥过事吃臊子面,灞桥周边的区县大部分过事也吃臊子面。如临潼斜口和蓝田一大半,雁塔区等过事吃的都是糊状臊子面。</p><p class="ql-block"> 临潼的臊子面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那就是临潼县城老街道为分界线,西街以西,也就是整个斜口,过事吃的都是臊子面。当地人认为斜口臊子面也是出自灞桥,问及证据,没人说的清。东街以东就看不到臊子面了,他们过事晌午吃的是杂酱面、大烩菜、馍,要么就是旗花面。</p><p class="ql-block"> 蓝田人的臊子面具体从那里划分还得考证。本人在蓝田许庙吃过臊子面,听许庙人讲:他们那里以南就不吃臊子面了,以北直到灞桥区洪庆,过事都吃臊子面。也听葛牌人说:他们过事也吃臊子面,一直沿用红白萝卜打臊子,从未改过。洩湖一代的臊子面大体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就是面稍微宽一点,当地人称韭叶臊子面。</p><p class="ql-block"> 都知道灞桥的臊子面历史悠久,但查找历史资料,无从查阅到。听多位古稀老人讲:灞桥人祖祖辈辈过事吃的都是哨子面,问及它的历史时,没有一个能说出它的历史,更没有说明它是何时何人制作的美味,都是祖辈们口口相传它的历史。近代的作家写臊子面的传说到不少,这也只是个传说而已。不过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确实太好吃了,不爱吃面食的人看到臊子面都要吃几碗,嘴里还不停的喊着:</p><p class="ql-block"> “煎活,好吃,嘹扎咧,再来一碗。”</p><p class="ql-block"> 不过也有极少数人确实不爱吃灞桥臊子面。不管啥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有人爱,有人不爱这也很正常。</p><p class="ql-block"> 臊子面的制作说它简单也不简单,主要是味道。主菜没有限制,只要是菜都行。不过在以前物资匮乏年代大多用红白萝卜当主菜(现在有的地方还再用),副菜很多地方用海带。虽然物资匮乏但海带还是大量供应。(三年自然灾害后的事了。现在大多都用木耳)</p><p class="ql-block"> 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制作方法:肉(煮好的肉)、主菜、黄花、木耳、油炸豆腐、白豆腐、韭菜切成丁备用。给锅里倒入适量的油烧热,放入葱姜蒜再加入肉丁翻炒,加入盐、酱油,再倒入备好的各类菜丁炒熟捞出,这就叫哨子头。把早已烧好的骨头汤烧开(调料包要和骨头一起熬,大致熬一至两小时左右。)倒入适量的哨子头,加入白豆腐烧开,再加入红苕粉芡打成糊状,最后放入韭菜,一锅臊子就算是熬好了。</p><p class="ql-block"> 碱面的制作也简单,和蒸馍放的碱一样多,大致麦面粉10斤,碱5克。(过去没有压面机时全靠人工揉面、擀面。)给面里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揉好,形一形再揉,再形一形,至到揉劲揉光为止,再擀面,擀好的面用刀切成细面。擀面切面都是技术活,当时在村里很吃香,一个大案板一个擀面杖檊出的面薄厚一样,切出的面粗细均匀。现在这些匠人都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压面机。压面机也减轻了多个劳动力,一个人就可轻松的完成压面、切面。</p><p class="ql-block"> 下面:一口大锅倒入水烧开,下面,烧两滚,捞出面放入凉水盆里冰一冰(净一净)。为啥要把面捞入凉水盆里,主要是面更劲道,不嘫,利洒,还能使碱减少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说起捞面有些人看不惯,因为他是用手捞面,嫌不卫生。其实大可没必要,手捞和筷子捞面干净不干净都是一样的。手捞面方便能掌握多少,还能把碗里的水挤干,筷子就无法掌握。</p><p class="ql-block"> 面捞好后放入木制的四方盘子里,能放九碗面。有专门服务人员端着捞好面的盘子到臊子锅跟前给碗里浇臊子。浇臊子的也是专人,熟练的一勺一勺给碗里把臊子浇满。服务人员端着盘子走到桌子跟前,再由桌前的服务员一碗一碗放到桌子上。桌子上提前还摆有四盘凉菜,酱油、醋、盐、最主要的是油泼辣子,那是陕西人不可缺少的主料。(醋也是陕西人爱吃的调料,不过吃多了会伤胃,碱一样吃多了会伤胃。不过碱面加入醋就完全综合了,对胃也就没有任何伤害了。这就是灞桥人聪明之处!) 亲朋好友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入适当的调料就可以开吃了。