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书信,这个中国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曾经给无数家庭、情人、亲友、同学、战友带来感动,带来安慰,带来祝福,也带来许多回忆。</h3> <h3> 我是书信往来的富有者,已经无法记得清曾经给多少人写过多少信。参军了,给家乡人写信,只要有过交往的,无论是同学还是亲友,一天写上几封信。写出去的多了,自然收到的回信也多,天天盼着有人回信,看信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精神食粮之一。后来几次工作变动,又留下了许多战友的信;在一起相处久了,有了友情,分开了,又留下了许多朋友、同事的信。时间久了,信太多,总觉得是个累赘,只好烧了。为了留下一点纪念,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信留下来。因为在我的想象中,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信,留着没有多少价值。但最近有一封信,还是四十年前的信,却给我的文章带来更加浓烈的感情色彩。</h3> <h3> 我在滁县军分区服役期间,曾经随军分区的首长在一个叫井楠的地方蹲点一年有余。这一年,给我留下了许多深深的记忆,因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太让我眷顾了。为此,我连续写下了《情系施家集》、《重回施家集》、《梦中的小屋》、《重阳井楠游记》、《那年女子民兵班》五篇"美文",其中《梦中的小屋》,写了我在那里与一个女知青小组的许多往事。或许有人会问,你一个军人,与知青小组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有必要作个说明,因为军分区在那儿蹲点,是做民兵工作,有时也要抓生产。工作组一批有好几个人,为了责任明确,都会分工一个人负责一个生产队,我分工的那个生产队就是这个知青小组所在的生产队,她们中有几个是队里的骨干,当然要直接跟她们打交道。因为她们就住在工作队旁边,有时分区首长心疼这些孩子,常常让工作组给她们带伙,这样我们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在那篇文章中,写到了一封书信,这封信是我离开她们很多年以后收到许多信中的一封。非常幸运,我烧掉了几百封信,却无意中留下了这封信。</h3> <h3> 我在那篇长达一百多行的散文诗中,配了那位给我写信人的照片和她的那封信。其实那封信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年,我已经记不得具体内容了,因为要写这篇文章,无目的去翻那些留下来的信。可是,我很意外,文章中要提到的那封信,竟然还在。我重新阅读了那封信,自己也很受感动,因为她在信中写到高考落榜,情绪低落,我曾经给她去信鼓励,她十分在意,无意中给她后来的人生之路起到过激励作用。我当即把这封信拍成图片放到文章里。文章发出去以后,得到了很多美友的关注和点赞。我老分区有的战友看到这篇文章后,希望我能写写文章图片中两位知青现在的情况。其实他们的要求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我何尝不想。那些曾共同在艰苦岁月中过来的人,对那段往事可谓刻骨铭心。但我已经几十年没有她们的信息了,找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h3> <h3> 有一天,在《美篇》为我《梦中的小屋》文章反馈点赞通知信息里,我意外发现了一个人的名字,她,就是我文章中提到的那封信的作者,我非常高兴,正要设法联系的人,竟梦幻般的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但很遗憾,她只作了点赞,不知道"回关",我还是联系不到她。我看了她的"美龄",才几天,说明她平时不来《美篇》,是有人把我的文章转发给了她,而她对《美篇》应如何关注,如何点赞,如何参与评论,把自己的联系信息留给被关注者,都不熟悉。为了能与她取得联系,我想到了写这样一篇文章,既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告诉美友,又把信息传递给她。我相信,不久她就能与我取得联系。</h3> <p class="ql-block"> 真是往事如烟,不去回忆,不起波澜,大家都回忆了,才觉得特别温馨。书信能牵动我们回忆许多往事,有的看似平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像陈年的酒,越久越浓烈,越久越有味!(请关注续篇)</p> <h3>作者简介: 俞达祥,江苏盐城大丰人,1947年生,1965年应征入伍,在高炮六十六师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期间随部参加援越抗美。1972年调滁县军分区,任政治部宣传科干事,1987年转业,先后任滁县地区司法局宣教科长,滁州市司法局副局长,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07年12月退休,现任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关工委主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