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钱小政 虞 范 无锡史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成功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现有资料显示,当年至少有俞伟(孟襄)、虞典书、陈鹏飞、吴浩等4位无锡人参加了那次惊心动魄的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俞伟,字孟襄,无锡许舍里人,生于1892年农历十二月属龙,故名大龙,自幼就十分聪明,1905年14岁时曾赴常州府参加童子试,童子试亦称童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县试合格后才可考府试。他年龄最小,连考院的门槛都跨不过,是其父抱过去的。如此稚嫩的小孩,居然应考府试,成了童生,“及第”锣鼓到家时,轰动了全村。1905年废科举,无缘再应试,后插班到无锡县东绛(土夅)镇廷弼中学,结识了同窗好友,同样聪慧的虞典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虞典书又名虞钟,号君石,无锡安镇人,出生在贫苦的读书人家,1905年考入廷弼中学。每逢考试,考第一、第二的总是他俩轮流。俞孟襄的父亲在廷弼中学校长处曾巧遇虞典书,对虞留下极好印象。此后,俞孟襄、虞典书二人日渐成为生死挚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俞孟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虞典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二人考入南京陆军小学,三年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1年,即辛亥九月,在校期间,适逢武昌起义前夕,革命形势高涨,俞孟襄与虞典书一起秘密去武汉,剪了辫子,参加武昌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即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次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八标,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总督署进行炮击。晚12点后,起义军突破敌人防线,在总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火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总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仓皇逃走。起义军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总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起义军与清军为争夺汉口而激战。满清政府重新起用了早已靠边站的原新军首领袁世凯。袁世凯命令冯国璋攻打汉口和汉阳起义新军,冯国璋指挥北洋军向起义军轮番猛攻。起义新军只能躲在汉口街道两边的建筑物内狙击北洋军。冯国璋见起义新军拼死抵抗,决定放火烧毁街道两旁的商店和民房,使起义军无处藏身,伤亡无数。战局岌岌可危之时,虞典书与俞孟襄等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生100多人分三批陆续到达,即编为学生军,直属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司令部。当晚即将陆军第四中学虞典书、俞孟襄等49位同学编为中央第二敢死队支援汉口。激战在即,枕戈待旦时,“铁马金戈入梦来,古来征战几人回”,俞孟襄与虞典书置生死于度外,相约“子死我为君铭,我死君为吾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晚,起义新军连夜渡江,由龙王庙登岸,向清军占领的循礼门前进,激战半夜。天色微明,行至汉口市街道,以沿街路灯杆为掩护,与清军枪战,边战边进。直攻到自来水塔附近(现中山大道)。道傍见死者纵横,比比皆是。俞孟襄、虞典书等敢死队人员坚持到当晚,只能撤回武昌,此役南京第四陆军中学有2人英勇捐躯,余者经历了生死考验,幸运生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昌起义后,俞孟襄又赴上海参加沪军先锋队,任辎重营排长,后又参与克复南京战役,调十六师任排长。1912年,因父母一再催促,迎娶家乡乡绅之女穆凤英,称得上是龙凤结合好姻缘。1914年8月,俞孟襄接到陆军中学通知,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二期工兵科继续学习。1916年,俞孟襄自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被派到广东汕头,任第九混成旅少校参谋。1920年俞孟襄离部队回乡。当时孟襄已有家室负担,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操劳。历经几度从商操劳,留下一大堆年幼待哺的子女后,于1938年6月22日病逝。挚友虞典书应诺,特手书“俞君孟襄传”,以谢一生挚友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昌起义后,虞典书回南京在第七师任连长(见习)。1914年初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二期辎重科学习。1916年毕业后在北京航空署(驻北京南苑机场)工作。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共产党与国民党成立统一战线,孙中山先生着手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组织北伐,打倒军阀。1922年,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官署在北京航空署旧址,虞典书系保定军校出身,得到冯玉祥赏识,在冯军司令部就职,历任中校、上校参谋、少将参谋长、中将总务厅长。在冯玉祥驱逐清废帝出宫出京后,虞典书又随冯参加西北军著名的内蒙五原师誓,响应中山先生北伐,贯彻南方的围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总方针。1927年5月底,虞典书在冯军司令部任参谋处长。1928年冯玉祥出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虞出任中将总务厅长。冯、蒋反目后,他随冯参加中原大战。抗日战争时期,虞典书主要在第一战区(驻洛阳)卫立煌将军处任中将军法执行监。参加过接待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来洛阳访问,主张反对内战,一致抗日。1943年,卫立煌因有容共、通共之嫌,被解职,虞典书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6年6月,虞典书随冯玉祥将军退役,不参加内战,结束了一生的戎马生涯。虞典书回到无锡后曾多次营救地下党人,如无锡县地下农会主席顾湧宝等四人。1949年,虞典书因不满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不聊生、专制独裁,决意全家留在无锡,未去台湾。1954年10月病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鹏飞,原名陈竹轩,因立志“鹏飞万里”而改名。陈鹏飞身体强健,在清朝末年考过武举人。在无锡南门,陈家是个大家族,陈鹏飞排行老二。因为不满家里给他安排的婚姻,遂离家出走到武昌参加了新军,由于表现出色,当上了排长,参加了举世瞩目的武昌起义。在攻城的时候,陈鹏飞左腿被炮弹打断,被送到民国铁血军养济院养伤。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政府向他颁发了奖状和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鹏飞的外孙冯伟国展示外公当年的奖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奖状上方是交叉的“十八星旗”和“五色旗”,下方是黎元洪的训词,训词下面是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发给执照以奖首功事照得我军举义恢复鄂州汉口汉阳血战旬月我鄂中将士万众一心力持危局因之各省闻风响应,中华已成共和得以脱出专制实由该将士等首先发难铁血购来殊堪嘉尚。查有游击队一营右队二排排长陈鹏飞年二十八岁,江苏无锡县人,临阵伤废卓著劳勋,合行发给执照以示优异而懋赏功除行部存案外仰该员即便遵照祗领须至执照者,右给排长陈鹏飞收执,落款为民国铁血军养济院。中华民国元年十一月”。陈鹏飞回到无锡的时候,当时的县长组织民众敲锣打鼓去欢迎他荣归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位无锡人吴浩,在参加武昌起义后奉命潜回无锡,招募起义军勇士400人,后担任苏军先锋营营长,参与攻打南京天堡城,立下赫赫战功。随后被擢升为步兵八团团长,驻守南京,并参加北伐。二次革命中任讨袁军旅长,兼南京卫戍司令。</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俞孟襄为本文作者钱小政的外公,虞典书为虞范的父亲。部分图文来源于《扬子晚报》和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