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隐秘的伟大</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一致敬中央红色交通线</span></p> <p class="ql-block"> 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革命事件,你们一定听过嘉兴南湖那艘红船上的故事,一定对古田会议耳熟能详,但对于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条秘密交通线的故事,你们有知道多少呢?接下来,借微课堂的机会,我想用五个关键词从五个方面向大家分享中央红色交通线上发生的故事,一起追寻那段隐秘的历史,感受这段没有硝烟的特殊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寻路:为什么建立中央红色交通线</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建党伊始就着手创建秘密交通工作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党中央机关从武汉移到上海后,上海的党中央就成为了全国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心。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以后,中国各地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出现了十几个红色苏维埃区域。其中,毛泽东、朱德建立的闽西、赣南苏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党中央位于笼罩着白色恐怖的国民党心脏地区上海,各苏区则处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内陆山区腹地。两者相隔数千里之遥。党中央要向中央苏区发去一道指令,往往只能靠人工辗转传递,即使在顺利的情况下,往返一趟就得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比如中共中央1929年2月7日,致信红四军前委,后被称为中央“二月来信”,这封信一路辗转,直到4月3日才收到,二月来信不仅涉及的是信中内容,而且也给毛泽东和远在上海的党中央周恩来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海和苏区之间怎样才能保持最快最迅速的通讯联络,历史就是这样,当两位伟大站在同一起点时,他们的一个思想火花碰撞往往就能改变整个事件的发展走向,为有效领导苏区党政军建设、确保政令畅通,必须加快建立秘密交通线。</p><p class="ql-block"> (二)“朱毛红军”和中央苏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土地革命初创时期,苏区都是处在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边远山区,人才紧缺,需要党中央派出重要人才指导中央苏区的工作。另外,由于国民党军队持续对中央苏区发动疯狂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因此中央苏区的物质条件非常艰苦,很多工业品,尤其是急需的食盐、药品、电器和军用器械都很短缺。解决中共中央与各苏区的通讯联络和物资供给问题,成为当务之急。</p><p class="ql-block"> (三)闽西拥有设立交通线的基础。在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形成中,闽西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和作出巨大贡献。为什么闽西会成为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主要“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闽西具有良好的革命和群众基础。闽西早在1928年就发动了著名的闽西四大暴动,龙岩后田、平和、上杭蛟洋、永定农民四大武装暴动。1926年阮山在永定湖雷上南村“万源楼”建立闽西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永定支部开始,党的组织领导就从未间断过,闽西还有交通线的运作经验,在中央红色交通线建立起来之前,中共闽西特委就已设立秘密交通机关--闽西工农通讯社,各县都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了系统、完整、有效的交通网络。二是闽西具有有利的地理和人文条件。从地理位置看,闽西地处福建省西部,一条武夷山脉把福建与江西分割开来。而闽西境内又有玳瑁山,博平岭等崇山峻岭团团围住,比起瑞金的一马平川来,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地形复杂、物产丰富,到香港、汕头水路便捷。同时,这里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的地方,从宋代以来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福地”。所以,闽西天然不是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天然是闽西。</p><p class="ql-block"> (四)共产国际的指示及中央的意见。1930年9月,共产国际指示:“为了巩固、发展和扩大苏区与红军,要调动白区60%的干部到苏区,要按照苏联内战时期的办法建立交通线和交通站,连接苏区与白区的来往关系。”1929年12月,周恩来也曾发来单独的指示,强调:“中央认为必须与闽西红军、朱毛红军共同设立一独立的交通网,这一交通网,可以解决红军与江西或广东的联系问题,可以解决你们与红军及红军与中央的联系问题”、“宁可放弃一个苏区县,也要办好交通线”,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办好交通线的正确决策和最大决心。