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b>辛丑年九月十五日,秋雨蒙蒙,新密市来集镇李堂村“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庙’”前热闹非凡,歌乐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古道照人——药王庙古代碑刻拓片暨释读”展览揭幕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李堂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同升主持开展仪式。</b></h5> <h5> <b>李堂村党委书记赵新建首先致辞,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李堂村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b></h5> <h5><b> 郑州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翟幸福,介绍了举办本次展览的初衷和经过。他说,“古道照人”四字,出自药王庙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州诗人钱九府撰写的《药王庙改建头门碑记》:“非民力普存,而古道照人者哉”,意思是说,乡亲们共同集资把这大门修得这么漂亮,不是说民众多么富有,而是古代圣贤的美德照耀在大家面前罢了。我的理解是:“古道”,就是传统之道;“照人”:两层意思,一是照耀、告知人,二是反映、鉴定人。</b></h5> <h5><b> 翟幸福说,药王庙是为纪念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韦慈藏而修建的,相传药王孙思邈曾经在这里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村民们就自发地修建了这座庙宇以为纪念,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药王庙历经沧桑,和家乡人民休戚与共:一是弘扬、光大了道教文化、耕读文化;二是做大了庙会和一方旺集;三是哺育了戏曲之乡;四是涵养了百年名校。是药王庙的悠久历史文化感召着我,是碑刻中厚重的传统道德激励着我,是李堂人的亲情促使着我,是教育人的良知鞭策着我,促使我对药王庙留存的碑刻进行拓片、拍照、释读、译文、装裱,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今天终于完成展出,既了却前人心愿,对自己也是一个安慰。</b></h5> <b><font color="#ed2308">一,这里是在活动现场录制的一段实况视频</font></b> <h5><b> 翟幸福指出,碑刻中所蕴涵的传统道德观念博大精深,在教化与感染劳苦大众时微言大义,深入浅出。在引导民风中影响深远,效果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崇德向善,明德惟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重要本原之一,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古道照人,如镜取影。药王庙碑刻就像是一本本厚厚的书,在教导我们大家怎么处世为人;碑刻更像是一面面镜子,可以照出人间的善恶美丑。</b></h5> <h5><b> 翟幸福最后宣布:将本次展出的所有的原碑刻拓片、释读今译展板、展轴,以及研究成果等,全部无偿捐赠给药王庙留存。</b></h5> <h5><b> 翟幸福先生的赤子情怀,深深的感染了在场的嘉宾和群众。</b></h5> <b><font color="#ed2308">二,这里是在活动现场录制的一段实况视频</font></b> <h5><b> 新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梁冠山,向药王庙赠送了本人著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反映100多年来中原人民生活、生存状况的大型纪实摄影画册《家园》。</b></h5> <h5><b> 新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研究室主任杨建敏,介绍了新密市的岐黄文化和药王庙的历史文化。他说,在新密市300多个古村中,药王庙能够落户李堂村,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顺天时。五千年前,居住在云岩宫的人祖轩辕黄帝西巡访贤,引载医祖岐伯而归,来到新密岐伯山。岐伯于此种养药材、炮制中药,与黄帝等共同研创《黄帝内经》,新密因此被医史学界誉为“岐黄文化发祥圣地、《黄帝内经》思想形成地、中医药文化的源头”。到了唐代,苍生大医孙思邈正是追随着先贤岐伯的足迹,来到了密县李堂,在这里学医、行医,悬壶济世。他仙逝后,群众感念其恩德,将他的住所改成了药王庙,予以供奉祭祀。岐黄文化在新密发源、传承,绵延不息。</b></h5> <h5><b> 二是得地利。李堂村古时地处密县县城通往豫东、豫南的许昌、禹州、周口等地的官道上,也是这些地区通往中岳嵩山和古都洛阳的必经之地,自古交通便利,商贸云集,很早便形成了集市。三是众人和。李堂先民吃苦耐劳,民风淳朴,期盼能够健康长寿,对药王孙思邈充满着无限的崇敬之情,民间信仰需求促成了药王庙的建立。<br></b><b> </b></h5> <h5><b> 开展仪式上,河南省黄河文化研究促进会原副会长邵金路与翟幸福共同为本次展览揭幕。</b></h5> <h5><b> 最后,来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幸宣布本次展览开展。</b></h5> <b>“古道照人”碑刻展汇编成册</b> <h5><b> 药王庙现存的民国之前的历史碑刻34通,最早为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药王庙重修碑记》,最晚的是清朝宣统二年(1910)《药王庙张氏峻德堂施地碑记》,这些碑刻承载着沧桑往事,刻记着庙宇兴衰,蕴含厚重家国情怀,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内涵丰富,价值珍贵。</b></h5> <b>当地民间文艺爱好者和郑州曲剧二团积极为活动助兴</b> <b> 祭祀药王</b> <b><font color="#ed2308">三,这里是在活动现场录制的一段实况视频</font></b> <h5><b> 本次展览展出了所有34通碑刻拓片、翟幸福先生对每通碑刻的精彩释读和译文,是研究岐黄文化、药王文化、庙宇文化、道教文化和耕读文化的宝贵资料。</b><br></h5> <b><font color="#ed2308">四,这里是在活动现场录制的一段实况视频</font></b> <h5><b> 当天参加活动的嘉宾有:郑州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翟幸福,郑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卢欣华、姜永弟、陈明哲,郑州市中原区原教体局局长翟建军,新密市来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幸,新密市委原党史研究室主任梁冠山,新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化研究办公室主任杨建敏,河南岐黄小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岐伯山岐黄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海涛,新密市周易与科学研究会会长周国占、秘书长魏二圈,河南省旅游文化研究会新密理事会会长李遂涛,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生杨闪闪,大隗洪山庙洪山文化学者张儒彬等。