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提·五微】滨海实小“四有”团队“‘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主题研讨活动

实小人民路校区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色漫野,稻香盈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光轻浅,岁月如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研芳华,沉香流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示范引领,斑斓绽放。</p><p><br></p> <p class="ql-indent-1">“双减”政策落地生效,必须得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人民路校区抓住契机,扎实推进“双提”工程,组织骨干教师深耕课堂,解密高效课堂特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0月22日上午,滨海县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执行校长杨辉,为全体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p> 课堂:润物无声 <p class="ql-indent-1">课堂伊始,杨校长通过出示清朝高鼎所写的《村居》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对比中,学生了解了词与诗的异同,并在“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十六字中引导学生发现词牌名、长短句、上阙、下阙等知识点。</p><p><br></p> <p class="ql-indent-1">接着,杨校长以读代讲,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四个方面,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在整体上把握词的内涵,并通过咀嚼文字,品悟画面激发想象,引领学生走入宁静祥和的乡村,感受美的词韵词境。古诗词的理解最忌支离破碎,杨校长的课堂“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设计巧妙,体现了其大语文教学观。</p><p><br></p> <p class="ql-indent-1">此外,杨校长在教学时总能够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的渗透,譬如最后引导学生在了解辛弃疾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既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也感受到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悲与愁,孩子们总是能在杨校长的引导下学到不少书本以外的东西。</p><p><br></p> 研讨:聚焦减负增效 杨校长说课 <p class="ql-indent-1">高质量的课堂效果哪里来?从教师的深度备课中来。教材的深度解读很重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能满足于有一桶水。《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出一幅宁静安逸,幸福美好的乡村生活,但课堂不应该止步于此,学生需要了解词人辛弃疾壮志难酬,期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词中也有一些文白异读的字音,可能不需要和学生讲的多透彻,但是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应该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研读。</p><p class="ql-indent-1">高质量的课堂效果哪里来?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来。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学生在课堂上良好习惯的养成应该在每节课中都有点滴积累。回答问题时说完整的句子、老师提问时仔细聆听要求、及时做课堂记录等、读书过程中的圈画批注。语文课上就做好语文的事。让学生每天都能成长进步。</p><p class="ql-indent-1">高质量的课堂效果哪里来?从学生自主习得中来。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在有目的的朗读品读中,理解了词的大概意思。读贯穿于整个课堂。对于不明白的“翁媪”“相媚好”“亡赖”的意思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相媚好”,联系汉乐府理解“亡赖”,老师的讲解在困惑处,真的起到一个点拨的作用。</p> 教师发言 <p class="ql-indent-1">李建春老师:杨校长的课堂很是生活、清澈、甘甜,更是充满智慧。现场作词一首《清平乐 课堂》。</p><p class="ql-indent-1"><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清平乐 课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清秋正好</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学童书声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融融村居溪上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台上师生共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师语细如和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生言溪流淙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最美生本课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课轻似小烹</b></p><p><br></p> <p class="ql-indent-1">刘刚老师:听了杨校长的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p><p class="ql-indent-1">1.我们常说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这多是一句空话,但在杨校长的课上是在真正落地生根。如面对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时,杨校长并没有急于补充关于词的知识,而是通过出示清代高鼎的诗《村居》与所学的词进行比较,耐心引导学生发现题目、形式等方面的不同。这样的环节在课堂上随处可见。这让我感受到,作为老师我们是否应该多些耐心,多些引导,多些期待。</p><p class="ql-indent-1">2.杨校长的课启示我“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想提高质量必须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充分备课。如杨校长在引导学生抓住词中关键词“喜”体会思想感情时,从说文解字对“喜”字的解释入手,让学生自己概括“高兴”之意,再从“喜”字出发,串联全文,巧妙地使学生概括出全词描绘了祥和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再比如,杨校长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挖掘教学资源,补充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学生不仅能够感受作者的“喜”,还感受到了“悲”。</p><p><br></p> <p class="ql-indent-1">贾佩蓉老师:听了杨校长的课我有以下的感想和思考:</p><p class="ql-indent-1">1.注重细节。注重写的细节,课堂上让学生写清平乐村居,注意题目之间有空隙&nbsp;。</p><p class="ql-indent-1">2.听的细节。反问学生读书要求,问题设置巧妙。</p><p class="ql-indent-1">3.词意讲解。看到学生看不到的东西,讲清学生读不懂的东西,比如“喜”这个字的字形,“吴音”、“翁媪”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p><p class="ql-indent-1">4.课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多知识点都是学生问出来而不是老师讲出来。</p><p class="ql-indent-1">小学教材现代文学生多读几遍就懂了,而古诗词总有书读百变,其义未能自见的困难,等着我们教师去摸索。</p><p><br></p> 思考:提升师能 <p class="ql-indent-1">示范课堂只是一个引子,老师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如何让课堂实现提质增效,更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地观察、研判、反思,听课感悟记录下老师们真实的思考。</p> <p>  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尤其需要身边“家常课”的示范和引领。在“双减”政策落地生效之际,人民路校区抓住契机,扎实推进“双提”工程,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校本化“五微链式教研”为载体,聚焦减负增效,让思想生长、让改变看见、让成长拔节!</p>

课堂

学生

校长

课堂教学

老师

村居

教师

增效

引导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