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民族英雄 ——读《辛弃疾词》有感

陈志宏

<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转眼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抗美援朝的硝烟,因为一部《长津湖》的电影,再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段永远被铭记的战争史里,无数英雄用血肉之躯保家卫国,这种大无畏精神一次又一次激荡着我们的心扉!激励着我们不断勇敢前行!</p> <p class="ql-block">  其实,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就英雄辈出,他们是爱国的先驱者,也是国土的守护者,他们毕生都在为国家存亡呕心沥血,始终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比如著名的南宋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享有“词中之龙”美誉的辛弃疾出生在南宋沦陷之地——山东济南,因其祖父辛赞希望他成为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的大将之才,故而为其取名“弃疾”。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个不折不扣的文武双全之才,也因此成就了他剑笔合一的独特风采和个人魅力。辛弃疾一生以复业为志、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所以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创作的基本内容。他的词现存600余首,词风以豪放为主,却也不乏细腻和幽默之处,以下我们就以他的十首词为例,品读赏析——</p> 壮志难酬   心怀忧愤 <p class="ql-block">  因为从小受祖父的教导,辛弃疾21岁就举义旗加入了耿京抗金大军。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以惊人的果敢和智谋,在义军中表现异常突出,特别是他力杀义端、智擒张国安两个叛徒,尤为令人称颂。于是23岁的辛弃疾得到朝廷认可,开始入仕。</p><p class="ql-block">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满腔热血的青年在南宋这个软弱主和的大背景下却无用武之地,豪迈与倔强的个性,使其在官场上屡屡受挫,就连他提出的抗金策略亦不被朝廷重视,甚至一次又一次被罢免、贬黜。</p> <p class="ql-block">  <b>公元1174年,35岁的辛弃疾正值壮年,彼时虽南归已近十年,却投闲置散,只任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赏心亭(今南京城西),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b></p> <p class="ql-block">  词中开篇以山水起兴,寄情于景,以阔达的气势表现出词人的家国情怀;“断鸿”,“游子”“无人会”,表达了天地间自己的那一份孤独;“献愁供恨”,以拟人的手法,让重重山峦为之动容、甘随人情,这得多大的愁、多深的恨啊。望着滔滔江水,词人心中忧闷至极,可即使“栏杆拍遍”又如何?天下谁知我心!这一刻,仿佛时空穿越,词人与唐人陈子昂有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p class="ql-block"> 词人志在复业,根本无意寻常人的小日子,怎奈时不我待呵。词人借用几个典故抒发议论,写其壮志难酬——先反用张翰的“莼鲈之思”,再正用许汜的“求田问舍”,最后用桓温北征言“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手法表明自己“忧愁风雨”无处排解,于是不得不强迫自己面对现实,在歌舞升平中暗拭一把英雄泪罢了!</p> <p class="ql-block"><b>  公元1176年,37岁的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写下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b></p> <p class="ql-block">  江西造口,见证过南宋的一段不堪历史。公元1129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民众苦难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整首词沉郁悲切,充满激愤之情。近写水,远写山,山山水水皆与人心紧相连。那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既有当年逃亡的隆裕太后的,也有一众南宋百姓的。而如今遥望长安,却被重重青山遮断,好不令人心怀悲凉!重重青山,应该是借指入侵的金人吧,词人深切感慨这国未一统、民不聊生的局势。</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词人笔锋一转,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骤然令人豁然开朗!是啊,纵使眼前群山围困,却终究无法阻挡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大自然的力量,也是词人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决心——此句乃全词的经典名句,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令虽短小,却蕴含着大气魄,而且全词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情寄,不愧为词中瑰宝。</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缺少血气的朝代,孤独而倔强的辛弃疾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陈亮就是鲜有的一位同仁。陈亮,字同甫,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人称龙川先生。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金,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辛弃疾与陈亮年龄相仿、抱负相同,自然成了情投意合的挚交好友。</p><p class="ql-block"> <b>公元1188年冬天,49岁的辛弃疾与陈亮第二次“鹅湖之会”,此时大业未了的辛弃疾已然闲居近20年。他们盘桓十日,畅谈时事,别后互赠唱和词,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便作于这一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b></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是辛弃疾最气势磅礴的一首词。其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更成为千古名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血气方刚的年青人。词人用激昂的文字,把将士杀敌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仿佛透过文字就能听到那震天动地的厮杀声…马飞快,弓弦惊,敌军溃败、势如破竹,凯歌高奏、旌旗凛凛,此等辉煌战果,如何不令人欣慰! </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醉眼与梦中的遐思,曾经的过往已撑不起如今的颓势,词人纵有满腔热血,也只能长叹一声:老矣!结尾这种壮与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二,勇往直前的大将军形象。