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访长门

云鹤排空

<p class="ql-block"> 金风送爽访长门</p><p class="ql-block"> 10月12日下午,是市老年大学襄阳文化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时间。其中主要内容是参访襄阳古城长门。</p><p class="ql-block"> 长门又名震华门,位于襄阳古城东北角,滨临汉江,是襄阳古城六门仅存完整的一座外城。</p> <p class="ql-block">  襄阳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它是楚国北部的一个重要大型军事渡口,称为楚北津戍。当然,楚北津戍的遗址究竟在何处,历来说法不一。有专家考证在襄阳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一带,曾有楚国的一处军事要塞——有相当规模基础设施和舟楫粮秣之备的大型军事渡口北津戍,是襄阳城的前身。因那一带曾出土旧物件与古渡口相关。也有人认为在万山(又称汉皋山)脚下东侧靠老龙堤一带,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对。樊城的前身是邓城,楚国与邓国当时是对头。</p> <p class="ql-block"> 现长门遗址公园西北部,保存一段土城墙,树立的标志牌称为春秋城墙。近年字迹脱落,无法辨识了。从城墙的结构来看,至少是宋代以前的老城墙。如果说它是春秋时期留下来的,恐怕不太靠谱。</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的旁边,是当年汉江一桥守桥部队营房留下来的水塔。前些年修建长门遗址公园拆除部队营房时,有关单位申请将高高的水塔保留下来,塔身包装,顶部改造成环形LED广告显示屏。远远望去,象一个巨大的手榴弹。倒也成为古城一景。</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城池,最早作为军事防御设施,是随战争产生的。襄阳古城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  襄阳处南北要冲,代为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襄阳古城墙也数遭兵燹,屡毁屡修。</p><p class="ql-block"> 襄阳古城共有六门,分别为东门、南门、西门、小北门、大北门、长门。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每座城门外另筑外城,也叫瓮城。从史志记载和1951年绘制的襄阳古城图上清晰标明襄阳古城六门皆有外城。</p> <p class="ql-block"> 外城一般由城墙、城门洞、瓮城、承台、城门楼组成。</p><p class="ql-block"> 长门是六门中修筑最睌的一座。据乾隆《襄阳府志·卷七·城池》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明军大将常遇春等攻克襄阳,朱元璋随即任命邓愈为湖广行省平章,镇守襄阳,并令其重筑在元代颓废的襄阳城。邓愈在唐宋旧城的基础上,“于至正二十五年修之,拓东北角,由旧城大北门外,东绕今长门,环属东城。”并东向新开一城门,此门门洞极长,有“四十八步不见天”之说,故民间以“长门”呼之。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题名,东长门被命名为“震华门”。</p> <p class="ql-block"> 震华者,“威震华夏”之谓也。讲的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将军关羽发动荆州争夺战,于襄阳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取得赫赫战功。受这场战役的影响,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百姓孙狼发动叛乱,杀了县里的官员,响应关羽。京城许都以南,其他响应的人也不少。魏王曹操当时在洛阳,得到各方面的警报,有点紧张。他召集百官商议,认为汉献帝所在京城许都“近贼”,准备将他迁移到安全地方,避开关羽的强劲势头。最终还是谋士司马懿出谋划策,打消了曹操迁都的念头。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被誉为“威震华夏”。</p> <p class="ql-block"> 此外,也有文化学者认为,震者,在八卦方位为东,节令为春。如北京紫禁城有东华门。其实长门从方位上讲也属东门,只不过明朝以前的东门后来命名阳春门,故长门命名为震华门。</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因国家修建焦枝铁路架设汉江一桥,南岸桥位选址在长门以西。由于大桥建设需要,拆除了长门至新城湾的一段城墙。长门作为外城虽保留下来了,但成为滨临汉江的一座“孤城”,长期大门紧闭,日渐冷落,少有人问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需要,长门维护开始提上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又由于体制等原因,维修工程承包给一家房地产开发单位,为土地置换、房屋征迁等问题同相关部门扯皮,一拖好多年,迟迟不能交工。</p><p class="ql-block"> 笔者十几年前在城建部门工作时,曾经按市政府领导批示,参与了长门维修问题的专题调研,并向市政府提交了专题报告,调查归调查,终因问题错综复杂未能及时妥善解决。我本人也不曾进入长门,好几次扒着大门的门缝往里看,真有“宫门深深深几许”的感触!</p> <p class="ql-block"> 国庆节后的一天,由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需要,我照例先行现场“踩点”。偶然发现长门东向紧闭的大门半开着,也无人值守。出于好奇,悄悄地进去一看:哇,里面好大呀!又噔噔从台阶跑上承台,举目四顾,哎呀,太壮观了!