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世界粮食日宣传活动

吴老师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由初二年级学生会撰稿并配图</p> <p class="ql-block">  每天都要粘过你嘴巴的小米粒,你有对它思考过吗?挥手倒掉盘中餐,你如此从容,可你曾想过,这解决每日温饱最基础的摄入食材没有了,可怎么办呢?  </p><p class="ql-block"> 听上去有些杞人忧天,事实上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来自环球时报的综合报道显示全球还有七八亿人在挨饿!2020年,全球食品供应体系遭受新冠疫情猛烈冲击,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的世界人口比上一年度大幅上升1.6亿多人,世界饥饿问题“急剧恶化”。饥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10。放眼望去,地球任意一条经纬线上,都有饥饿的气象:在狼烟四起,战火熊飞的国度,大片烧焦的楼房坍塌,只留下残骸密布的废墟,腹中空荡荡的孩子无助地痛哭,脏兮兮的脸憋地发紫,哭声凄厉尖锐,刺痛人心;因长期干旱,土地龟裂严重的地区,人们颗粒无收,瘦骨嶙峋的灾民成群地向一个地方爬去,为几俩救济粮抢得头破血流,因营养不良而呈菜色的脸上全是野兽般的暴躁粗鲁,找不到人类的尊严。  </p><p class="ql-block"> 回到中国,我们的情况要好得多。而这离不开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毕生努力。一句“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他守护了近70年。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现在我们都熟悉的一张袁老的照片。是晴天里,碧绿无涯的稻田中,袁老站着像被绿叶埋没,这也像他的一生,投身于农业,忘其个人与家庭,心中有的只是光辉灿烂的祖国与广大的人民群众。长期豁露在阳光下的皮肤给晒的黝黑粗糙,十指剥开叶子,观察期间半黄半青的小麦,深情地像看自己血肉至亲,和蔼地像看见白白胖胖的小孩子捧着碗开心地吃饭,嘴巴被香甜的米粒塞得鼓鼓的。皱纹像大小沟壑纵横,饱经风霜的脸有土地的温和宽厚与深沉,压榨自己的养料哺育祖国的儿女。袁隆平爷爷是我们永记心中的伟人,他的成就应当被歌颂被传承。</p><p class="ql-block">   作为小我,我们力所能及地为农业献力能做什么呢?在此我发出几点建议。一、传承勤俭节约优良传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从思想上崇尚勤俭节约,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爱粮节粮的优秀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二、弘扬爱粮节粮社会新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长足”。要培育新的消费观念,告别“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的消费陋习,倡导“吃多少点多少”的理性消费理念。 </p><p class="ql-block">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快速行动,凝心聚力,爱惜粮食,杜绝浪费,让爱粮节粮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八年四班 孙艾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每一粒米都是辛勤与汗水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1972年,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和恐慌。1973年和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粮食危机越发严重。1979年11月,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球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面临食物不足的困境,全球饥饿人口半数以上生活在亚洲,全球超30亿人买不起健康食品,全球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p><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主席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第41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我们呼吁各位同学盛饭适量,碗里的饭要吃干净,不随便剩饭剩菜。到饭店去吃饭,点的菜不要浪费,吃剩的最好带回家。不挑食,不偏食。监督身边的人,及时制止各种浪费现象。让我们地球的家园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八年五班 戴于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