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跋涉者——《这块土地的灵魂——陈景润与三明》跋二

邓友华

  阳光穿过阳台上一树花红,洒在窗前书桌上,厚厚的三本书《这块土地的灵魂——陈景润与三明》在光线中闪耀着明亮的浅绿淡粉,秋风轻轻翻动着书页。连续几天,我坐在落地窗前翻阅着这三本书。<br>  2016年,在三明文联、三钢文联共同举办的讲述三明故事“闽光杯”非虚构文学征文颁奖活动现场,邂逅了邓友华。后来他告诉我写作的初衷,写作计划,并把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文稿发给我。那时就知道他雄心勃勃,计划以陈景润入笔,串起三明这块土地上几代人的命运、追求,写尽这块土地上他熟悉的灵魂人物。我知道,这是个庞大的写作计划,他要写多少人,多少事,写到哪年哪月才能完成?<br>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转眼过去了五年。这五年,邓友华不停地在书写,他每写一篇文章,就做成图文并茂的美篇文章发给我,也发到朋友圈。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十上百万文字终于集结成沉甸甸地三本书,陆续从三明寄到福州。虽然书里的文章基本上都读过,内容也不陌生,但是,在中秋过后,清凉秋风吹拂的清晨,集中读这三本书,我依然觉得热血沸腾,满心满怀都是感动,泪水一次次湿了眼帘。不知道是否还有人如我,亲历了这套书漫长的写作过程,眼看着这套书一篇篇完成;眼看着一本又一本成书;眼看着三本书里都出现了我的名字,幸运地成为仅有的33本初稿中,拥有一套书的人。<br>  三明,地处福建西北部,沙溪河水贯穿小城,四季绿意无边,城市小巧玲珑,是我离开故乡来到福建最初居住的城市。初来,我便喜欢上这个和我血脉相连,有着亲情般感觉的小城。三明,留给我的是温暖、温馨,但我还是选择了离开。邓友华,是土生土长的三明人,这片他从骨子里热爱的土地,曾经伤害了他的亲人和他两代人,在他的生命中烙下深深的创伤,带给他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是,正如邓友华在写庄孝钦时写过的:“世界上有些鸟是关不住的,人世间有的人是打不垮的。命运可以把他碾成粉末,但就是打不垮他的精神!这就是贝多芬。际遇可以让渔夫一无所获,但挡不住他依然在生活的大海里拼搏!这就是桑蒂亚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子的精神。”邓友华拥有的就是这种中国历代士子的精神。他不离不弃,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喘息、行走,在人生的路上艰难地跋涉,书写着这块大地上的故事,在文学这条路上不停地跋涉。<br>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为什么他对这片土地爱的那么深沉?<br>  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为什么这三本书都以“陈景润与三明”作书的副标题的答案。<br>  1977年,恢复高考,点燃了全中国莘莘学子的希望,邓友华却因为父亲的问题被拒绝参加高考,又一次走进生命的至暗时刻。前途无望,暗淡无光的日子里,一篇文章《哥德巴赫猜想》中陈景润“6平方米的小屋,几麻袋草稿纸”的境遇和奋斗精神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路,激励着他在茫茫书海中泛舟拾贝,砥砺前行。陈景润留给这个世界的不只是1+1≠2,更是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起邓友华对生活的信念。他埋头自学,苦读圣贤书,他说他读过的书可以用汽车拉;他写作,诗歌、相声、小说、散文,无所不涉;他意识到在三明生活、学习过的陈景润是三明历史上最耀眼的一环。他开始跑档案馆,翻阅陈景润在三明留下的足迹。在不停求证、追问、书写,踯躅跋涉的过程中,随着查阅的深度、广度地拓展,他邂逅了一个又一个闪现在路上的人,牵扯出一长串的人和事,直到陈景润夫人由昆的出现,这凝聚了他半生心血的书写,终于达到了高潮。他说:“我看到的不是陈景润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块土地,一条文化传代的生生不息的长河,一代又一代,就这样传承下来,还将这样传承下去,从‘杨罗李朱’到40年代那批倾心教育的知识分子,到陈景润,再到我们以及后辈学子,每一代人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奋斗,就是这块土地的灵魂!”穿越时空,他把这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和一个个人,用文字串在陈景润这个耀眼的光环上,如一串珍珠般熠熠生辉,光华四射。邓友华不断用睿智的眼光打量着这块土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本土文化人的职责。渐渐地,他的写作,由“小我”写出了“大我”,从个体升华到群体,贯穿起了三明这块土地上一脉相传的文化史、教育史、奋斗史、建城史,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厚重、精彩,从他最初认定的写教育行业、文学界的人才,不断拓展延伸,写到了迁明企业、知识青年、新三明人,视野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思想不断升华,几乎成了三明一段历史文化真实而详细的记录,因此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他想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展示三明地域文化的精髓。几年来,他心无旁鹫,一头扎进这个文化课题里,采风采访,跑档案馆查阅资料,在最好的创作状态下,不染尘俗,认定目标,笔耕不缀,专注静心,充满激情地书写。麒麟山下,沙溪水一路东去滋沃土,浪花淘尽古时贤,字里行间三明群英荟萃,所有的日子都变得有滋有味,所有的文章值得期待。<br> <p class="ql-block">  如果被邓友华定义成出现在书中的人物是这片土地的灵魂,那么,邓友华就是三明市著名的老三届知青作家来载庆所说的“薪火传递中最耀眼的火炬手”。三明,有邓友华,何其幸也。</p><p class="ql-block">  我在三明生活的几年里,友华正在开书店,我一定去过书店也一定遇见过他,只是没有交集。直到十年后在三明遇见时,他坐在我旁边的座位上,我以为他是来领奖的邓跃华。寒暄几句,彼此留下联系方式,从此文字里往来。他采写我的一篇文章《接天莲叶无穷碧》刊发在《三明侨报》上,收进了《这块土地的灵魂——陈景润与三明》第1部第三十四章里,这篇文章写完,他成了我的老师,我的大哥。2021年,我把经过修改的这篇文章收进了我新出版的散文集《半是翠微半是蓝》中作跋。几年来,他被陈景润的精神鼓舞着,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书写,而我时常被他的执着鼓舞着,不敢懈怠,不敢辜负他对我文字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邓友华的书写,是一种白描式的记载,对话式的旁白,他写的是文化传承,真情实感,字字句句力透纸背,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直抵人的灵魂。翻阅这套书,最大的获得,是一种支撑生命的不屈不挠的力量。长路漫漫,友华大哥依然在文学这条路上披星戴月地跋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秋于福州</p> (作者简介:杨丽,海峡两岸著名女作家,福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