因擅自进入,不敢久留,赶紧退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出得长门门洞,我的心情不能平静了。我在襄阳生活了四十多年,又长期住在襄阳古城内,长门这一胜迹竟然没有探过究竟,真是憾事一桩!如果能让全班学友进入长门内现场教学,一睹长门风采,共话古城今昔,岂不快哉!</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拔通了文物管理部门一位熟悉领导的电话。一了解,原来长门维修的遗留问题前几年已妥善解决了。近期又安排专业的文物古迹维修施工单位对长门进行了重新整修,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尚未交工。</p><p class="ql-block"> 我又问交工后作何用途,对外开放吗?这位领导同志告诉我,准备作古代军事兵器博物馆,从一个侧面展示襄阳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画卷,目前有关单位正在作布展方案,布展完成后正式对市民和游客开放。当然,还需要一个过程。</p><p class="ql-block"> 我提出,能否支持一下老年大学襄阳文化专业的教学活动,特许我们提前进入参访?这位领导碍于“老面子”,客气地回答说,“我协调一下回您!"</p> <p class="ql-block">  三天后,我们按约定的时间来到长门参访。那天说来也怪,本来连续几天的阴晦天气,上午还是阴沉沉的,中午转晴,阳光灿烂,天空湛蓝如洗,真叫一个爽啊!</p><p class="ql-block"> 长门迎东的城门洞大门全开,维修单位的孙经理在大门处迎接我们一行三十多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通过半圆形的门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闭合的瓮城,高高的承台和承台之上巍峨的城门楼。</p><p class="ql-block"> 瓮城宽大的院子,比现代篮球场还大,因四周高墙,进入其中,仍有一种逼仄感。</p> <p class="ql-block">  瓮城的北侧地面栅栏内,陈列着古代战争武器一一滚木。很粗的圆木浑身扎钉,居高临下滚落下来,其杀伤力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瓮城西侧地面,陈列的是古代兵器一一回回炮。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用于古代战争攻城主力武器。这种炮是在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创新,威力更加巨大。公元1267年至1273年,宋蒙襄阳之战鏖战6年,蒙古军曾使用西域引进的回回炮攻打襄阳城。</p> <p class="ql-block">  瓮城西南城墙开有一处门洞,东西向,甬道幽深,正是民间传说“四十八步不见天”的长门洞。好奇的几位学友用脚步一量,有的说正好四十八步,有的说四十九步,还有的说五十一步,因人而异,反正“四十八步不见天”的说法绝非虚言!</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这长长的甬道是用来屯兵的。甬道临瓮城还有一道门,里面藏个一两百人不成问题。在冷兵器时代,如遇强敌进入瓮城,将会封锁外城门,甬道内的藏兵会一涌而出,与承台上的兵将合力奋战,围歼敌方,此谓“瓮中捉鳖”也!</p> <p class="ql-block">  看罢瓮城,治内城上搭建的城砖踏步拾阶而上,登上近两丈高的城墙,到达二层承台,眼前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 承台东边是波涛滚滚的汉江与庞公新区平分秋色,前两年新建的悬索桥一一凤雏大桥遥遥在望;南边是风景宜人的长门遗址公园;西侧是焦枝铁路路基,汉江一桥象一条钢铁巨龙横卧汉江之上,来往的车辆触手可及;北边的樊城隔江望,高楼林立,近在咫尺,好一幅“襄阳好风日”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这高高城墙之上的承台,比瓮城面积还要大,据介绍有76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瓮城甬道顶上,即承台的南部,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城门楼,高达13米。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尽显古城都邑气象。</p> <p class="ql-block"> 城门楼的北侧二层檐下,中间悬挂着黑底金字匾额,上书遒劲有力的大字“震华门”。从题款可知,那是襄阳市已故知名文化学者、有“文坛祭酒”之称的邹演存先生所题。题字的年代为农历丙戌年,即2006年。</p> <p class="ql-block">  承台之上,师生一起回忆着与长门有关的轶闻趣事,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斜阳照在城门楼上,金碧辉煌。那天正好是农历九月初七,正是重阳节的前两日。有学友用楚音吟诵了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 class="ql-block">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p><p class="ql-block"> 吟诵者抑扬顿挫,音韵清雅。更难得那城门楼四角飞檐上悬挂的风铃叮当作响,如鸣佩环,恰似仙乐伴奏,和谐悦耳。使人如闻天籁,心旷神怡,飘飘欲仙……</p> <p class="ql-block">  既入佳境,心有所动,赋得小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九月金风雁阵来,</p><p class="ql-block"> 长门今始为君开。</p><p class="ql-block"> 关公威武震华夏,</p><p class="ql-block"> 千古风流聚一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年20日记于襄阳怡心斋</p>