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净土【郎木寺】

望月怀远

<p class="ql-block"><b>  九月底,在开心老师的带领下,“天水—九寨沟”之行,最后一站,梵天净土“郎木寺”。</b></p> <p class="ql-block"><b>  郎木寺不仅仅是一个古镇的名字,也是一座寺院的名字。其实,郎木在藏语里是仙女的意思,因纳摩峡谷口的石崖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内的岩壁上有一酷似美女的天然浮雕像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郎木寺,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同时也是藏传佛教相对发达的地方。郎木寺藏传佛教寺院地处四川、甘肃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川、甘、青各族民众朝拜黑虎女神的圣地,是传说中的老祖母:郎(藏语虎)木(藏语女性)。</b></p><p class="ql-block"><b> 郎木寺四面群山环绕,林木茂密,风景十分优美,有"东方瑞士"的美誉。它建于1748年,由格鲁派高僧---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萨木察坚赞僧格创建。它的规模和名气虽没有拉卜楞寺那么大,但主持的声望却出奇的大,据说在藏区活佛中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b></p> <p class="ql-block"><b>  午饭后,我们抵达郎木寺,这里正在维修重建。</b></p><p class="ql-block"><b> 坐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镇,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b></p><p class="ql-block"><b> 走进郎木寺古镇,不仅处处透出几分神圣和神秘,也显露出些许的休闲和随意。高原的太阳总是那么灿烂,阳光夹杂着从寺院传出的浓浓的烟味,在整个小镇弥漫;通往寺院的弯曲小路上,磕长头的草原牧民一步一拜,艰难行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背着背包,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高原小镇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据《临潭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美国基督教神召会牧师克利必奴等,在临潭建立教堂并设置电台,广泛传教。"之后的1925年,两个美国传教士从甘肃临潭骑着马来到郎木寺。这两人是一对夫妻,即传教士詹姆士和他金发碧眼的夫人。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1957年才离开。</b></p><p class="ql-block"><b> 他们在这里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冬天,穿上厚厚的藏袍,戴上狐皮帽,脚上穿着与当地人一样的皮袋子,然后骑上马去狩猎。詹姆士喜欢背着叉子和子弹袋,骑上高头大马在雪地里飞奔。夏天,他与牧民们一起耍坝子,畅饮青稞酒,跳锅庄,在开满各色野花的草原上打滚。</b></p> <p class="ql-block"><b>  他的传教似乎算不上成功,因为今天已经看不到除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之外其他宗教的痕迹。他的传教,如奔腾的白龙江一样,在岁月的流转中去了远方,留下的只是一个过程——曾经在这里走过。</b></p><p class="ql-block"><b> 十几年的经历,对于人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十几年与当地人的相处,让他感受到了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的生活。神奇的传说、秀美的山川以及豪放粗犷的民风,在他心中永远定格。他将耳闻目睹记之于笔下,最后,写成了一本英文书《Tibetlife》,在美国出版后,便有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托尼来到了这里,他循着他老师当年的足迹进行采访,就像詹姆斯的那本《消失的地平线》引来了稻城热一样,郎木寺正因为《Tibetlife》的影响,汇聚了五湖四海的游客。</b></p> <p class="ql-block"><b>  郎木寺虽然是个居住着几百户人家的小镇,却也是个"国际化"的小镇。镇上的3000多居民,以藏族牧民为主,还杂居着一些汉族和回族居民。实际上分属两个镇,这边是甘肃的郎木寺镇,而另外一边是四川的红星回族乡,属于诺尔盖县。所以回族居民不少。而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经营者也来自天南地北。德国、法国、丹麦、瑞典、意大利等国的游客随处可见,甚至还经常会碰上以色列的游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b></p><p class="ql-block"><b> 到这,我们这次行程全部结束。感谢大家一路同行,感谢读者们的一直陪伴!谢谢各位亲们的鼓励和支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