</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党中央与苏区的沟通联系,建立一条联结党中央和苏区的交通线势在必行,这条交通线必须要建立。为此,1930年10月,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成立中央交通局,用3个月时间开辟了长江线、北方线、南方线三条最主要的秘密交通线。其中通往闽西、赣南中央苏区被称为南方线,被史学界誉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长江线、北方线和一些交通副线由于敌人破坏,很快就停止使用了,只有南方线持续畅通,为党的革命事业、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发挥了极为特殊而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二、隐秘:交通线的设置和运行</p><p class="ql-block"> 交通局成立后,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从各省调来精兵强将,打通了通往苏区的交通线,中央红色交通线正式建立。大家可以看看这张路线图,从上海出发,途径香港、汕头、大埔、永定、上杭、长汀,最终到达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瑞金。这条秘密交通线,包括一个瑞金总站、两个大站、三个交通中站以及众多交通小站。两个大站一个设在香港、另一个几经迁移最后设在永定,是中国内地唯一的交通大站所在地,汕头为特种站。主要考虑到香港地理位置重要,海上交通便利、政治环境特殊;汕头过去是重要的通商口岸,经济繁荣、来往人员众多,非常适合开展地下工作。永定作为中央苏区的南大门,是广东进入福建的必经之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水千里,山万重。长达数千里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犹如人体中的血脉,交错有致,调度维系着脉络的畅通。每一个站点的布设,每一个人员的安排,都紧紧维护着上海至瑞金的全线畅通和绝对安全。</p><p class="ql-block"> 交通线上的每一个站点没办法一一细说,但有一个站点不得不提,看过《绝密使命》的同志肯定有印象,那就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伯公凹交通小站。在永定茫茫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小的坳口,叫做伯公凹,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一脚踏两省,是由广东进入福建的第一站,也是国统区进入苏区的第一站,更是数千里红色交通线水路进入陆路的第一站。在伯公凹的坳口处,立着一座小小的庙,伯公庙,庙前有盏常年不灭的油灯。据说在无数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每当从上海前往苏区的党政要员疲惫不堪的时候,护送他们的交通员总会送上这样的安慰鼓励,到了伯公凹就到家了。可到底哪里才是伯公凹啊,当他们看到有一盏油灯在那里亮着时,他们就到伯公凹就安全到家了。所以说,伯公灯是当地人心目中的希望之灯、信仰之灯。同时,它还是信号灯,当年走交通线时当发现油灯不亮时,就意味着危险的存在,要让领导干部退回去,交通员到前面探明情况,确定没有危险后再通过。伯公凹是一个凭脚力就能走完的小山村,但小小的伯公凹,为中国革命史写下的却是极其壮烈的一页,九十年前,这里的人,家家户户,一个又一个,跟随中国共产党,投身于秘密交通线。据说1932年5月,邓颖超和项英的亲属深一脚浅一脚赶了20余里路,来到伯公凹时,一位名叫邹清仁的交通员冒着大雨在黑夜中等了十几个小时,邓颖超一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前几天,这位热情可掬的邹清仁,多位家人被国民党杀害了。为了红色交通线的安全畅通,当年在这个伯公凹小村庄,邹氏家族有将近三十位成员,家庭式参加了交通线的守护,有13位亲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p><p class="ql-block"> 三、无名:交通线上的交通员们</p><p class="ql-block"> 革命形势的艰难中,要保证交通站点不被破坏,保证秘密交通线不被切断,交通线上的交通员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交通员的责任重大、使命艰巨,选拔条件也就非常严苛。交通员有几个条件:首先,要党龄长,政治上坚定可靠,其成员一般在红军侦察连战士或党的地下工作者中的优秀分子中选调,也可委任可靠的当地群众;其次,要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机警灵活,枪法要准;第三,身体要健壮,能够胜任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第四,要有一定文化,记忆力强。后来,还对交通员加了一条要求,不能说梦话。可以说,挑选一个合格的交通员,甚至比选拔一个县委书记还难。人员选拔的高标准、严要求,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交通员的生存处境极为艰险,用一句话来形容交通员的处境,我觉的就是:在刀尖上起舞,在刀尖上行走,交通线一路上有重重的关卡,层层的封锁线,有军警的盘查和暗探的追踪,还有民团的袭击,还要严防叛徒的出卖。《绝密使命》中有句潘雨青台词“我们选择这条路出发,只知道有出发点,不知道有没有归途”。</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大埔中站站长卢伟良的故事,1930年夏,交通员卢伟良从闽西携带500块光洋到香港,500块大洋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为避免被发现,卢伟良将银元一个个串起,分别在左、右两手臂上各缠上250个,再用布条包扎好,外面再套上衣服,路途艰辛,天气炎热,银元把手臂都磨破了,而且化脓了,最后到达香港时,里面的衣服都被血肉粘住了,一块块光洋都要从血肉中取出。