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健编</p> <p class="ql-block"> 霞湖公园的前身是一片农田和水塘,水塘有一个瘆人的称谓——水鬼塘,但莲叶田田,蛙叫虫鸣,倒是吸引许多孩童前往折荷戏水,尤喜捕捞蝌蚪和“菩萨鱼”……其乐无穷。改造成公园之后,“水鬼塘”变身“霞湖”,这称谓总唤人想起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我自诩寓于湖畔四十载,今有闲情,便生出附庸风雅之念,也诌一联抒抒老怀:</p><p class="ql-block">堤岸缭苍翠,石桥卧绿水,观锦鳞游泳,舟棹轻泛,飞羽蹁跹,不惊霞染西山,日暮韶光逝;</p><p class="ql-block">清池起涟漪,幽草埋闲蹊,赏兰芷浅醺,苇花御风,落红缱绻,莫等霜凝百卉,香消秋叶残。</p><p class="ql-block"> 酸一把后言归正传。先生时时流连霞湖公园,其兴趣在于“打鸟”,今年三至八月间,竟然发现了十四种雀鸟,除了之前整理做了专题美篇的“池鹭”和“翠鸟”,另有白喉红臀鹎、白鹡鸰、棕背伯劳、鹊鸲、白脸山雀、斑文鸟、红耳鹎、白头鹎、暗绿绣眼鸟、金头缝叶莺、白胸苦恶鸟、珠颈斑鸠。真是令人非常意外。</p><p class="ql-block"> 这个位于闹市的小公园,每天前来晨运跳舞唱戏奏乐嬉戏休憩的人流如织,却丝毫不影响鸟类的生活,可见湛江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已今非昔比。十几年前,曾经有人见一大群麻雀在公园草地上觅食,居然张网试图捕捉,我干涉未果,先生便通知园林管理人员出面才制止了。如今这种除了飞机大炮啥都吃的恶习已经得到有效的抑制,任意捕杀野生飞禽走兽的行为已受到法律的制约。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心正在逐步恢复,与万物共生共存的意识也逐渐形成。愿我们的生态环境得到足够的保护,一切从“我”做起。</p> <p class="ql-block">白喉红臀鹎</p><p class="ql-block"> 白喉红臀鹎体长大约20厘米左右,头部黑色,背部灰褐色,下喉部至腹部是白色,臀部红色。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印度斯里兰卡一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p> <p class="ql-block">白鹡鸰</p><p class="ql-block"> 白鹡鸰体长18厘米左右,各部位羽色为灰白黑,在欧亚大陆分布广泛。</p> <p class="ql-block">棕背伯劳</p><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是伯劳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主要特征是头顶到上背部为灰色,向后渐为棕色;上体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两翅和尾羽均为黑色,下体大部为白色。为我国南方常见品种。伯劳生性凶猛,素有“小猛禽”之称,通常以昆虫为食,但也会捕食青蛙、老鼠,甚至其他小型鸟类。</p><p class="ql-block"> 伯劳如此凶悍却与凄清的故事相连。古词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张凤翼的 《灌园记》中有词:“东去伯劳西去燕,断肠回首各风烟。”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词:“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p><p class="ql-block"> “劳燕分飞”古时比喻夫妻、情侣别离,现在还指亲人,朋友别离。 近义词 风流云散 , 各奔东西,分道扬镳。反义词 鸾翔凤集 、比翼双飞。</p> <p class="ql-block">鹊鸲</p><p class="ql-block"> 鹊鸲体长约21厘米,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部黑色,翅具有白班,下体前黑后白。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季节晨昏,高兴就随时鸣唱,有“四喜儿”的别称。</p> <p class="ql-block">白脸山雀</p><p class="ql-block"> 山雀是小巧玲珑的鸣禽,比常见的麻雀小。白脸山雀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由此得名。常栖于树枝上发出“仔黑,仔仔黑”的鸣叫声,所以俗称“仔仔黑”。山雀在古人的笔下就是犹如麻雀般山间小鸟——“砚冰催腊月,山雀到贫居”,“荒径驰野鼠,空庭聚山雀”,“或为妍唱感异类,水禽山雀争喧啾”,并非生物学种类名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斑文鸟</p><p class="ql-block"> 斑文鸟是小型鸟类,体长10厘米左右,嘴粗厚黑褐色,上体褐色,下背和尾上覆羽羽缘白色形成白色鳞状斑,尾橄榄黄色。