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陵~黄帝陵

福全(欢迎来访)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标识碑</p><p class="ql-block">位于黄帝陵印池广场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标识碑正面雕刻的黄帝陵标识,圆形背景源自中华文化“天圆”的传统理念,虚实相间体现时空转换,圆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云图案,寓意黄帝开创的中华文明根植厚土、造福华夏。</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标识碑的设计和制作,以毛泽东主席委托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为标识的主要素,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概念,确立了黄帝陵在中华文明史上崇高的地位与尊严。标识碑总高4.5米,寓意九五之尊及五湖四海对始祖黄帝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国家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p> <p class="ql-block">近代有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以及连战、董建华、何厚铧等爱国人士的亲笔祭文和题词。</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全景图(景区分“轩辕庙”和“黄帝陵”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位于景区最南端,是一座宽阔的不对称半圆型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0.5米一0.6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北边的印池又称龙池,是由沮河改建而成。传说黄帝经常在此淘洗玉玺大印,而且对面即为黄帝放印的印台山,所以被称为印池。</p> <p class="ql-block">印池之上,横跨着一座通往北岸轩辕庙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66米,宽8.6米,高6.15米,共九跨。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全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一丝钢筋水泥,堪称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span></p> <p class="ql-block">桥北广场 轩辕桥的北端即桥北广场,与轩辕庙的龙尾道相连接,面积1584平方米,地面用花岗岩铺砌。广场上耸立着四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既烘托了庙前的庄严气氛,也是黄帝陵庙前区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尾道 轩辕庙前的龙尾道,共设95级石质台阶,经五个踏步组逐级登高,寓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登上九十五级台阶,迎面便是气度非凡的轩辕庙了。轩辕庙是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位于桥山东南麓半腰之处,坐北面 南,总体呈长方形,(照片摄于2006.7.)</p> <p class="ql-block">原山门进深8米,面阔五间。正门居中,东西两侧各一侧门。正门门额上书"轩辕庙"三个大字,系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现山门为五开间廊庑式,平面轴线19.2×10米,建筑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屋面采用歇山顶,石墙、石柱、钢筋混凝土梁和屋面板,上覆石筒瓦。山门台基比地面高出2.72米,台基和踏步全部采用花岗石制作。门前有平行的六根柱子支撑,屋檐四角隆起。柱子前有六级台阶,尽显庄严雄伟、大气磅礴之气度。</p> <p class="ql-block">穿过轩辕庙,就是古柏大院。大院长140米,宽84米,总面积11760平方米, 十余棵千年古柏傲然挺立。最著名的是“轩辕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p><p class="ql-block">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国书集成》记载:“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书:“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p> <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12月9日,“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黄帝手植柏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帝手植柏留影纪念上图2006.7.下图2021.10.)</span></p> <p class="ql-block">在黄帝手植柏的左后侧有一块巨石,因石上的纹理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这块石头也被称为“夸父追日”石。相传,在黄帝时代,夸父想把太阳摘下来,就追着太阳跑。奔跑中,他口渴喝干了黄河和渭水,最后渴死在路途上,其手杖化作了桃林,身躯化为夸父山。</p> <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北行即到了诚心亭。诚心亭是通往“人文初祖”大殿的过厅。凡来祭祀谒拜黄帝的人来到此亭时,都要在此稍歇,以整理好自己的衣冠,置备祭祀的礼品。然后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缓步前行,以一颗洗涤过的虔诚的心准备拜谒伟大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诚心亭之后是碑亭。碑亭也是一个过厅,亭内立有四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右边的两块石碑,前一块是孙中山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写的“黄帝赞”词,其碑上的书法虬劲飘逸,传达出谒祖的真诚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碑高2.80米,宽1.10米,厚0.20米。楷书8行,满行4字。1912年3月,孙中山先生委派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致祭,并书写了这篇祭文,名《黄帝赞》。