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在这浓浓秋意中,在这收获的季节,武汉外小《小学学习中心课堂建设研究》开启了第三个年头。从理论学习到课题实践,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团队及武汉外小课题组教师们深入探究,做学习型教师,打磨一堂堂优秀课例,收获一颗颗硕果。</p> 2021年10月19日,术科组的罗攀老师与数学组的刘敏老师展示了实践性学科和知识性学科视域下的学习中心课堂。 提前备课,齐心磨课 本次课题实践活动较以往稍有不同,2021年9月12号,陈教授及团队提前一周深入参与磨课,对教师在试教阶段产生的疑惑,较难处理的教学环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陈教授团队的指导帮助下,老师们也醍醐灌顶,对课程脉络、如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参与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是打造经典学习中心种子课堂的深化阶段,也是高校与中小学协作研究的新模式。 课堂实践,学生中心 人工智能目前已成为国家政策之一,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打造智慧校园,让学生走进AI”也是外小顺应时代发展在课程上提出的新要求。 术科组的罗攀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创新,在与本组教师的共同钻研下,共同创编教材,开发了一节人工智能的课堂,带学生们走近AI,走进AI。从教师讲到学生自己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给小车装上眼睛,教师引导学生理清逻辑,将其转化为编程语言,成功写入程序并测试。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主导的课堂氛围。 数学组的刘敏老师执教内容是《角的度量》,从学生熟悉的队旗入手,引入角的概念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量角时候不能把顶点和角对应等等,让孩子在自学、互学、共学中,培养量感,掌握方法。 刘敏老师通过对长度面积度量的回顾,唤醒孩子以往经验,感悟度量内涵,借助图片、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一度角的表象,从而理解量角就是厘清有多少个一度这样的测量本质。 课后研讨,共同解惑 课后,外小教师们与陈教授一起,重回课堂做学生,就“变化”与“困惑”进行了深度讨论。大家充分肯定了两位授课教师的精彩课堂,通过两段三环节的课堂实施,学生在实践课中提出疑问,掌握知识,激发了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畅游,了解角的度量,感悟度量的内涵,正确使用量角器,培养学生对角的量感。 陈教授提出,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学情的准确捕捉和判断,自学、互学、共学三个阶段的主题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个人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要进入互学,小组讨论可处理的问题老师没必要在全班群学。要培养学生主动发问、主动请教的习惯,要训练学生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而非老师巡视时主动帮助学生。 同时,对于课堂反馈工具的使用,陈教授也提出了指导意见,导示牌的用处要更为清晰,帮助老师捕捉判断学生学情。为让互学的效能增强,陈教授建议训练学生小组内部分工,合理分配,明确个人职责,教师要掌握学情,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王主任指出,学习中心课堂是一次非常好的教师教研改革和全新的体验,打破了过去的模式与学科壁垒,真正以种子课堂为核心,以批判性思维为助手,从固有的教学模式中抽身出来考虑如何真正做到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教育教学是有规律的,理念可以落地,真实得到实施,陈教授团队所带来的这种“务实”的学风让学习中心课堂有很好的“研”的落实,批判意识与问题思维让老师们研究真学情,研究真问题,在中心课堂实践中“归零”,勇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