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期</p><p class="ql-block">咬指甲</p><p class="ql-block"> 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p><p class="ql-block">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p><p class="ql-block">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虫子。”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地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一定及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持。 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虫子。”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地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一定及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持。 </p> <p class="ql-block">第二期 </p><p class="ql-block">倔强</p><p class="ql-block">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 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在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毫无道理地固执要求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平时过于娇惯宠爱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家人教养孩子的态度,要关心孩子成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有原则性,避免多罚。</p><p class="ql-block">第三期 </p><p class="ql-block">害羞</p><p class="ql-block">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