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和美课堂,领略名师风采。美丽的菏泽秋意正浓,本地“小语”届迎来了全国名师课堂观摩研讨盛会。</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3日-24日,“和美课堂”第十七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艺达大酒店举行。菏泽市开发区实验小学语文学科52位老师有幸亲临现场,零距离感受大师风采,学习名师和专家高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助力个人成长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 虽然是周末,但是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每天迎着朝阳,奔赴会场,学习热情高涨。两天的时间,老师们分别观摩了吉春亚、魏星、罗才军、何捷、张祖庆、戴建荣、孙庆博、张学伟共八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聆听了名师教学智慧分享,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带来的《神话故事单元整合》这堂课,听后真是有如沐浴着春光般舒畅,令人心旷神怡。在课堂上,吉春亚老师抓住一个点“体会神话中想象的神奇之处”,对《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两篇神话故事进行整合教学,找到故事中的神奇之处,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而学会创编神话,层层递进,步步升华,学生们上了一堂既有趣又厚重的语文课,终身难忘。在随后的课堂讲座中,吉春亚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讲授教学理论,而是以现场提问的方式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惑,使在场学习的各位老师拨云见日,我相信,在吉春亚老师的指引下,我们的教学之路将会走得更加顺畅。</p> <p class="ql-block"> 江苏名师魏星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的《三黑和土地》。魏老师特别重视学生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训练。《三黑和土地》这首现代诗的设计把这一主张体现得淋漓尽致,整节课条理清晰、步步深入,扎实高效。上课伊始,魏老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让学生从“三黑”这个名字判断他的身份。这一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让学生们进行猜、议、读、辩、写五个活动去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深情。学生通过这几个活动能去表达自己对脚下土地的新的认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活动四的辩一辩。魏老师提出通俗易懂的问题:有人说,进入新时代,像三黑这样的农民也不少,这篇课文不该编入教材,你认同吗?接着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讨论激烈,并派代表把本组的想法和观点写在黑板上。孩子们的观点多样,有写“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我们是土地的一部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只有一个地球”等。魏老师都一一和学生交流点评。孩子们知道《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一点都不过时。最后魏老师把孩子们的观点归纳为两个视角:一是写法上,二是主题上。不得不说,魏星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深度学习注重思辨”的优秀课例。魏星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和实实在在的探究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古诗词教学难,难于上青天!特级教师罗才军执教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却让大家豁然开朗,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感油然而生。教学整堂课,罗老师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境界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解读诗词的密码。“诗不可解”引导孩子们抓住诗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感悟诗人附着在意象里的情思,抓住意象,也就追到了根,溯到了源。追根求源,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景物重新组合,自由创作对联或诗歌,学生才思敏捷,博得场下老师阵阵掌声。“以诗解诗”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学习了古诗,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学得愉快又扎实,回味悠长;与会老师们也豁然开朗,享受到语文教学的另一番美妙!</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带来了四年级神话单元中的《精卫填海》。他的课无疑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幽默、智慧、洒脱。智慧的课堂教学设计,看似无心插柳,实际上是独具匠心的深层次思考。何捷老师善于调动孩子积极性,他将班级分为两个团队,班级大比拼由此拉开序幕。讲故事比赛,同学们思维活跃,妙语连珠;结果大预测,同学们更是畅所欲言,欢乐不断。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的润滑剂和调味剂,让课堂顿时活色生香,充满乐趣与生机。我相信“路在人的脚下,只要愿意走,总会走到头的”,这个梗一定深深地印在了上课同学和听课老师的心里。挥洒自如的课堂上,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精神是自由的,表达是快乐的,情感是真实的。整节课,何老师和孩子们一同思辨。“女娃游于东海”,“游”到底是什么意思?女娃到底是去东海干什么?女娃为什么变成精卫鸟还要填海?......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由“混沌”到“清晰”,体验了“豁然开朗”的快乐。沉浸在何捷老师的讲学中是幸福的,因为在这样的时间里,有情感的激扬,有智慧的交响,更有生命的成长!何捷老师的身上,有一种研究型教师的特质,他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作求知若渴、厚积薄发;明白了什么叫作关注学生、因势利导;何捷老师,是“名师”,更是“明师”!