另外参加开展仪式的还有李堂村党委、村委干部,李堂小学校长郝海奎、李堂小学辅导员郭红亮、药王庙吕长有先生、郭爱省女士、李堂村各组干部及方圆各村的部分村民。<br></b></h5><h5><b> 当天上午的开展仪式,自始至终团结、和谐、热闹的气氛中进行。</b></h5> <b><font color="#ed2308">药庙会第一天盛况</font></b> <h5> 翟幸福先生<br>在“古道照人——药王庙古代碑刻拓片暨释读”展览开展仪式上的讲话<br> 尊敬的各位来宾,敬爱的乡亲们:<br> 大家好!<br> 今天,恰逢古老的药王庙庙会,非常高兴“古道照人——药王庙古代碑刻拓片暨释读”展览如期在这里举行,能给庙会增添一抹文化亮彩,一直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br> 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和经过。<br> “古道照人”这四个字,出自我们药王庙碑刻,是著名的中州大诗人钱九府先生在记述改建头门后总结的时候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乡亲们共同集资把这大门修得这么漂亮,不是说民众多么富有,而是古代圣贤的美德照耀在大家面前罢了。<br> 我理解:“古道”,就是传统之道。“照人”:两层意思,一是照耀、告知人,二是反映、鉴定人。<br> 第一,药王庙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召着我:药王庙,是为纪念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韦慈藏而建的,创建的年代已不可考证。根据现有资料推断,药王庙的创建,至少是在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200年前后,最少是800多年的历史。<br> 传说,药王孙思邈曾经在这里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村民们就自发地修建了这座药王庙纪念。<br> 药王庙历经沧桑,和家乡人民休戚与共:一是弘扬、光大了道教文化、耕读文化;二是做大了庙会和一方旺集。庙会会期8天,是新密市乃至周边区域最大的民间庙会,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及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共同成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药王庙集是清代密县22处乡集中,三处每日有集的地方之一。当时的常日市(天天集)只有在府、州的大城市才能见到;三是哺育了戏曲之乡。清末,药王庙周边的几家煤矿窑主相继创办豫剧戏班。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市豫剧团、洛阳市豫剧二团、密县豫剧团都是在“药庙太乙上班”的三个分班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四是涵养了百年名校。自清末起,到20世纪80年代,药王庙就一直是李堂村与周边村镇学子求知的殿堂。60年代时,“药庙完小”成长为全开封地区的“小宝塔”名校。现在,百年名校“李堂小学”仍然在它的身旁。<br> 第二,碑刻中厚重的传统道德激励着我:药王庙现存的历史碑刻34通。最早的是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药王庙重修碑记》,距今已经是489年了;最晚的是清朝宣统二年(1910)的,离现在也有111年了。前几年,在和于木、王林庄老支书,张德甫老师一起编纂《李堂村志》的时候,就已经深深感觉到药王庙碑刻价值珍贵。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存,它承载着沧桑往事,刻记着庙宇兴衰,蕴含厚重家国情怀,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br> 碑刻中所蕴涵的传统道德观念博大精深,在教化与感染劳苦大众时微言大义,深入浅出。在引导民风中影响深远,效果显而易见。从古到今——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曾经有过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弱点,但更多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创造精神。我想,我们李堂人的这种性格特征,绝对不是没有受到过这些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和熏陶。<br>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崇德向善,明德惟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重要本原之一,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br> 古道照人,如镜取影。药王庙碑刻就像是一本本厚厚的书,在教导我们大家怎么处世为人;碑刻更像是一面面镜子,咱们的道德表现怎样,善恶美丑,对照一下自己就清清楚楚了。<br> 第三,李堂人的亲情在促使着我:老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外多年,无以为报。退休以后,有了较多的时间。于是,我对药王庙的这些碑刻进行拓片、拍照、装裱,一字一字地仔细辨认,一句话一句话地揣摩推敲,然后翻译成白话文。日不错影,三年多的时间,今天终于完成,既了却前人心愿,也对自己是个安慰,我始终不敢忘记在药王庙里读书五年,算是知恩图报吧。<br> 第四,教育人的良知在鞭策着我:碑文,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举人、秀才所写。他们匠心独运,功底深厚,梦笔生花,文采飞扬,每一篇碑文都是漂亮华章。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碑刻,好好地展示和绵延。它们是李堂村的宝贝和骄傲:独有的文物、史料和艺术价值不可多得,更不可复制(并不是每个村都有的),这就是李堂村的历史,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对后代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教材。建议李堂小学把它作为乡土教材、校本教材,也建议有学生的家长,让孩子们多读读这些有思想、有文采的范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的。<br> 由于年代久远,理解起来难度不小。加上有的风化、磨损非常严重,难以辨认,更不用说断句、解析的是多么的困难。虽然自我感觉精神可嘉,但最后所得到的,仍然只是一知半解。再加上本人学识、水平有限,冒昧成展,错讹之处肯定不少,恳切希望各位行家、老师批评指正。<br> 衷心感谢杨建敏老师的支持、指导;<br> 感谢药王庙吕长有先生的讲述和介绍;<br> 感谢李堂村党委、村委的肯定和帮助;<br> 感谢郭同升主任精心布置展室;<br> 感谢郭红亮先生把展览内容印制成册;<br> 感谢李堂小学郝校长和老师们帮助布展;<br> 尤其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朋友的鼓励和捧场。<br> 在这里我宣布:将本次展出的所有的原碑刻拓片、释读今译展板、展轴,以及研究成果等,全部无偿捐赠给药王庙留存。<br> 谢谢,再次感谢大家!<br><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