原刻于黄帝庙山门外照壁上,1988年再刻,立于轩辕庙碑亭。</p><p class="ql-block">碑阳录文:</p><p class="ql-block">中华开国 五千年,神 州轩辕自 古传。创造 指南车,平 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春孙文(印)</p> <p class="ql-block">后一块碑上是蒋介石1942年冬题写的“黄帝陵”碑。碑高2.80米、宽0.89米、厚0.20米,碑书“黄帝陵”三字,右题“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冬”,左题“蒋中正敬题”。此前黄帝陵一直被称为“桥陵”,1942年民国政府将“桥陵”改为“黄帝陵”。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亲笔题写“黄帝陵”,民国政府即勒石立碑,立于黄帝陵前。1988年复刻,现立于黄帝陵轩辕庙碑亭。</p> <p class="ql-block">左边第一块碑为毛泽东在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时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字体汪洋姿肆,飘洒俊逸,雄健有力。</p><p class="ql-block">碑高2.80米、宽1.10米、厚0.20米。草书31行。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在轩辕黄帝陵前举行共祭仪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伯渠于今黄陵县黄帝陵致祭轩辕黄帝,并宣读此篇由毛泽东亲笔手书的祭文。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也进一步凝聚了中华民族各阶层人士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决心。1988年刻立。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p><p class="ql-block">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p><p class="ql-block">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p><p class="ql-block">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p><p class="ql-block">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p><p class="ql-block">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p><p class="ql-block">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p><p class="ql-block">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p><p class="ql-block">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p><p class="ql-block">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p><p class="ql-block">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p><p class="ql-block">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p><p class="ql-block">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p><p class="ql-block">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p><p class="ql-block">尚飨!</p> <p class="ql-block">后一块是题字碑,碑上刻着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1988年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碑亭的东侧有两个连着的拱形顶石碑,这是民国时期中部县(1942年改名为黄陵县)知事程寿筠题写的 “轩辕庙”与“文明之祖”石碑。</p> <p class="ql-block">还有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碑亭西边立有香港特首董建华和澳门特首何厚铧手书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碑石背面的碑铭,记述了香港、澳门被英国、葡萄牙占领的历史,也记载了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黄帝脚印石,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公里的周家洼村,青石面上,镌刻有脚印一双,长62厘米,深2厘米,经鉴定为汉代文物,1965年移至轩辕庙。后人因敬仰黄帝的勤劳和功绩,雕刻了这幅巨型脚印以示纪念。相传,这个脚印是黄帝的第四位妃子嫫母发明鞋子时所依据的黄帝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挂甲柏又名“将军树”。志载“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树”,树干上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清明前后,若雨水充沛,有柏脂溢出,品莹剔透,堪称“群柏之奇”。</p> <p class="ql-block">爱国将领程潜题写的“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大殿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屋檐下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建筑构件绘有和玺彩绘、斗拱彩绘,彩绘精致华丽,绚烂无比。</p> <p class="ql-block">殿前台阶上有雕工精细的“二龙戏珠”浮雕,浮雕中的二龙在祥云中环绕宝珠飞舞,神龙悬目奋爪,摇头摆尾如腾似飞,在柔美飘逸的祥云间卷舒出没、团抱成圆。整个浮雕洋溢着合欢、吉祥、喜庆、团结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殿前香火旺盛、香烟缭绕的铜香炉,人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祭拜。