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中心:自主游戏案例合集

牡丹江市幼教中心

<p class="ql-block">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教中心教师将:放手游戏、观察儿童、发现儿童作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教师们发现:儿童在游戏中不仅习得了广泛的能力,还建构起大量的朴素的知识概念。与此同时,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儿童;倾听——记录儿童的记录;对话——个别对话和集体对话等方式,获取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信息,来更有效地支持儿童的发展。经过近段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一系列的、可借鉴的研究案例。</p> 案例一:“床”的进阶 <p class="ql-block"><b>游戏引介</b> </p><p class="ql-block"> 木块、单梯、双梯等都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低结构游戏材料。近两周,他们的建构活动从地面平铺、垒高,逐渐呈现出更多的立体式结构作品。而在“床”的游戏中,孩子们经历了从平铺单层床→立体双层的床→双层L型交叉床→多层带滑梯+楼梯的床→多层带防护栏的床的探索过程。这其中,也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在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中,那种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反复探索、勇于坚持的优秀学习品质。</p> 案例描述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初搭单层床</b></p><p class="ql-block"> 石头小朋友从玩具架上取来了许多长木板,他将木板先进行了排列,然后再摆上了一些圆形木块当作枕头,又在床两侧围上木板做“床栏”。搭好后石头反复躺下、起来了好几次来感受、检验自己的“床”。而一旁的婧婧和琪琪那一组似乎已不满足单层床的简单构造,开始动手尝试双层床的搭建。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问题:下铺的琪琪由于床的高度不够,很难躺进下层的床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创意双层床</b></p><p class="ql-block"> 通过上次的游戏分享和讨论后,今天的婧婧和琪琪在游戏一开始,就拿了一个三层的双梯,并将长木板在上、下两层铺好,结果两人都成功的进到自己的小床上了。此时,双层床搭建成功的还有鑫鑫和多多,他们在双梯的最上面搭上长板当上铺,双梯下面空间的地面上铺上木板当下铺。两个人躺在自己的小床里面,说:“我们在睡觉,好舒服呀!你们也进来吧!”而浩浩和泽泽为了上下铺都能晒到太阳,已经把他们的双层床调整成了上下错位的“L”型,我欣喜的看到:“床”的游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多层带滑梯+楼梯的床</b></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几天对浩浩的L型双层床的探索后,今天游戏时石头小朋友突然在浩浩双层床的上铺又搭了一个长板,做成了一个上铺床的滑梯出口。这一举动引得周围的小朋友纷纷来体验这一新的创意,他们一个接一个的爬到上铺,又从滑梯上滑下来。就在其他的小朋友都忙着模仿改装滑梯床的时候,一旁的菲菲对妍妍说:“我家的双层床还有楼梯呢,咱们再加个梯子吧!”于是菲菲和妍妍快速的行动起来。可由于他们搭建的床空间太小,梯子竟然无处可安置。菲菲拿着梯子反复试了好多次,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一旁的我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两个孩子有些沮丧,于是默默地向他们竖起了两个大拇指,给他们鼓劲加油。两个孩子又像小陀螺一样忙碌了起来。最后,终于把单梯搭上了,并笑着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们终于成功了!”于是,多层带滑梯+楼梯的床孕育而生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多层带防护栏的床</b></p><p class="ql-block"> 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孩子们自身对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天,婧婧和多多几位小朋友熟练地搭建起一个稳固的多层床后,旁边还摆上了自制的“餐桌、椅子”等家具物品。片刻后,婧婧爬上了多层床铺,边爬边说:“这和我们班级睡觉的床是一样的(班级是三层抽拉床)。”多多说:“嗯,对,但班级的床还有栏杆呢”。于是两个人拿着两条较窄的木板加到了床边。一起开心的说:“这回完全一样了!”随后,婧婧和多多又继续用许多不同形状的木块对床进行了装饰。这个经过装饰的床吸引来了好多的小伙伴一起来体验和参观。</p> 记录与分享 分析与启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创设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低结构游戏材料,才能为幼儿的深入探索提供条件。