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为杨卫近照。</p> <p class="ql-block"> 艺术批评让他有了灵魂的归属</p><p class="ql-block">—记我国当代知名策展人及艺术批评家杨卫</p><p class="ql-block"> 乔育平摄影并文</p><p class="ql-block"> 好像是一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在一微信里,我看到了知名作家,原长沙市文联主席何立伟先生,针对一本《益阳往事》的书稿,写了一篇题为“杨卫的乡愁”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作为在湖南文化艺术圈內,一直有着显赫声名,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这位知名作家何立伟先生,他既不是益阳人,也没在益阳工作生活过,却能为这本《益阳往事》的书稿,专门来写文介绍该书的作者,可见这本书和作者,必有其份量和不凡之处。</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一个生长于益阳,后在长沙工作了三十多年,并一直都在关注益阳历史人文的曾经媒体摄影人,也就因此从这时起,便开始关注起了这本书的作者杨卫。</p><p class="ql-block"> 乍看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的想象中,如今这年代,一个还能有此雅兴来写《益阳往事》这种书的作者,定是益阳文化圈内一位有一定资历和上了年纪的老文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从何立伟先生的文中来看,这位杨卫先生的真实情况,却是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杨卫他现在不仅是北京艺术家圈中的实力派写手,和擅诗著书的中青族,且是一位凭着对美术和文学的挚热追求,出走家乡益阳,勇闯北京,靠自身实力发展起来的国内当代艺术知名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p><p class="ql-block"> 何的文中一处还特别提到说,杨卫八十年代就读的小学,是益阳缝纫机厂子弟学校。</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条杨卫原是益阳缝纫机厂职工子弟的这一信息,使我对这位家乡名人的身世和家境,更有了一种强烈的关注度和好奇感,从而也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杨卫艺术人生的寻觅。</p><p class="ql-block"> 追寻杨卫过去的踪迹,这里我还得从1981年时说起。那时,我在益阳离开了原工作多年的一家地区文艺单位,调到了益阳缝纫机厂从事工会工作。在这期间,由于经常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我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曾时常到厂子弟学校与老师和学生们对接文体活动方面的一些工作。</p><p class="ql-block"> 从我手头的信息显示,那时正处在少年时代的杨卫,这期间就正好是在厂子弟学校读小学六年级。</p><p class="ql-block"> 不过那时的他,在文体特长上好像也并不是那样的显眼和出色,学校从没安排他和我有过这方面工作的接触和交往,这也使得我对他没一点印象。而从他那时是厂子弟学校的学生这一身份查实得知,他的妈妈和我算是一个企业的同事,她叫曹晓云,是厂里供应科的员工。</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我在益阳缝纫机厂工作期间,爱上新闻摄影后,常给《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投稿的过程中,我曾结识了一位在益阳地区邮电局办公室工作的笔杆子,且与我有着同样投稿爱好的湖南日报通讯员杨林山。</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时常都是相互为各自的稿件能见诸于党报而欣喜祝贺,我们也因此有机会在一起参加通讯员会议,并成了以稿交友的好知己。后经证实,这位投稿发烧友杨老师,就正是杨卫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虽然那时我和他的父母之间有着这些特殊的关系,但我对杨卫老师当年在益阳的成长经历和工作情况,却是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1985年调到长沙一家省级新闻单位工作后,我和他父母也就失去了几十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好在这次看到了何立伟老师这篇《杨卫的乡愁》一文,就使我对他笔中的这位家乡名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探访杨卫老师在益阳的踪迹,这才把我与他们一家人的这层关系联系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从我这段时间多方面了解到杨卫的一些情况来看,这位一直抱有远大艺术理想,立志走出益阳,勇闯北京艺术圈,而发展到现已在全国当代艺术策展圈和艺术批评界今天这种地位和高度的家乡人,他的这一奋斗过程和经历,实际也是极为坎坷和艰辛曲折的。</p><p class="ql-block"> 据我近期对他的采访所知,他父亲在益阳原一直都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文学爱好者。家中的书香氛围,和父亲在文学创作上的热爱与追求,从小对他就有了一定的熏陶和影响。</p><p class="ql-block"> 但儿时的他,最初真正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那痴迷美术的亲姐姐。在姐姐每天不停画画的深度感染下,他也渐渐显露出了在绘画上的天赋。</p><p class="ql-block"> 那时姐弟俩四处拜师学画,作画成瘾。他俩的这一兴趣和爱好,为她们后来在艺术圈的扎根立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不过对于任何热爱美术的学子来说,要想进入美院的高等学府,都不是一件易事。她姐姐就是在六、七次艺考失利后的再崛起中,最终考上了她一直向往的京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p><p class="ql-block"> 姐姐考进了美术专业的高等院校,这更加激励了他对北京美术圈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从1984年起,他也学着姐姐的,踏上了漫长的艺考之路。</p><p class="ql-block"> 连续几年每到开春,他都要辗转多地去参加考试,虽然几年下来均是名落孙山,但考学的过程也成了他的一种学习。这期间使他印象最深的一次艺考是,1986年他到长沙参加考试。这次倒不是考试的过程有什么惊奇,而是他在参加考试期间住在他姐姐的一个同学家,在那里他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思想冲击。</p><p class="ql-block"> 他住家的那个姐姐同学姓高,是一位很反叛的画家,曾和他姐姐一同在上海读过中专。高同学那时因为不满于那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中途辍学,则回到长沙当起了一名职业画家。</p><p class="ql-block"> 那年,他在这位兄长的画室里住了整整一个星期。在那一周时间里,他俩同吃同住,聆听着高兄给他讲的许多前所未闻的人文知识。什么关于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的思想和学说等,他最早就是从这位兄长那里得知,并有所了解的。</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高兄还向他推荐了一套当时非常盛行的《走向未来》丛书,并还借给他让他看了一本台湾版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p><p class="ql-block"> 和这位老兄的短暂相处,使他后来从艺术创作转到艺术批评,这最初的知识积累与思想启迪,就起源于这里。同时也是这位高兄推荐给他的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一书,打开了他少年的心痱,使他对人生的理解,从此有了层次,也有了深度。</p><p class="ql-block"> 自那次从长沙回到益阳后,经过一番深思,他竟作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那就是,来年不再继续艺考了。