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与张军(右)1980年于南阳卧龙岗 1973年15岁的张军,参军入原武汉军区通信团报训队学报务。当年6月的一天,我的连长彭义华和台长刘金明找我谈话:“派你去报训队当小教员,辅导73年学员的训练,吃住都在报训队,时间大概五个月。” 到了报训队,我分别向报训队指导员李全志、队长万树连进行了报道。报到时,遇见也是来报训队当小教员的无线一连、我同批兵谭正文。<br> 第一天上课前,全队人员在课堂集合,指导员把我和谭正文向大家作了介绍,报训队除了队长、指导员,还有副队长陈树清、副指导员王安才,教员吴高寿、牛圣茂、王长增、司务长姓夏,队里的文书是七0入伍的张春贤。<br> 在报训队,我和谭正文分别与两个班的学员同吃、同住、同在一个课堂训练。73年这批兵,也都是小兵,小的14岁,大的也只有16岁。他们分别来自河南和湖北,我和谭正文很快就与这几十个兵混熟了。他们年龄虽小,个个都很聪明,在他们中间,有几个特别爱看书、学习,如商文成、刘顺贵、张军、王绍同、张恩增等,还有曾祥忠会拉手风琴、王俊峰爱唱歌,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但学习报务认真,掌握收发报技能也很快,每晚熄灯号后,张军、商文成、刘顺贵、王绍同、张恩增等就会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学习。而张军、商文成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写诗,特别是张军,对诗歌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当新兵时就开始有作品发表。时间一晃五个月过去,张军他们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我带着我们班的学员回到了无线二连,张军跟着谭正文去了无线一连。 1973年武汉军区通信团报训队学员毕业合影 笫四排左起:1、2薛山明、3、4、5、6、7、8张军、9刘顺贵、10曾祥忠、11、12、13;<div> 第三排左起:1文书张春贤、2商文成、3彭纯、4、5张怀印、6、7、8高建国、9靳善甫、10、11、12黄成贵、13;</div><div> 第二排左起:1、2谭正文、3张应贵、4司务长、5副指导员王安才、6队长万树连、7团长刘铁学、8指导员李全志、9团参谋吴才 、10教员王长增、11教员吴高寿、12教员牛圣茂、13;</div><div> 笫一排左起:1、2、3王俊峰、4张恩增、5、6、7、8王绍同、9王文军、10、11。</div> 各回连队后,我和张军虽然不住在一个营区,但二连和一连由于业务的关糸,每年都要在一起进行几次收发报对抗赛,或者进行文体比赛,见面的机会还是比较多。张军下连不久,就在解放军报、军区战斗报上发表了作品。1978年我调团政治处当干事,不久张军因写作上的成就,也调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于是我们俩又在一个处战斗了近四年。在这四年期间,张军先后在军报、战斗文艺等杂志上发表反映通信兵训练、战斗的诗歌多篇。 1982年通信团政治处全体人员合影<div>第一排左起:马成林、卢增福、张长增、陈秀龙‘’傅家成、 高志起 、周建民 ;<br></div><div>第二排左起:张应贵、周慧安、张军、政治处主任周先国、团政委莫春林、政治处副主任王长友、宋秀明、胡云成 、张泽南<br></div> 其中1981年12月,张军所写的关于通信兵的诗,我至今还保存着,现抄录如下: <br>天线杆——报务员<br>(作者 张军)<br>冲出去——似两支利箭,<br>立起来——如两座大山。<br>狂风卷起遮天盖地的洪波,<br>雷雨挟着山惊石裂的呐喊,<br>双极天线倒下,传出一道命令,<br>冲出车门,架起天线。<br>四颗脚印,踏着4/4的节拍,<br>两只眼睛,两行撕天的闪电,<br>没有天线就没有报务员的喉舌,<br>天线耸立耸立战士崇高的信念。<br>竖线杆,嫌恢复联络太慢,<br>绑拉绳,发信号已刻不容缓,<br>两人不约而同的拉着绝缘子,<br>绷起来了,一根战斗的琴弦。<br>嘀哒嘀哒,送出了台长的呼叫,<br>嘀哒嘀哒,流来了战友的回唤,<br>一曲演习的旋律在天空奔走,<br>两棵生命之树屹立在群山之巅!<br>冲出去——是两支凯歌!<br>立起来——如两尊磨盘!<br><br> 这首诗,写出了咱通信兵的祟高信念,写出了咱报务员的心声,这是诗人和战友的亲身经历,才刻画的如此贴切、真实,让我们这些曾经的通信兵读后倍感亲切和自豪! 1983年初解放军报编辑李庚辰(右二)在通信团釆访时<br>与张军(左一)、王合群(左二)、张应贵(右一)在南阳医圣祠合影 1983年初张军(后排中)与王清书(后排左)、张志强(后排右)、张应贵(前排左)、钱文生(前排中)、孔叶鹰(前排右) 合影。 1983年底张军要求转业回到襄阳,被分到市人事局工作,四年以后的1987年我也从部队转业来到了襄阳,被分配到襄阳市襄城区人民法院工作,虽然工作上联系不多,但两个单位的篮球队却是常在一起进行友谊比赛,这个时候,张军仍坚持写作,即使在上大学时也不例外,1988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了他笫一本诗集《飘香的晨雾》。<div> 九十年代末,张军离开襄阳,调往深圳市社科院,专门从事文学研究,十几年的时间,收获颇丰。2013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金呼哨(张军笔名)的诗集《方言的故乡》,这部诗集分为上卷“方言的故乡”和下卷“诗论”。60首(组)诗歌组成诗歌卷,其中组诗《香水之河》、《方言的故乡》、《公牛之死》、《血的寓言》及小诗剧《玫瑰的余香》让读者印象深刻。诗论由18篇诗论组成,分别为《让诗歌回到精神的殿堂》、《当代诗歌叙事性的控制》、《知识分子写作与读者接受的问题》、《知识分子写作的三个不等式》、《诗歌评论的良知离场》、《赵丽华的“裸体”写作》、《打工文学的主流和边缘问题》、《“重庆书”的叙事方式》、《裸体诗人刑拘的冷思考》、《新生代诗歌的叙事态象》、《一种当代诗歌观念的探讨》、《怎样认识“灾难”诗歌》、《徜徉在鑫世纪诗歌长廊》、《让诗歌进入本质》、《诗歌的社会责任担当与我们的文学实践》、《诗歌的典型化过程与叙事结构》、《倚着诗歌站立的泪水》、《舌尖上的诗歌》。</div> 2019年4月21日,张军受襄阳“汉江讲坛”之邀从深圳回襄阳讲课,作为战友,张军叫上了我,有一堂讲的是诗歌创作,当时有人问他诗歌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张军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从人本的角度来观察,从人性的角度来观察,从人文的角度来观察,就审美价值而言,人类写诗就是在找寻生存的意义,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诗人。诗人总在寻找一种心灵的东西,诗人总是试图从形而下的世界里更多地获得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这样构成一种仪式,构成那种精神上的坐标。如果说所有文学作品的载体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诗歌就一定是这座塔的塔尖,是皇冠上的明珠。坚持写诗,就是以明德修诗歌之初心,以信仰铸诗歌之灵魂。” 2019年4月21日张军受襄阳《汉江讲坛》之邀从深圳回襄阳讲课 作为酷爱诗歌研究的张军,自八十年代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毕业后,历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诗歌)研究,深圳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深圳创新文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等,参与和主笔了多项国家、省、市、院级重点研究课题。曾出版4部诗集、3部文学理论专著,发表文化(文学)论文百余篇,共计200多万字,有多项成果获奖。 作者张应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