</b></p><p class="ql-block"> 通过实践和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整个游戏中之所以兴趣不减,就是这些游戏材料可以自由选择、分配、移动、组合,自主创造出无限玩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通过同一种材料获得多种经验,通过材料的不同组合方式,体验多种玩法和不同造型。</b></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案例中,幼儿基于不同的个体经验基础,在体验同一种材料(长短木板、双梯、单梯等)的不同组合方式中,获得了不同层次自我经验及能力的提高,体验了自主创造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教师科学的观察、游戏行为分析、耐心等待与支持、游戏过程的真实记录(视频、照片等),都为师幼儿的同步反思与调整提供线索。</b></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第三次的搭建中,幼儿遇到了困难,但教师选择了给予默默的支持与鼓励,做到了适时的放手,这就是对幼儿最大的信任。从而也验证了:越懂得适时放手,越会观察幼儿,就越懂得幼儿,也越来越相信幼儿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作用对幼儿具有最大的发展效应。此外,游戏后,幼儿在观看现场拍摄的照片、视频及进行游戏分享时,同伴间会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从多个角度进行相互讨论、分析、思考、借鉴甚至会反驳,这些都会促进他们产生新的经验认知。</p><p class="ql-block"><br></p> 案例二:架起来的桥 <p class="ql-block"><b>游戏引介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次户外游戏活动,幼儿在地面用长木板平铺、延展出一个长长的造型,并在上面行走。我上前问后得知:他们把它叫做“桥”。由此,幼儿开始了关于“桥”的游戏探索。</span></p> 案例描述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阶段:“平面桥”的讨论</b></p><p class="ql-block"> 在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分享活动中,张雯毓小朋友在说到自己今天创作的“平面桥”的时候,引发了班级所有幼儿的关注和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说:“我也喜欢桥;我看到的桥是高高的;我看到的桥,下面是有河水流过去的……”一时间浓厚的兴趣引发了所有幼儿对桥的探索欲望。最后,他们约定好一起来收集关于各种桥的图片和视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阶段:游戏前的准备</b></p><p class="ql-block"> 幼儿收集、欣赏各种各样桥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并总结出:桥面有弯弯的,也有平平的。每座桥都有桥墩,下面可以过车和行人。桥上有围栏和好看的造型。于是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心中的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三阶段:幼儿自主搭建</b></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搭建🌈让桥架起来</p><p class="ql-block"> 郭冠林小朋友在搭建过程中用矮长方体立起来做桥墩,将桥面架起来。</p> <p class="ql-block">  张雯毓和赵溪然小朋友用矮的圆柱体和长方体做桥墩,将桥面架起来,她们坐在桥面上说这个桥很结实。</p> <p class="ql-block">  王绍瑞小朋友想用长木板立起来做桥墩,但是,当所有桥墩都摆好后,由于地面有坡度,一个桥墩没立稳,所有的桥墩都依次跟着倒下来。他请小伙伴帮助,但是小伙伴拒绝了他。也有小朋友提议,让他选择不易倒的积木块做桥墩,可他依然坚持选择继续用长长、高高的木板做桥墩。期间,他尝试先让两个长木板立起来再放木块做桥面,旁边再立起一个长木板,上面用短木板连接。直到把最后一根长方体立稳后,桥面终于做好,这座桥也就搭建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次搭建后游戏分享与记录</b></p><p class="ql-block"> 游戏回顾活动中,郭冠霖、张雯毓、赵溪然小朋友说:“桥面的木板下用圆柱或小长方体可以当桥墩,桥就架起来了,用同样高度的积木支撑桥面是很平稳的”。王绍瑞小朋友则认为:桥架起来很难,因为地面有坡度,地面有小石粒,所以木板立不稳,只能开始先立起来两块长木板,上面放上桥面的模板这样才不倒,之后每次立起来一块长木板,上面再放桥面的木板,直到放好立起来最后一块长木板,这样才能让桥面稳固不倒。</p> <p class="ql-block"><b>第二次搭建🌈关于桥的稳固性探究 </b></p><p class="ql-block"> 游戏分享和讨论引发了幼儿对桥的无限创意和设计,其中,曹钰琪小朋友给他的桥又加了一排桥墩。画好后,他将图纸拿到户外,用小立方体摆出两排桥墩,中间用长木板搭在上面做桥面。他指着图纸说:“两排桥墩不容易倒,很结实,很稳固。