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丑重阳节后,一场寒流袭击了鲁中南地区,气温骤降十来度,但这没有影响微山荷风诗社的秋季采风活动。周末一大早,14人的团队在中巴车的引领下,向着神往已久的泰安腹地进发了。</p><p class="ql-block">徂徕山是我们此次采风活动的第二站。山名很生涩,经查考却大有来头:诗经鲁颂有云:徂徕之松,新甫之柏。“徂徕”指的就是这座大山。它位于泰安的东南部,虽是泰山的余脉,但也自成一脉,它由数十座山峦组成,这些山峦比邻而居,互相牵连,组成了一片方圆百十公里的山群,它们的最高处叫做“太平顶”,一片面积不大但能开车直达的崖坪,这与其它地方的峰顶颇有不同。但优势显而易见:可以直接开车上去,节省了游客的体力,能够闲庭信步般欣赏山川之美,也许这就是我们此行的初衷吧。</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便进入了这座大山,中巴在山道上盘桓爬升,似乎总不到头。透过车窗,遍野的古槐映入眼帘,黄叶在寒风中窸窣落下,增添了秋的苍凉。上午的气象变幻莫测,早前还是阴云密布,几阵冷风过后,天空就碧蓝如洗了。正好印证了我此前的推断,天冷意味着晴天,这样的天气其实是适合秋游的,只不过多穿些衣服罢了。还好,我们来时已经做足了功课。</p><p class="ql-block">车过半山腰,就看到了一处上佳的风景点。于是停车,纷纷占据有利地形,拿出手机或专业的“长枪短炮”,对着远处的峰峦频频按动快门。此时,远处的山峦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淡褚的暖色,在晴冷的天空下,苍岩也柔美起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水画写生中也有“面面观、步步移”的类似说法,而此时角度的风景恰是最好。其实所谓的美景,往往就在平淡中的某个瞬间,或某个拐角,需要用眼睛和心灵去感知。</p><p class="ql-block">车到太平顶,已是中午。肚子开始抗议了,大家一致意见:先吃后玩。于是,煎饼卷咸菜,鸡蛋加牛奶,一古恼往胃里塞。很快,我们又像满血的斗士浑身充满了力量。这要感谢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们,正是他们细心慎密的安排让我们的赏游活动毫无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站在山崖边的观景台上,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扑面而来:蓝天白云下,远山愈加苍翠,那簇拥在万绿丛中的斑驳山岩高低参差,将峰峦的肌理勾勒得柔美而生动。染霜的山林如黄绿色的波浪逶迤在群山万壑之间,虽还没到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时令,却也恰到好处地映衬出山川之美。放眼望去,众多的山峦仿佛有了灵性,或翘首顾盼,或低眉私语,三五成群地匍匐在云天绿海之间。一幅由蓝天、白云、苍岩和秋林共同组成的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呈现在游人面前。此时,你无须拍照,不必交谈,只要凭栏静肃,极目远眺,清新的风会荡尽心头阴霾,壮美的山使人心生慈善,蓝天白云让你心无旁鹜回到童年。在大自然面前,世间所有的苦痛、烦恼和不甘都会烟飞云散,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本以为到了山巅就是终点,那年秋游也是从太平顶折返的,因而错过了一些风景。幸好这次在山上遇到了一位在广播站工作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们,从太平顶向南顺着石阶走一圈也就一个多小时,有几个景点值得看看。这正好满足了我们好奇的心理,大家一拍即合,兴致勃勃地沿着巉岩峭壁间的小道开始了向下的探索。</p><p class="ql-block">小道陡峭而狭窄,近乎垂直的石阶让每一位来访者心惊胆战,丝毫不敢大意。所谓看路不看景,大家除了在观景台上拍照赏景,大部分时间就是在陡峭的岩石间互相提醒着挪动。同行者中,两位女士已是两腿打战头晕目眩了,几位摄影家忙着拍照也被拉在了后面。而我们几个虽算不得年轻,但好歹有些爬山的经验,仿佛突然年轻了许多,大胆地站在巨石上拍照留念。脚下是流动的云,头上是蓝色的天。不由得想起了那句名言:海到穷处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岩石呈现出花岗岩地貌的特点,被岁月磨蚀的圭角全无,互相叠撂交错,像极了邹城的峄山。