大殿正中神龛内供奉着一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石拓片为蓝本放大刻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浮雕的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服饰古朴,冠带简洁。神龛两边垂着金黄的绸缎,在黄缎子的掩映下,黄帝的浮雕显得那样的庄严神圣。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p> <p class="ql-block">在轩辕庙内,除了碑亭里的珍贵祭文碑外,在庙的两侧还有碑廊。碑廊内珍藏着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碑,还有近现代领袖名人的书法瑰宝。</p> <p class="ql-block">从这些珍藏的碑文中可以看到,书写者虽然政治立场各异,书法艺术有别,却表达了同一个思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历史纵横五千年,轩辕黄帝传给我们的不仅是血缘和肤色,还有社会的良知和道德。</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guǐ);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此外,东面还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整个祭祀大院,庄严肃穆,威风凛然。</p> <p class="ql-block">“龙魂”大钟,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设计将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钟体全高3.8米,口颈2.456米,重13吨。</p><p class="ql-block">“龙魂”大钟以陕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铜钟为主型,以汉代画像黄帝功德为主图案,以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和祥云纹为底饰,钟纽为双凤耸立,两侧以双龙为扉棱,钟面正中心为篆体“龙魂”二字。钟的整体造型庄重凝练,独特精美,表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钟铭盛世、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蕴。</p> <p class="ql-block">龙威大鼓,重750公斤,鼓面直径2.5米,鼓帮直径2.7米,鼓高1.5米,与龙魂大钟相得益彰,显得威风八面。</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p><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环境得以净化。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轩辕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X40米的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p> <p class="ql-block">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竖一高大花岗岩石碑——轩辕黄帝像石碑。石碑总高7.6米,基座宽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两块巨型石料各重约16吨。其造型特点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同时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按照传统文化观念,名曰“神主”。</p><p class="ql-block">石碑正面刻轩辕黄帝像,此像与人文初祖殿的黄帝像一样,高3.9米,宽2.6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块青灰花岗岩巨型料石构成甲骨文的“祖”字形,呈现出严谨朴素、重拙写实的古汉风韵。</p> <p class="ql-block">《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生活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他率领部落在黄土高原繁衍生息,创造文字,制造舟车,培育蚕桑,艰苦拓殖,以“惠及万世之功绩、泽披广大之区域”而彪炳千秋,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2009.4.4.)</p> <p class="ql-block">中华世纪柏</p><p class="ql-block">轩辕庙西侧,有公路通往桥山,山腰有一棵“中华世纪柏”。“中华世纪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2000年3月7日)黄帝诞辰日,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它采集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区域特点的黄土培植,掬黄河、长江入海口之水浇灌,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p> <p class="ql-block">泰山五彩石</p><p class="ql-block">在“中华世纪柏”旁,矗立着重达15吨的泰山五彩石,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写的《庚辰黄帝圣诞志》被镌刻其上,以石铭记先祖恩德,喻意神州社稷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帮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因在桥山之巅,故又名桥陵。</p> <p class="ql-block">陵道</p><p class="ql-block">从“中华世纪柏”开始,一条步道通往山顶的黄帝陵。</p><p class="ql-block">陵道和神道是进入陵区的重要通道,沿山体采用形断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修筑。道路总长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195米,宽均为5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共277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龙角柏</p><p class="ql-block">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桥山山丰土厚,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桥山古柏不仅数量多、树龄长,品种也较为齐全,以侧柏为主,还有扁柏、圆柏、刺柏等。