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90年后再回首</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纪念辽东血盟救国军举义抗日9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彭壮飞</span></p><p class="ql-block"><br></p> 10月19日在共和国历史上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是个充满血性的日子、是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1931年10月19日,由孙铭武、张显铭、李栋材领导的“辽东血盟救国军”在清原大苏河乡小苏河村虫王庙举义抗日,打响抗战第一枪。2021年10月19日由辽宁省经济文化促进会红色经典传承委员会组织拍摄的纪录片《讲述国歌背后的故事》开机仪式在清原筐子沟举行。 我不喜欢用秋风萧瑟这个词,而是喜欢用“凛冽”来形容秋天的风。1937年第十月,伟大的民族英雄王仁斋烈士牺牲在筐子沟钓鱼台。1936年抗联三师在莫日红山区的筐子沟、斗虎沟,下甸子,葫芦头沟都建有密营,并将根据地扩大到树基沟,刘小堡、天桥岭、牛肺子沟一带,因此说筐子沟是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纪录片《讲述国歌背后的故事》开机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开机式上清原地方民间团体朗诵了《辽东血盟救国军军歌》,并领唱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陈宏老师介绍了红色经典传承委员会、主创团队对红色清原国歌奠基地的认识、创作想法。清原县委宣传部部长詹丽萍表达了欢迎和感谢之情,同时介绍了清原打造红色文化的相关情况。原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本亮先生表示了祝贺并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确立的不平凡历程。烈士孙耀祖的孙子孙滦宁先生回顾了介绍了血盟救国军及军歌诞生的历史过程。最后由陈宏,葛本亮,孙滦宁,王平鲁共同揭开了摄像机上的红绸。 孙铭武、孙铭宸的后人和郭景珊之子郭春光合影 仪式结束后举行了研讨会,抚顺市社科院副院长王平鲁先生强调了10月19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意义,介绍了他挖掘、发现血盟救国军军歌的历史过程和清原打造国歌奠基地的相关情况,孙滦宁介先生介绍了血盟救国军成立当日孙铭武断指血书“血盟救国军”的细节,演唱宣誓的历史过程。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副总指挥郭景珊的儿子郭春光先生介绍了1933年化名“陈瑜”的田汉到古北口十八盘采访其父亲的情况。中共望花区委党校副校长彭壮飞介绍了抚顺挖掘血盟救国军历史,打造国歌奠基地的历史过程,解读了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历史和理论依据,说明了清原作为打响抗战第一枪、抗日战争起始地之一和新中国国歌素材原创地的历史根据。 开机仪式活动的地点是在位于筐子沟景区和抗联三师纪念馆中间岔路口的抗联大食堂举行。聪明智慧的清原人借助景区和纪念馆的影响力,在这里建设了具有纪念抗联精神特色的、东西两院有近二十间房子的餐饮住宿式的山庄,山庄大院内树立八处介绍抗联史实的展板,丰富拓展了筐子沟作为红色根据地的纪念内容。世上又多了一处铭记瞻拜先烈的场所,感谢清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