</p> <p class="ql-block">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是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万万想不到,穿越这样妙》,光从课题上,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整个课堂过程更是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老师先是给出三个写“穿越”作文的三个小妙招:天马行空,有去无回,以假乱真。“天马行空”环节,让学生自由畅想,你最想穿越到什么地方?你会遇见谁?做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童言无忌,让人忍俊不禁。“有去无回”环节,让同学找到自己的穿越之门,并引导学生采用“分镜头”的方式,把穿越过程拉长,写详细,而且要写出穿越去的地方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地方。“以假乱真”环节,引导学生添加想象的情节插入到原来的情节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把假象的故事编得“以假乱真”。接着以竞争“故事大王”的形式,用自己的声音、表情、动作形象地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最后还给了写穿越故事的其他两种思路。从想到说,从写到讲,层层深入,这是一节真实高效的课堂,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老师们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戴老师富有磁性的嗓音、风趣幽默的话语、声情并茂的吟诵,令台上的学生与台下的老师全部沉醉其中。他从“入声字”着手,通过反复吟诵、提问互动、背景知识讲授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与情感美。戴老师还用手势带领学生吟诵,在他巧妙的指引下,学生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兴味盎然地投入到诗歌的吟诵中,激发了他们对吟诵这一传统学习方式的浓厚兴趣。吟诵,是古诗文本来的声音,是诗词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三千年来中国人学习自己文化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戴老师在课后讲座环节带领老师探究古诗词教学的奥秘,他提出要吟诵古诗文,要重诵读、重音韵、重传承,重拾声音的含义,深化理解体会。</p> <p class="ql-block"> 孙庆博老师带来了二年级上册的第24课《风娃娃》,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孙老师用贴近儿童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成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上课伊始,先复习词语,指导联想,引导学生演一演,以此对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外,孙老师还关注孩子的书写习惯,“写字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美观”在孙老师讲解与范写后,学生的书写有了一定的进步。“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是看看孩子在这堂课上是否做到了有滋有味地读。”孙老师重视朗读,在环环紧扣的教学设计中渗透读书的方法,读书要读出画面、读出变化、读出情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群天真烂漫的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逐渐明确了课文的写法,不仅能讲故事,还能把故事讲得生动;不仅能编故事,还能把故事讲得合理。孙老师这种“2+x”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目标,本课以写好字、读好书、讲好故事为目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一堂精彩的课,听后使我们受益匪浅,孙老师亲切的课堂语言、深厚的教学功底,都值得我学习。</p> <p class="ql-block"> 著名特级教师张学伟带来文言文示范课《伯牙鼓琴》,张老师的整个课堂书声朗朗,突出了文言文学重在诵读,张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有梯度的朗读要求,让学生们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知遇而喜,又因子期离去而喟然长叹......知音文化在中国世有传承,张老师拓展了“管鲍之交”,岳飞的《小重山》及古今关于“知音”的名言佳句,学生在听故事中,在诵读中悟出了知音难觅,有了知音要珍惜。</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谈话风”式的课,温暖问道的我们。在张老师的讲座中,张老师从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谈到生活点滴,他认为文言文就要引导学生将习作与日常生活串联起来,要注重表现生活。</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两天的“和美课堂”顺利拉下帷幕,沐浴着暖暖的阳光,品味着如此意韵无穷的课堂,可谓是一件舒心惬意事!菏泽市开发区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们为了和心目中的小语界大师零距离接触,早起晚归,披星戴月,身躯虽然疲惫但却遮挡不住收获后内心的充实和丰盈。</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上老师们认真记录,共研共思,积极向名师的经典课堂取经。</p> <p class="ql-block"> 与大师合影留念、互动答疑、签名留念,每一位老师都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大师们的课是五彩斑斓的花海,它扣人心弦,听完后犹如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旅行。幽默机智的何捷老师、本真高效的吉春亚老师、传承音韵的戴建荣老师……他们博学、优雅、风趣,他们的课堂不失为我们一线教师的风向标。</p> <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润物细无声的课堂留给我们无限的触动,我们开发区实小的老师们定会带着这份收获回馈课堂,带着这份感动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是一场修行,需要坐而论道,我们且行且思且交流,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p> <p class="ql-block">撰稿: 田淑莹 姚树梅 朱燕燕 彭沙沙 </p><p class="ql-block"> 孟亚楠 霍稳朋 田娟娟 张丹</p><p class="ql-block">图片: 仝彩新 杨梅 徐惠 吴迪 董再雷</p><p class="ql-block">编辑: 刘洪娥</p><p class="ql-block">审核:张朝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