你看,前方的“万年巨龟”在探头向海,一侧的“海狗”正窥天望月,那个形似官帽一顶,这几个形成了“别有洞天”。而这些看似毫无规则的巨大浑圆的山岩却构成了山峰生动有序的肌理,给远眺的游人带去如画的美感,你不得不叹服大自然难以琢磨的神奇力量。</p><p class="ql-block">置身于巨石阵中,听山风瑟瑟,看远山苍黛,一股豪情沛然于胸。人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那世间的纷争又有多少意义呢?人生就像登山,负重越多,登山越难。不如放下包袱去收获快乐。而此时,我们正收获着快乐,每个人仿佛回到了童年,对着山林的长啸彼此起伏,响彻了整个山谷。此刻,我们就是山林的宠儿,山林母亲只是微笑着包容下我们的顽皮。</p><p class="ql-block">其实,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几处风景。透过岁月的沧桑,我们窥探到历史深处沉积的印迹。在一处观景台前,我们品读了清康熙泰安知州林学杭《徂徕夕照》的诗作:独秀峰前落照红,千岩飒飒晚来风。竹溪云径层岚掩,桑海霞楼倒碧空......山间的平坡曾是西汉末年赤眉军的作训场,如今已蒿草遍野;这里也是抗战时期游击队经常出没打击日寇的地方,至今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巍然矗立在大山的一隅,供过往的后人瞻仰凭吊。</p> <p class="ql-block">到达最南端后,我们沿着山道向西行进,此时,女士和摄影家们已被我们远远拉在了后面。山路一会儿下行,一会儿又是漫长的上升,我们能够想到落后的队友此时正叫苦不迭。远山已被茂林遮挡的看不到了,我们完全置身于原始的密林深处。松风的呼啸如排山倒海,萧瑟的秋寒已悄然上身,不知道路还有多远,但也没有折返的可能,只好沿着山道艰难地迈动着向前的脚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宋代的杨万里已经感受过了下山的艰难,而我们的感受才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山里的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这里以山槐、松柏和柿树居多,它们有的在岩石缝隙间生长,树根如藤蔓缠绕在巨石上,估计至少也有上百年的树龄。有的将树干伸向一侧,如虬龙腾飞在半空。有的或被风雨摧折了树干,又从残枝旁生发出新的枝叶。但大多数密集在避风的山坳向着高处的空间生长。石间的泉水曲折蜿蜒,淙淙流淌,滋养着这片茂林和苔草。除了风声和鸟鸣,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声响,幽静是这里永恒的专题。而我们几个过客的到来打破了山林固有的宁静,虽然我们只是路过而已。</p><p class="ql-block">经过漫长的跋涉,踏过了无数个石阶,我们终于来到一片地势平坦的山坡,前方路也宽整了许多。抬头望去,太平顶的电视信号塔清晰可见,我们知道,步行的终点就在前面。大家加快了脚步,回头向着来时的山林呼喊:“我们到了,你们加油啊!”但听不到应答,估计他们几个还离得很远。果然,在我们到达集合点半小时后,后来者们才陆续归队。大家又兴奋地互相说笑起来,仿佛此前的疲惫根本就不曾有过。是啊,不经风雨哪里有彩虹?没有跋涉的辛苦,美好的风景也会大打折扣。登山如此,生活也一样。</p> <p class="ql-block">遗憾还是有的。比如我们上山前打算看的标志性风景“乳山二峰”,因下山时的匆忙而遗憾错过;据说太平顶一侧有块《心经》内容的摩崖石刻,记得那年见到过,但这次却没有找到。</p><p class="ql-block">回来后翻阅了有关史料,发现徂徕山其实并不寂寞,历代都有名家登临,其中不乏文人逸士,唐隐士国子博士王希夷曾在山上修道多年,并作有《王野人诗》:徂徕山下是吾家,吸露嘘风卧紫霞,几百年来无个事,朝朝座对老松花。唐天宝年间,李白、孔巢父等六文人隐居于此,史称“竹溪六逸”。明代诗人丘睿《竹溪六逸图》诗云:徂徕之山竹满溪,溪中流水清漪漪。昔人已往不可见,至今陈迹犹依稀。只是,我没见到陈迹,更缺乏史料的日常积累,只能将遗憾留待下次登临时弥补了。其实,对这样一座文化名山,一次的登临是远远不够的。</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一天,我会仿效当年的隐者,在此租一茅舍,白日上山问道,晚上卧听松风,用画笔、用身心,慢慢地与山结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荷风诗社2021年秋季徂徕山采风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