</p><p class="ql-block">龙角柏,又称“麻花柏”,因处于黄帝陵“盘龙岗”龙头上方,对称各一株,形如龙角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天鼋神慧</p><p class="ql-block">登陵道途中建有黄帝陵的守护神天鼋神慧。传说,天鼋是华夏族古老的图腾,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具有神秘先知。黄帝在昆仑山遇神龙天鼋,名谓“白泽”,封其为守护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据说,用“河图”可以祈求幸福,抚摸龙角可以避邪消灾。</p> <p class="ql-block">下马碑</p><p class="ql-block">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旁,树立着一座明朝嘉靖年间树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行至此处,均下马下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陵园</p><p class="ql-block">神道尽头便是陵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p><p class="ql-block">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p><p class="ql-block">东门进入陵园,左侧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p><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或称汉武祈仙台,《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以土堆成,翠柏围之。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p> <p class="ql-block">祈仙台石径</p><p class="ql-block">《中部县志》也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汉武仙台下围120米,上围22.5米,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民间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穿过汉武仙台旁的棂星门,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p> <p class="ql-block">陵冢前为祭亭,亭宽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为歇山顶,红柱绿瓦,飞檐起翘,气宇轩昂。</p> <p class="ql-block">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p> <p class="ql-block">碑后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西北面东南,为土冢,扁球状,高3.5米,直径为16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龙驭阁</p><p class="ql-block">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北,海拔高程994米,是黄帝陵陵区的最高点。建筑形式取材于汉代阁楼,造形具有仿木构筑特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贴面建筑。阁高五层约20米,为4.2米×4.2米的方形,建筑面积160平方米,阁正南面书汉隶“龙驭阁”三个大字。阁内墙壁上,有12幅中展示黄帝功德的主题绘画,分别是《黄帝诞生》、《部落崛起》、《赐姓建宗》、《修德振兵》、《造舟楫、兴医药》、《播五谷、务农桑、制衣冠》、《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桥山龙驭》、《人文初祖》等,从黄帝诞生到驭龙升天,通过这些绘画,可以让人进一步了解黄帝众多的发明创造和卓著功绩。</p> <p class="ql-block">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黄帝赐福邮局</p> <p class="ql-block">鲁迅诗《自题小像》</p> <p class="ql-block">特种邮票(1983)</p><p class="ql-block"> 黄帝陵(上)轩辕柏(中)人文初祖殿(下)</p> <p class="ql-block">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1945年“台湾光复致敬团”遥祭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庚辰年(2000)清明公祭现场</p> <p class="ql-block">己丑年(2009)清明公祭现场</p> <p class="ql-block">壬辰年(2012)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p> <p class="ql-block">丙申年(2016)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p> <p class="ql-block">戊戌年(2018)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p> <p class="ql-block">辛丑(202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帝陵举行</p> <p class="ql-block">炎黄子孙,同心共筑中国梦。华夏儿女,问祖寻根黄帝陵。壬寅(2022)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4.5上午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p> <p class="ql-block">4月5日上午,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以“寻根祭祖黄帝陵,勠力同心创伟业”为主题,共九项仪程:第一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第二项,唱《黄帝颂》;第三项,敬献花篮;第四项,恭读祭文;第五项,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第六项,乐舞告祭;第七项,“龙飞中华”;第八项,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第九项,种植桥山柏。