读罢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b>  “鹅湖之会”后,辛弃疾有过两次任官,但没几年又被免职。公元1198年,59岁的辛弃疾又闲居了四年。这一时期,词人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依然未得到疏解。一日,词人“独坐停云”,触景生情,便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为江西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了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b></p> <p class="ql-block">  宦海浮沉,辛弃疾南归后仕途坎坷,时光一年年消逝,宏图渐远。当青丝变白发、豪情被消磨,便只有“一笑人间万事”了。这里有抱负空落、英雄迟暮的无奈,也有始终不甘的悲愤。词人巧妙地化用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加进“空垂”二字,便在意境上又胜了一筹。都说孤独是孤独者的座右铭,当词人感到知交渐少,便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惺惺相惜,就如同后面的“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因为词人的孤傲与特立独行,已非世人所能理解,所以词人长叹“知我者,二三子”。</p><p class="ql-block"> 与前一首《破阵子》不同,这首词写到后面已渐渐由悲慨转为沉静,显示了词人襟怀磊落和超凡脱俗的豪放个性。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且熟练化用前人词句,浑然天成,有千锤百炼之功。实乃名词佳作也!</p> <p class="ql-block">  <b>公元1205年,辛弃疾已是66岁的老人。当时朝廷重臣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再次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但他的制敌策略并没有引起当权者的重视,故而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b></p> <p class="ql-block">  词人起篇便引出历史人物: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把叱垞风云的英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表现了词人对他们的仰慕之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南归43年,依然壮志未酬,而北方民众在金人的统治下,已然开始安于现状、甚至也供奉上金人的佛狸,这种被同化的现实情况深深刺痛了词人的爱国之心: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真的收不回了!</p><p class="ql-block"> 令人叹息的是,词人自感终究与廉颇无异,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结果也确如词人所虑,北伐前夕,朝廷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词人的官职。至此,辛弃疾一次次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全部落空。两年后,词人黯然离世,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p> 闲赋田园  人间烟火 <p class="ql-block">  作为爱国将领和朝廷忠臣,辛弃疾绝对称得上骁勇善战、忧国忧民的典范,因此他的词也多展现豪放阔达的一面。但当他被迫闲居时,也转而对平民百姓的田园生活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体察,其笔下的词也平添了几分恬静与温馨、诙谐与幽默。</p> <p class="ql-block"><b>  公元1181年,42岁的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词人回到上饶带湖。期间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皆未成大事。词人在此乡村隐居期间,写下大量的闲适诗和田园诗,下面这两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便颇有一定的代表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b></p> <p class="ql-block">  这是词人在夜行黄沙岭时所写的乡村景象。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词人行走在这静谧的夏夜中,看明月惊鹊,听清风蝉鸣,想象着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情不自禁地欢畅起来。仰望星空,即便此时下起淅沥小雨,心情和脚步也是那么的轻快,转眼间目的地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词中所选用的景与物是那么和谐,不论是月、星、雨,还是鸟、蛙、桥,都如同这夏夜的音符,共同奏出美妙的动静之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逸的生活之美——原来,杀伐果断的大将军竟也有着如此细腻动人的情感,侠骨柔肠不外如是啊。</p> <p class="ql-block">  <b>而另一首《清平乐•村居》则又换了一个视角,写出了最温馨的人间烟火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典型的乡村风俗画。全词语言轻快易懂,绝无半点晦涩之意,相比那些典故错杂、饱含凝重情绪的豪放之词,这首小令格外教人喜不自禁。这也是辛词风格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词人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一家五口人悠闲的生活画面,非常接地气。寻常百姓家的小日子,那么容易满足,即使“茅檐低小”,也不妨碍夫妻恩爱;即使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孩子们也都力所能及地分担着家事,哪怕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小家伙,也能在惬意的日子里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欢乐——这不就是富有情趣而又和谐美满的幸福之家吗。</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戎马一生,却处处不尽人意,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愿意怀一颗诗心去感怀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才有幸读到这么富有生活气息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  <b>公元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57岁的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在此期间词人写过一首妙趣横生的趣词,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b></p> <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善文能武,也嗜酒有量。据说他写的六百多首词中,涉及到“酒”和“醉”字的就超过了一半,足见其酷爱杯中物。