再看吃货们啥吃相都有,有的细嚼慢咽,有的三下五除二两口就吃完了。</p><p class="ql-block"> 这要说明一下,当年谁家过事都是村里乡党互相帮忙执事。可以说全村齐动员,从大总管执事到执事全是村里人。还有详细分工执事单,贴在墙上。自从有了专业服务队,村里人执事帮厨就基本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出门走亲亲吃臊子面时,家家户户用的的是小黑碗,最多一回我吃了八碗。有的人吃的更多,十几碗甚至二十碗都有。不是人能吃,而是那碗实在是太小了,一筷头面再加上臊子一两口就吃完了,这不是夸张。曾有人戏称臊子面就是哄上坡,意思是刚吃完面上个坡就饿了。</p><p class="ql-block"> 斜口当地流传用小碗吃臊子面的调侃:《三求碗》</p><p class="ql-block"> “么舀就满求咧,么端就倒求咧,么吃就完求咧!”</p><p class="ql-block"> 很形象,用小碗吃面不就是这三种情况吗?</p><p class="ql-block"> 听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讲过:“以前不用小碗,用的是大碗,有的还用大老碗。开始用小碗是从三年自然灾害后,六十年代初才慢慢使用小碗的。”到八十年代开始有了服务队小碗就退出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到我舅家出门,大家都围在小桌子吃臊子面,有位门里的老者边吃边给大伙讲臊子面的来历。这个故事我能记多少就写多少吧:</p><p class="ql-block"> “之前灞桥臊子面和关中地区臊子面大体是一样的,都是清汤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至从在明朝崇祯年间闹大饥荒,饿死了不少人。祸不单行又闹起霍乱,整村整村的人都死光了。紧跟着又是蝗灾,铺天盖地都是蝗虫,转眼之间绿色就没了,人口又急剧减少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灾荒过后粮食还是紧缺,吃了上顿没下顿。又赶上灞桥有一家人要过事,粮食少,不够吃,只好给每个碗里放一筷头面,浇上一勺子臊子让客人吃。客人习惯性吃面不喝汤,厨子不停点的下面。下面的面汤慢慢稠了,主家嫌倒了可惜,就让厨子拿面汤打臊子,没想到哨子变成了糊状,厨子尝了尝,蛮好吃的,就给每个碗里浇上面糊糊哨子。客人们吃后都说好吃,就连面糊糊臊子汤都喝完了。一下子面也够吃了,还有剩余,客人们也高兴的把肚子哄饱了。……”</p><p class="ql-block"> 只因我年龄小贪玩,故事没有听完就跑了。后面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老者还提到过事主家的名字,只是时间太过久远,我早已把名字给忘了,没听完这个故事真是可惜。</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在我看来每个故事或者传说都有它的一些根源。也许这就是灞桥臊子面的前身。至于为啥后来用粉芡打臊子?我想,在漫长的岁月里灞桥人不断的创新臊子面制作方法,才有了今天独特的灞桥臊子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说灞桥臊子面虽然独一无二又好吃,但它的知名度太小了。首先它在别的地方很难看到它的一席之地,不像兰州拉面和岐山臊子面等等那么有知名度,在各省各地区都能看到它的存在。这也就无意间宣传了他们的面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也难怪,谁让灞桥人有个好地方,从古至今都是风水宝地,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有吃有喝谁还愿意外出开面馆,自己享用就行了。这也造成了灞桥臊子面知名度小的原因,外界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灞桥臊子面。</p><p class="ql-block"> 不过现在灞桥当地开了几家灞桥臊子面馆,还有一些农家乐也增加了臊子面。虽然不多,这也只是开始。</p><p class="ql-block"> 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灞桥臊子面会走出去,走得更远,让外界人士都能了解灞桥臊子面。</p><p class="ql-block"> 最后给所有制作灞桥臊子面厨师们一点建议:臊子不要打的太稠,清亮一点,味道再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