典礼彰显了厚重的人文内涵和坚定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亲自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意味深远</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祭拜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主席连战夫妇祭拜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新党主席郁慕明祭拜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就餐“天子大酒店”,享受“御宴”(2021年重阳节)</p><p class="ql-block">拜谒过后,感叹一段祭文:</p><p class="ql-block">沮水汤汤,桥山苍苍。巍巍祖陵,源远流长。轩辕黄帝,青史垂芳。</p><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自此方张。千秋万世,心祭炎黄。谨告我祖,伏惟尚飨。</p> <p class="ql-block">附:黄帝故里 </p><p class="ql-block">一般指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为汉籍史书中记载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国之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郑黄帝拜祖祭典”的遗产地。</p> <p class="ql-block">汉阙</p><p class="ql-block">黄帝故里景区的大门为汉阙。阙,系最古老的门。阙者,缺也,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这座汉阙其形为蜂腰形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檐,高17.08米,东西两阙之间净距24米。</p> <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广场</p><p class="ql-block">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门前广场原名轩辕广场,由于地处老城区,形状不方不圆,道路斜穿而过。2008年根据专家建议,将轩辕广场更名为中华姓氏广场,面积由原来的7千平方米扩建成1.5万平方米的方形广场,将景区内鼎坛移至百家姓广场,放至广场靠南三分之一处,鼎坛高9米,底座为35米×35米,坛面为21米×21米,共分三层15层台阶,鼎坛周围广场地板上刻满中华4600多个姓氏,并有抽象的祥云纹路散布广场之中,意喻“踩祥云之上,观百家姓,唱和谐歌,畅想民族腾飞之未来”。这一亚洲最大的姓氏广场将成为群众拜祖的主要场所。大典时,百家姓方阵群众将身着姓氏标志的服装参拜祖先。</p> <p class="ql-block">位于广场中心的中华第一鼎——黄帝宝鼎高6.99米,鼎口直径4.7米,腹深2.8米,耳高1.5米,足高2.8米,重24吨,鼎足为熊足,取意轩辕黄帝系有熊氏;鼎腹饰九龙,首顶艳阳火球,口倾水纹,祈风调雨顺,象征祖国统一安定。造型庄严、凝重、大气,被誉为“天下第一鼎”。</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p><p class="ql-block">轩辕庙是整个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中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位于轩辕丘前。</p><p class="ql-block">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子产就曾带领百姓登新郑具茨山拜祭黄帝。汉代在此始建轩辕庙,历代多有毁建,明清重修,存有大殿、东西厢房和前殿门。清,康熙五十四年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金石志》:“国朝,轩辕故里碑,碑在北门外,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许朝柱立。”(卷三十九)清,道光十七年《林则徐日记》记述:此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农历二月二十日,途经新郑,由郑州施牧和新郑县令李嘉礼陪同,至县城北关轩辕庙拜谒黄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8年“大跃进”祠有损毁,许朝柱立“轩辕故里”碑被毁。1990年后新郑县人民政府又修葺,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正殿五间,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金身塑像,上面人文初祖的扁额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姆——“先织娘”像。</p><p class="ql-block">祠前庭三间,以图照展示新郑的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祠庭院内,树“林则徐拜祖碑”和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等。</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塑像于2005年4月10日落成。这尊汉白玉塑像为黄帝手执宝剑的正面坐像。像高5.19米,以示“九五之尊”。</p><p class="ql-block">轩辕丘区“圣”:轩辕丘高19米,长100米,丘内建有中华第一宫——轩辕宫,为地穴覆土式建筑,寓意黄帝出生地。黄帝文化艺术苑区“趣”:有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展示。</p> <p class="ql-block">黄帝宝鼎坛区</p><p class="ql-block">黄帝宝鼎坛区位于轩辕庙后,南北长150米,东西1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由青石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黄帝宝鼎坛和楹联长廊组成。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上自伏羲、神农、黄帝,下迄21世纪近万年历史,其中记有关黄帝在河南新郑诞生、建都等史实。</p><p class="ql-block">黄帝宝鼎</p><p class="ql-block">甬道铭文两侧镌刻“客家人脚印”。民族图腾柱耸立青石甬道两侧,汉白玉石,10方,高3.6米,6棱,镌刻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图腾或族徽。黄帝宝鼎坛是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坛基为正方形,代表八卦之一“坤”,边长50米。坛顶为圆形,代表“干”。坛高5米,代表“五土”,即山林、川泽、丘陵、水边、洼地等,象征大地山河。鼎坛台阶取3699之数,第一平台为3个台阶,为正道。第二平台为6个台阶,寓八卦中阴爻,即阴、阳、风、雨、晦、明等。第三平台、第四平台各为9个台阶,合为99,为至尊。鼎坛四周以青石铺面,寓意大地浩瀚,自然和谐。