颏、喉暗栗褐色,其余下体白色具明显的暗红褐色鳞状斑。喜成群活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p> <p class="ql-block">红耳鹎</p><p class="ql-block"> 红耳鹎为小型鸟类,体长17-21cm。额至头顶黑色,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围以黑色,在头部甚为醒目。红耳鹎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红耳鹎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先生在追拍过程中,常见其啄食树木和灌木果实。由于该鸟羽色艳丽,善于鸣叫,颇受爱鸟者青睐。</p> <p class="ql-block">白头鹎(海南亚种)</p><p class="ql-block"> 白头鹎体长约17到22厘米,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老鸟的枕羽(后头部)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然而,霞湖白头鹎属于亚种,并无白色枕羽,先生已请教过鸟类识别专家,各位不必疑惑。 </p><p class="ql-block">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p> <p class="ql-block">暗绿绣眼鸟</p><p class="ql-block"> 暗绿绣眼鸟俗名秀眼儿、粉燕儿等,体型小,背绿色,腹白色,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它嘴细小,觅食小型昆虫、花蜜和小浆果。性情活泼喧闹,高度群集,多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婉转动听。宋人舒岳祥诗曰:林外画眉谁妩媚,花间绣眼自便翾。</p> <p class="ql-block">金头缝叶莺</p><p class="ql-block"> 金头缝叶莺是一种体态小巧、活泼可爱的小鸟,它在莺类中是比较稀有的,棕色的顶冠,全身羽毛为橄榄绿色,它以灵巧而高超的筑巢技术而闻名于世。它能够把树的叶子缝在一起做成别具一格的鸟巢,是鸟类中的高级裁缝。</p><p class="ql-block"> 缝叶莺的缝叶工作一般由雌鸟来承担,它首先选择大型叶片的植物叶子,在脚的配合下,把叶片合卷,在叶子边缘用嘴扎些小孔,然后用它那细长而弯曲的嘴当“针”,把提前找的蛛丝、野蚕丝、细草茎等拿来做“线”,然后就开始穿针引线,为了防止一束纤维松散,当拉到一端时,往往打个结在外。一针一针,小心细致地将叶片缝合成一个囊状的口袋形,并留有一个出口。然后,搜集一些植物的绒毛或棕榈填于囊底作为巢基,里面垫一些柔软的细草、棉絮等作成一个致密的深杯状巢。为了使巢更加牢固些,它们不但在叶孔外面留有一个线结防止脱落,还能巧妙地用纤维把叶柄紧紧地系在树枝上,甚至能使巢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以免有雨水淋进巢内。想的如此周到、设计如此合理,且工程浩大,真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白胸苦恶鸟</p><p class="ql-block"> 白胸苦恶鸟是中型涉禽。一部分为留鳥,一部分为夏侯鸟。其机警,善隐蔽,多在清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常躲藏在芦苇丛或水边草丛中,轻易不出来。善游泳,行走轻快敏捷,但飞翔力差,每每飞行十余米最多数十米又落入草丛。发情期和繁殖期常彻夜鸣叫,鸣声似“苦恶、苦恶”,清晰嘹亮。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p><p class="ql-block"> 相传苦恶鸟是一个苦媳妇所化,她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序曰:“姑恶,水禽,以其声得名。世传姑虐其妇,妇死所化。” 苏东坡诗云:“姑恶,姑恶,姑不要,妾命薄”。“苦恶”是“姑恶”的谐音,这便是所谓“苦恶鸟”之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珠颈斑鸠</p><p class="ql-block"> 珠颈斑鸠俗称“野鸽子”,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其体长和鸽子相似,通体褐色,颈部至腹部略沾粉色,颈部两侧为黑色,密布白色点斑,仿若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华丽高雅,就因此显著的特征而得名。珠颈斑鸠为传统吉祥鸟,象征着情谊深厚、真诚永恒。寓意为天赋吉运、富贵久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