这样我的桥的下面能走人,能过车,船也能过去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次搭建后游戏分享与讨论</b></p><p class="ql-block"> 在游戏分享与讨论的过程中,“到底哪种材料做桥墩,桥会更稳固?”成为了孩子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和争议的问题。大家纷纷针对:长高扁的木板、长方体积木及小长方体木块三种不同材料进行了自我表述分析、讨论和现场演示。最后,所有人都发现了“桥墩越粗、越大、越稳固”。</p> 分析与启示 <p class="ql-block">  “桥”的游戏活动,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才能发现和捕捉到幼儿游戏深入开展的切入点。教师在追随幼儿探究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引导支持幼儿进一步深度探究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幼儿原有生活经验,并采用递进式的支持和引导方式,才能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和拓展。而幼儿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从平面铺成的桥👉尝试让桥如何架起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如何让桥更稳固的过程中,同伴之间的讨论、模仿、学习,是幼儿思维碰撞、激发探究兴趣的重要学习途径;<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会运用对比、验证的方法,找到结构稳固的条件及因素,为幼儿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奠定了基础。</span></p> 案例三:等待的下一秒或许是惊喜 <p class="ql-block"><b>游戏引介</b></p><p class="ql-block"> 幼儿入园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我和同班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后,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在班级投放了“生活、积木、涂鸦等多种不同种类和材质的高低结构游戏材料”,并开始逐步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游戏活动。</p> 案例描述 <p class="ql-block"><b>情景一</b></p><p class="ql-block"> 自主游戏时间到了,刚入园一个月的孩子们似乎更喜欢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材料”。只见火星小朋友拿起了电饭锅开始煮饭,阳阳用电磁炉烧着小菜,车车正在菜板上切着什么······大家都忙的不亦乐乎,热情的孩子们还给我送来他们制作的“美食”和“果汁”</p> <p class="ql-block"><b>情景二</b></p><p class="ql-block"> 这样重复的游戏大概持续了几天后,我慢慢发现:当再次进行游戏时,所有人的状态相比较之前已有了微妙的变化。如:曾经爱不释手的锅铲被扔在了一边;炉灶周围的厨师显得无所事事;买菜的阿姨光是推车闲逛却菜篮空空等。这些信号都让我意识到: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正在一点一点的慢慢降低。正当我思考时,没想到身旁正在图书材料柜子边游戏的骢骢,突然拿起了一个柜上的玩偶——开心象后,快步冲向了泽泽小朋友那里。他看到泽泽正倒着果汁给徐老师喝,便着急的对同伴说:“给我的开心象也喝一点吧!”泽泽微笑着倒了一杯给骢骢,骢骢给自己的开心象喂过果汁后,把开心象轻轻放进车里(平时小朋友用来购物的小推车),并拍拍说:“宝贝,爸爸带你去吃好吃的!”接着,像推婴儿车一般的推着玩偶朝生活游戏材料方向去了。骢骢的举动,引发了其他的小朋友的先后模仿,大家也很快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喂他们吃饭,带他们去医院,最有创意的是柳柳小朋友居然将胶皮小鹿当成送快递的小摩托······整个班级瞬间又变得热闹了起来!</p> 分析与启示 <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我对近段时间班级幼儿游戏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我很清楚,刚入园一个月的幼儿,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游戏拓展能力是不足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自主游戏中教师就一定需要干预和介入。假设,我在思考的下一秒真的进行了游戏的介入,那么之后骢骢小朋友的游戏行为和表现,就很可能不会出现或者干脆被我忽略;最重要的是,我会完全错过对幼儿自主生成、拓展游戏内容的能力的正确评价和认知。因此,我深切的领悟到:越是年龄小的幼儿,在基于教师对幼儿认真的观察、科学的分析及材料充足的基础上,更要有“勇于放手的勇气和静待花开的心态”。</p>

游戏

幼儿

小朋友

木板

桥墩

桥面

搭建

教师

双层床

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