从“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解释春光,剩须破费,酒令诗筹”、“把酒问姮娥”的壮志豪情,到“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的失望和悲哀,以及与知心好友“把酒长亭说”,都离不开酒的倾情相伴。酒,成全了词人豪情万丈的情绪释放,却也累及到词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到了晚年,病痛尤甚。因此,词人意欲戒酒,并写词为证。</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开篇即斥,把酒杯当作不仁不义之人,害的自己长年焦渴(估计是患了糖尿病)、还新添嗜睡之症,词人不讲自己的贪杯却一股脑地推责于酒杯,实在有趣!接下来词人又模拟酒杯口吻进行“申辩”——通达者就应该如刘伶,喝酒便图个一醉方休,死了便一埋了事。一番对话,让词人“伤心不已”,原来知心朋友不过如此啊。然后又一番“自我醒悟”——过于沉溺、过分喜爱的事物,到头来终究害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但有意思的是,词人已然这般觉醒、甚至要力摔酒杯,却仍借酒杯的表白“我可以离开你,不过你需要时我还会来”给自己日后复饮留了后手,说明词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委婉地述说了自己长期壮志不展,积愤难平,故常借酒发泄,以至于拖垮了身体,而自己戒酒,实出于不得已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p> 人生哲理  三重境界 <p class="ql-block"><b>  送别诗词历来是古代文人的重墨之笔,辛弃疾也不例外,写过几十首送别词。不过其中一首却别有独特之处,那就是公元1178年春,词人自豫章赴行在临安途中,于江上送别友人时有感而发所作的《鹧鸪天•送人》——</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b></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词除了饱含依依惜别的真情外,还有对社会人生哲理性的深沉感慨,发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词的开篇,便以一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写尽离情。《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送别歌曲,历来因缠绵悱恻、哀怨凄婉为世人所称道。词人说曲尽泪未干,可见伤感之至。</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两句转而写景色——天、水、树,雨、云、山,均被赋予人的思想,映衬着词人的缕缕深情。此处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意境。</p><p class="ql-block"> 然而,对以复业为已任的词人来说,离情乃小情,并非唯一令人憾恨之事。“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人认为此去的遭遇比江头风浪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这是词人感慨自己的仕途遭遇,所发出的醒世感言!在深意上,相当富有社会性哲理。</p> <p class="ql-block">  <b>而最富有哲理、并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一首词,则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p> <p class="ql-block">  强敌压境,国土南北分裂,而南宋朝廷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于是词人借元宵节这个特殊日子,寄情于景,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渴望。</p><p class="ql-block"> 词人用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街上张灯结彩、灯月交辉,车马、鼓乐营造着欢乐的气氛,“一夜鱼龙舞“,人们通宵享受着美好的时光,不肯散去。然而眼前这些盛装漫游的女子皆非心仪之人,词人心中所要寻找的却是世间鲜有的一位妙人,词人似乎见过她却又于这热闹中不知所踪。正当词人要无奈放弃时,竟突然在不远处的暗光中看到了她!原来她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且似有所待……</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词高明之处就在于,词人苦苦寻觅的“那人”的身份之迷。你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意中人,也可以理解是词人自己,还可以认为是指北宋旧都汴京…总之,这便是此词的高妙所在,“他“塑造了诗词的一种意象,“他“也很可能代表了词人心中的一种理想。</p><p class="ql-block"> <b>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b>稼轩此词之第三境即为人生最高境——经过长期努力而无所收获,正当困惑迷茫之际,突然峰回路转获得成功,喜悦之情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一生励精图治、却壮志难酬,现实击碎了他所有的努力,美好的理想只能存念于心,在梦中或幻想中实现了……这是辛弃疾的人生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  <b>《辛弃疾词》读后小结:稼轩长短句比较集中的特点是两多一广,即用典多、仄韵多,题材广。</b>辛词大量使用典故,有的词甚至句句化典,从中可知其文才极深厚;辛词中使用仄韵非常多,我想应该是仄韵更能表现压抑和激愤情感、更能震撼人心;辛词题材之丰富令人咂舌,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而且创作手法也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再难忘却。</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被后人赞誉为“千古第一全才”,实乃当之无愧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辛弃疾小令集句七绝•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志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日寒鸦一片愁,愁还随我上高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丝弦断知音少,却道天凉好个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上四句分别选自《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题辛弃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志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不逢时乱世横,文才武略少年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芹悲黍寒风起,铁板铜葩霜剑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壮志难酬心有恨,忠魂独抱泪无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几回吹角向南望,一笑人间故我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颔联化用于郭沫若题辛弃疾纪念祠的一副对联)</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