鼎坛上伫立九鼎,黄帝宝鼎立于中宫之位,青铜铸造,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鼎腹三面,每面镌刻三条龙,其中一条巨龙居中,回首反顾,龙首有似火球,寓为黄帝宝珠,象征光明;龙口涎水纹,象征风调雨顺;鼎足为立熊,寓意国于有熊。此鼎为中华第一宝鼎。</p><p class="ql-block">新郑是鼎器之源,中国最早的鼎器出自八九千年前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五千年前,新郑人轩辕黄帝最早将陶鼎炊器制成铜鼎礼器。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余8鼎,为四方四圆,通高1.25米,兽面纹饰,分别取仕、智、丰、爱、安、嗣、寿、财之名,以八卦之位环列黄帝宝鼎四周。楹联长廊位于黄帝宝鼎坛区东西两侧,各长150米,宽5米,楹联200幅,展示名人大家手笔,歌颂黄帝功绩,心系故里,其中多为书法艺术佳品。</p> <p class="ql-block">拜祖区(原为黄帝宝鼎坛区)</p><p class="ql-block">三月三,拜轩辕。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景区举行。全球华人以庄严神圣之心、感恩追远之情,通过现场拜祖和网上拜祖,拜谒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祈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祝福世界人民幸福安康。(2022.4.3.)</p> <p class="ql-block">四海一脉归故里,万姓同根拜轩辕。农历三月初三,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共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祈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来自香港、台湾、澳门和内地的歌手与56个民族的演员以及少年儿童合唱团、百名混声合唱团共同高唱《黄帝颂》。(2023.4.22.)</p> <p class="ql-block">轩辕桥</p><p class="ql-block">是古轩辕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为拜谒始祖轩辕黄帝,在祠前专门修建的。原桥为明“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所建。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的古砖上,刻有“许州造砖户王仲”的字样。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此桥被沉埋地下多年。2002年3月,新郑市决定恢复轩辕桥这一景观,在开挖新桥桥基时,正巧与古桥址相合。说明从古到今,轩辕子孙的心是相通的。新修的这座轩辕桥,长12米,美观、典雅,如长龙卧波,横跨于姬水河上。</p> <p class="ql-block">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p><p class="ql-block">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位于黄帝宝鼎坛之北,占地约1万平方米。轩辕丘旧址于此,清末被毁,今又象征性修复。丘高19米,直径100米,丘上植草木。黄帝纪念馆位于轩辕丘下,总投资1600万元,高11.9米,宽50米,二层,建筑面积30018平方米。由郑州大学建筑工程院和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纪念馆采用地穴覆土式建筑手法,为新石器时代人字形建筑,通过岩画和青石等传统表现手法,表现根文化主题。一层在地下,北壁墙中央端坐轩辕黄帝黄铜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执权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视前方,睿智、英武、端庄、慈祥。纪念馆门前亦有一尊玻璃钢仿石雕黄帝像,与馆内塑像相同。黄帝纪念馆前左侧靠东墙树“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拜祖纪念碑”。历年大型祭拜活动在黄帝纪念馆前黄帝宝鼎坛区举行。</p> <p class="ql-block">始祖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始祖山,古称具茨山,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辛店镇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黄帝文化遗迹遍布山野。200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山顶的轩辕庙等景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始祖山被河南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5年被批准国家级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始祖山主峰风后岭海拔793米,相对高度540米,远远望去,好似一尊轩辕黄帝像,伟岸挺拔,眉眼毕现,蔚蔚壮观,令人肃然起敬。风后岭南坡和东坡为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奇峰怪石林立,构成高峻雄伟的山岳风景。同时,山坡上丛林密布,果园飘香,山半腰的青岗庙水库,水平如镜,清澈见底,西坡的黑龙潭、玉女池,溪水潺潺,波光潋影,妩媚动人,形成山、水、泉、林融为一体的秀丽景色。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有20余万人次上山植树,新植常青树种20万株,始祖山森林植物达到48科252属200多种,林地面积达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形成了垂直分布的阔叶混交林带,生物生态林带、灌木植物林带等三个群落。(图片:始祖山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脚下的驼窑村,仰观始祖山东坡,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怪石林立,险峰突兀。走进山门,登上望祖亭,遥观山顶,依山势而成的炎黄二帝巨雕坐像清晰可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根脉,源远流长。启迪蒙昧,文明初创。我祖勋德,恩泽八方。</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观看 高兴就点赞</p><p class="ql-block">南京福全</p><p class="ql-block">2021.10.22.制作</p><p class="ql-block">2022.4.5.增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