当时作出这个转折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他被高兄所讲的一些知识所感染。他决心要把自己的兴趣暂时转到阅读上去。他同时也还悟出了一个信念,考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有志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创造出生命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志向虽已定,但那时的他,却还是一个呆在家里的待业青年。这种现状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困扰,使他在无奈中每天都是过着焦燥不安的生活,这也促使了他对参加工作的渴望感。</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便催促父母能尽快帮他找到工作,希望能通过工作获取一个全新的环境,来解脱自己的焦虑和不安。</p><p class="ql-block"> 被逼无奈之下,1987年他父亲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提前退休,让他顶职在邮电系统当起了一名报刊信件投递员。</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份每天跑腿的差事太平凡不过,但他却在这骑行中也有过一些意外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他送信的那片区域,是益阳城内的一条老街,很有历史感。每天穿梭在老街巷里,使他感觉到这里家家户户一定都有很多的故事。对此,他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有种想表达的冲动下,下班之后,他就慢慢开始对这条老街昔日的人文轶事,进行了一些了解和收集。</p><p class="ql-block"> 这为他最初的了解社会底层生活,带来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同时也丰富了他的阅历和视野,更是成了他日后创作益阳往事等作品的好素材。</p><p class="ql-block"> 然而邮递员这份工作的辛苦劳累,且单调重复,容不得什么创新,更容不了半点出轨,这样的工作干久了,对他这种不安份的人,这又成了他的新烦恼。</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和志向,在担任邮差一年多之后,他则痛下决心,决定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继续自己的考学,立志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大胆决定,竟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这之后,他又重新背起画架,回归到了习画艺考的圈子里。在父亲的相助下,他有幸获得了在当地一家职工美术院校进修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次进修,再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在1989年的高考中,湖南工艺职工美大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使他终于成为了该校的一名正式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在校期间,他抓住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共创作出了近50幅乡土气息浓厚的油画作品。</p><p class="ql-block"> 1991年春节的时候,他姐姐一位在北京的画友路过益阳,看到他的作品后,很惊讶,觉得很有意思,就答应帮他联系争取到北京去办展览。没想到他姐姐这位朋友说的去争取,却让他成了真。</p><p class="ql-block"> 1991年4月,他在北京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人生第一个个展。也就是因为这个展览,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创作的决心,自此,他也有了闯荡北京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加入到了北漂大军寻找机会。他曾在圆明圆和许多像他一样浪迹于北京的艺术家们生活在一起。后来感觉这样还是太空虚,于是,他便沉下心来思考、看书,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艺术和人生。</p><p class="ql-block"> 这之后,他尝试着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与擅诗写文的综合能力一同组合起来,专心研究撰写我国当代艺术发展方向上的文章。没想到自己所写的大部分作品都陆续发表在了《美术报》和全国其他多种专业文艺刊物上。这为他在北京的艺术发展空间,迎来了一片新的曙光和生机。</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有了这些文章的影响力,2002年初,几个颇有艺术情怀的地产商,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名为犀锐艺术中心的空间,特聘请了他做他们的学术主持。</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他策划的多次大型文化艺术论坛和展览,均在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就在这时,他的策展人和批评家身份,也开始被外界所认同。接着,他又在贵人的介绍下,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在创办的《艺术评论》杂志,聘为了该刊物的首席编辑。</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他在研究探讨我国当代艺术上的一些认知和理念,以及他那独特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深得各路艺术家们的大赞,从而进一步奠定了他进入艺术批评和策展人领域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2005年秋,他受有着艺术家摇篮之称的北京宋庄政府的邀请,辞去了《艺术评论》杂志首席编辑一职,正式加盟到了刚刚组建的宋庄艺术促进会,并在这个全国艺术之庄成功策划了2006年的“宋庄艺术节”,和“艺术论坛”等大型活动。接着,他又趁势向宋庄政府提议举办中国美术家批评年会。</p><p class="ql-block"> 在得到宋庄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下,这一年会在宋庄持续举办了三届,使得宋庄的影响力在国内也日益扩大。在2009年时,来宋庄发展的全国艺术家人数已至近万人。</p><p class="ql-block"> 他在宋庄艺术节和连续三年召开的中国美术家批评年会上崭露出的非凡能力与才华,使他的策展人和批评家这双重头衔的声望也是大增,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基于他在北京艺术圈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和他在我国当代艺术批评领域,以及美术策展方面形成的广泛影响力和强劲专业效应,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式聘请了他为教授,同时还有吉林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清华大学博物馆、江西美术馆等大学和专业机构纷纷聘他为客座教授、学术委员等。他的不少批评、文学和诗歌等作品也相继出版问世,并广受欢迎,影响甚远。</p><p class="ql-block"> 最近,他写的又一本新书《一个人的出逃》,也已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 这位当年立志走出家乡,勇闯北京的小伙青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奋力打拼,现在我国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他当初悟出的信念:有志者自学也能创造出生命的精彩。同时,也是他追求的艺术批评,让他有了灵魂的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