在这条隐秘的红色道路上,无数的像卢伟良一样交通员忠于职守、前赴后继,他们中的很多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隐蔽性,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也许他们只有一个代号,也许他们从来不知道护送的是谁,也许他们也不知道这些物资值多少钱,但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誓死完成任务。建国后,周恩来来到广东、福建视察时,回忆当年情景,深情地说道:“我永远忘不了当年的交通员和交通群众,他们都是无名英雄。”</p><p class="ql-block"> 四、伟大: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条秘密交通线,成为一条维系党中央与中央苏区联系,保障苏区生存的看不见的生命线。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条秘密交通线,就没有中央苏区红军的发展壮大,就没有中央苏区的繁盛,就没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一)有效保障了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信息往来。交通线建成后,党中央可以比较方便地给红军发送有关国内国际形势和主要任务的消息,红军也可以比较及时有效地向中央请示汇报,做到准确无误。</p><p class="ql-block"> (二)承担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干部护送工作。从1930年到长征前夕,由这条交通线护送进入中央苏区的党政军重要领导干部包括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260多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开国元勋、将帅,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主要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没有发生一例差错。</p><p class="ql-block"> (三)完成了大量重要战略物资和党中央经费的护送。当时我党在白区的活动经费需求量很大,苏区打土豪没收的黄金、白银和钞票都要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集中送到中央;另外还向中央苏区输送了大量紧缺的食盐、药品、纸张、军械器材等,累计达6000多担,创造无一损失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曾高度赞扬这条交通线,把它生动地比喻为“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通过这条“血脉”源源不断地输氧、供血,中央苏区才能不断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五、传承: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中央红色交通线运行时间长达5年,在我党开辟的数条秘密交通线当中,是唯一没有被破坏的一条,这堪称奇迹的背后,依靠的是忠诚与信仰,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元素,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缅怀是为了永远地铭记。当中共中央机关遇到危急关头,当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面临灭顶之灾,党中央在最危急时刻完成了党中央从上海向中央苏区的战略转移,如果没有这条红色交通线,党中央机关和大量的党的高级干部和主要领导人,不知将往何处?所以,这条红色交通线最大的作用就是挽救了党中央机关,挽救了一场中国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对于红色交通线的突出贡献及交通线上的英雄们,共和国不会忘记,党和人民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交通线一路走来,是一路惊险,一路险象环生,这是一条异常艰辛艰难之路,他们无法知道在他前面将会发生什么?这不是任何人都敢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走下去的。所以没有信仰者走不出来,没有忠诚者走不出来,没有牺牲精神走不出来。新时代的我们要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和奋斗的力量,理清中央红色交通线精神内涵,挖掘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时代价值,传承交通员们铁血忠诚、坚定信仰、忠于使命、严守秘密、不怕牺牲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p><p class="ql-block">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当年面对白色恐怖,面对黑云压城城欲摧,他们没得选择,只有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那就是从城市走到农村再从农村走回(包围)城市。前行不忘来时路,以史为鉴,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p><p class="ql-block"> 刀光剑影早已远去,战火硝烟早已飘散,血火交织的时光早已模糊成为记忆。但是,这条红色交通线和战斗在这里的交通员们,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韩江、汀江两岸群众中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