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缘督

<p class="ql-block">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对这句话的解读,各有千秋,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看看名家名作精华版的解读:从事学问的人,(认识)每天都增加;从事于道的人,(认识)每天都在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到了无为(不需要认识)的境地。无为就没什么事情不可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不去褒贬这种解读精华与否。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为学”和“为道”的意思。把“学”字理解成学习认知,似乎也讲得过去:做学问过程中,认知总是越积累越多,每天积累,每天收获;认知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问题(或者说未知)也越来越多。《庄子·内篇·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可见,庄子是极力反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海洋里去的。简单,逍遥,是庄子的人生追求。</p> <p class="ql-block">“学”是学习的意思吗?值得商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先模仿,再练习,“学”了以后,能付诸实际运用,取得成功,是一件开心的事。如果把孔子的话理解成学了以后时常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我想孔子也成不了圣人。“为学日益”,如果把老子的话理解成做学问的人,(知识)每天都增多,我想老子也难以成为天下第一。“那个时代的“学”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学习或学问”来理解。<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就是“模仿或攀比”,不论是“邯郸学步”还是“东施效颦”,都是这样的意思。“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要去崇尚所谓贤良的行为,人民就不会有纷争,老子反对尚贤,反对为学,也就是以所谓的贤者为榜样 去模仿。为学就是外求,模仿他人,与他人攀比,是攀比不完的,这山看了还有那山高,“千钱想万钱,万钱想修仙。”所以老子崇尚为道,强调内修。可以这么说,为学是加法,为道是减法。</span></p> <p class="ql-block">而为道的过程,应该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也就是解开纷繁复杂的外表现象,寻求万物的内在基本核心或普遍规律;越往万物的核心或规律靠近,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少,直到领悟万物变化的核心和源头,达到‘无’的境界,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以不变应万变,其中‘不变’就是道。如果能依道而行,又有什么做不成的?所以为道使人有智慧。“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孔子渴望道的由衷感叹。有些人早悟道,有些人晚悟道,有些人至死也不悟道。大道至简,真正悟道的人追求简单,懂得放下。所以庄子进一步提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遵循中正之道,做好一件事,而且把它做得经典,就可以保全自身,可以完善生命,可以养活家人,可以颐养天年。怎么做到“缘督以为经”呢?庄子接着讲了庖丁解牛这则故事。庖丁不就是寻找到解牛的道,而且把“解牛”做成经典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